長治百合部落(17)第二期永久屋即將動土

本文摘要:部落族人所期待的「重建生活」,在山下處處受限,問題核心與「土地」更是脫離不了關係,土地不是自己的,所以「家屋」不能任意改建,耕地不是自己的,所以只能獲得「廉價勞工」的工作機會。 ( 圖/ 柯亞璇。長治百合第二期即將動工。 )

長治百合部落(17)第二期永久屋即將動土

長治百合部落:4月17日第二期永久屋動土聯合禮拜

屏東縣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第二期工程在今年1月24日協商破裂後,經過數次會議,目前已確定在4月17舉行動土聯合禮拜。未來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第2期的永久屋興建工程將有106戶的族人可以擁有穩定的家屋入住生活。如果加上第一期已入住的152戶與第二期即將興建的106戶,未來將有258戶的魯凱族與排灣族人在長治百合部落生活。

部落族人表示,目前第一期的問題其實都尚未解決,更有些沒有部落可回的族人又該怎麼辦?還有租用耕地使用權限的問題,都讓長治百合園區內族人私下議論紛紛。

教育:霧台國小長治百合分校確定興建

除了第二期永久屋進度已進入動土階段之外,長治百合部落霧台分校,在族人參與相關會議之後,也已確定相關建蓋的經費已核准下來,即將進入到準備興建計畫的階段。

霧台國小巴正義老師表示,霧台國小在山下的分校興建後,由於鄰近的小學分布密集,對於要在長治百合部落設分校,其實也是有很多的考量。

巴正義老師表示,之前做過相關問卷調查,因為霧台國小的家長都擔心小孩寄宿在山上的學校宿舍,所以目前大部分的家長是將小孩轉學寄讀在鄰近瑪家鄉的北葉國小,因此還是有必要在長治百合部落內興建分校。

將來山上校本部的學生會比未來山下分校的學生還少。巴正義也表示,目前就讀霧台國小本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霧台村、神山社區、谷川社區的族人,因此山上的學生也會面臨極小班制的狀態。

至於霧台國小大武分班的設立與否,他表示,大武村的霧台國小分班目前還是屬於保留的狀態,未來是否能夠回復到正常的運作狀態,需要等到道路狀況穩定以及大武村居民回到部落生活狀態恢復正常之後才能夠做進一步的定案發展。

第一期永久屋:問題尚未解決

佳暮部落族人表示,除了第二期工程的永久屋已確定進入到動土的階段外,長治百合第一期永久屋興建時所發生的問題到現在都還沒解決。

長治百合部落各村在遇到申請入住永久屋條件的限制下,部分族人因「條件不符」,所以目前吉露部落與佳暮部落族人還在為未來沒辦法回到現在遷居的長治百合園區進行商討,該如何解決未來「沒有部落」可以回來的魯凱族人。

image001-1

耕地:尚處荒廢狀態

族人表示,在工作機會部分,雖然得知政府已確定提供耕地外,另一個更令人不解的是,屏東縣政府已經承租的耕作用地已承租將近一年多,寧可荒廢在那邊,也不提供給族人使用。

族人表示,雖然有開相關產業計畫的會議,但有意見的族人幾乎不會被邀請,大部分是邀請較「聽話」,也就是願意配合縣政府計畫的族人參加開會。

族人表示,日前得知屏東縣政府所承租的耕地,並不打算開放給族人自行承租,而是採取單一物種栽植並與外來廠商配合,只是提供工作機會給園區內的族人,在這樣的工作機會計畫安排架構下,族人還是屬於「廉價勞工」階級,而大部分的利潤還是由外來競標的廠商「回收」。

部落族人所期待的「重建生活」,在山下處處受限,除了政策與執行者之間的相互矛盾之外,問題核心與「土地」更是脫離不了關係,土地不是自己的,所以「家屋」不能任意改建,耕地不是自己的,所以只能獲得「廉價勞工」的工作機會。

部落族人表示,以前在山上時土地是自己的,做什麼事根本不會有人管你,到山下後卻要受限於各種不同的遊戲規則。

災後一年半,長治百合部落的族人開始感受到山下無奈的生活限制,目前也期望能夠解決「第一期永久屋紛爭」尚未處裡掉的問題。而長期隱藏在部落之間的「第一期永久屋紛爭」問題,是否又能如族人期盼的得到合理的解決辦法?記者未來將再持續做相關的整理報導。

image003

長治百合部落開始在園區內部的各項生活機能上做逐步的調整與興建。 (上圖為長治百合部落公車站牌。)

image005

長治百合部落第一期152戶入住與第二期即將興建的106戶,未來將有258戶的魯凱族與排灣族人在長治百合部落生活。

image007

規劃地點位於長治百合部落中央的霧台國小分校預定地已確定有相關經費的補助興建。

5 回應 to “長治百合部落(17)第二期永久屋即將動土”

  1. 霧台國小長治分校 說:

    建構永續長治百合園區永久屋基地 重建會推動設立霧台國小長治分校

    為維繫部落文化延續,保存西魯凱族人的傳統文化,擘劃長治百合園區永久屋基地永續社區藍圖,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以下簡稱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於本(14)日至屏東縣召開會議,邀請教育部、屏東縣政府及地方意見領袖,共同商討新設分校的可行性。
    屏東縣政府教育處提出長治百合部落園區興建備災校區需求計畫,規劃分校校區面積約1公頃,所需經費約5,500萬元。屏東縣杜春生議員指出,如果一個部落沒有學校,將不被稱為部落,未來學校興建完成,不須擔心學生人數不足問題,魯凱族倶有非常高的民族團結性,學生一定會回流,學校興建對族人意義非凡。杜勇雄神父表示,學校是族人的共同記憶,也是部落的根,莫拉克颱風災後約有半數左右族人選擇離開受創嚴重的部落,遷移至長治百合永久屋基地,希望能藉由學校的連結,延續與原聚落的情感、記憶和文化。
    陳副執行長表示,一個完整並追求永續發展的社區不能缺少從事教育的場域,尤其是原住民部落。學校是社區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傳統文化能世代相傳的重要元素,部落族人也一直希望能在永久屋基地內設置一所傳承魯凱文化的學校。
    陳副執行長進一步說明,重建會將運用大陸善款發包節餘款協助興建,不足的經費也將協調教育部、行政院原民會等相關部會予以協助,全力支持霧台國小長治分校設置。未來學校完成後,除了教學、社區休閒及文化傳承的功能外,汛期間也將作為備災校區,讓位處山區的霧台國小學生有上學安全疑慮時,能疏散撤離到分校上課,不致影響學童就學權益。並請屏東縣政府儘速進行規劃設計工作,過程中也必須邀請部落意見領袖參加,將魯凱文化元素融入建築設計。
    長治百合園區永久屋基地規劃安置屏東縣霧台鄉受災民民眾,在評估基地安全性並徵得族人同意下,選定原中央廣播電台長治分台29公頃土地闢建。基地第一期工程由慈濟基金會援建,興建164間永久屋,並已於去(99)年8月入住,第二期106間永久屋由紅十字會與長老教會援建,興建工程也即將展開,屬西魯凱族系的霧台鄉族人即將在此展開新的生活。

  2. 永續社區 說:

    重建會推動彩虹永續社區,逐步展現成果
    為協助受災戶早日恢復安定生活,營造比過去更安全、更有特色的居住環境,全面關照居民之居住、生活、就學、就業、產業及文化傳承等需求,重建會於99年10月1日首度提出「彩虹永續社區」的新發展概念,期透過相關單位及部落族人自己的力量,讓永久屋基地能朝「社區組織與才培力」、「產業發展與再地就業」、「教育文化與社區環境」三面向永續發展新社區目標邁進。
    重建會目前已確認永續社區各項計畫及經費需求,包括:綜合活動中心、多功能集會所、商業設施等,由內政部、行政院原民會等單位協助提供經費。其中,高雄市、屏東縣、嘉義縣等各永久屋基地11項指標性工程,將投入4.47億元。重建會表示有關永續社區相關公共設施之規劃,應融合住民文化內涵,做整體規劃,其各項計畫及經費需求,應合理、有效、避免閒置浪費。部分建築之規劃設計(例如:教堂、社區中心等),請各相關縣市政府審慎遴選建築師,俾興建標竿式建築,具有重建地標價值。
    重建會表示,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間企業及NGO組織的通力合作下,「彩虹永續社區」構想已逐步推動,並有初步成果,包括:內政部成立27個生活重建中心、41個聯絡站,提供居民所需的各項服務;行政院原民會補助住家每戶最高10萬元,營造部落建築語彙及文化環境;政府協助提供居民宗教信仰需求,禮納里部落4所教堂已動土興建,杉林大愛園區提供土地由民間興建道觀佛寺;民間團體協助提供學童就學需求,禮納里永久屋基地長榮百合國小、杉林大愛民族國小已分別在今年2月與3月動工;文建會推動文化種子培訓計畫,將培訓30位文化種子,落實永久屋基地社區的文化重建與紮根;勞委會推出就業輔導方案,在各永久屋基地開辦無數場的職訓、就業媒合博覽會,加強居民的就業能力及就業機會;鴻海集團永齡基金會開闢62公頃的永齡有機農場,預計投入5億元,提供居民就業機會。
    行政院院長吳敦義於4月8日重建會第23次委員會議,指示有關目前永久屋基地規劃活動中心、多功能集會所、文化廣場以及文化建築語彙等均為社區永續發展所需基本公共設施,請重建會督導內政部與原民會以及各縣市政府,務必儘速完成,以使居民安居後,逐步凝聚社區向心力與營造文化傳承等。
    展望重建完成,永久屋基地不只是有「房屋」,而是營造有「家」的感覺,並使永久屋基地內、外生活機能有機發展,讓永久屋基地成為多采多姿、有機成長及世代發展的彩虹永續社區。

    • Clare 說:

      謝謝「永續社區」所畫的大餅。
      我想請問,政府重建官員花了這麼多這麼多……的人力物力,
      動不動一擲千金,花了人民的血汗錢,
      要讓原住民族離開他們祖傳的土地,
      到底為了什麼?

      結果,只是為了營造出「家」的感覺嗎?
      請自問,在你自己一生的人生經驗中,
      曾經替任何別的家族營造出「家」的感覺嗎?
      這是你可以營造的嗎?
      你可以營造出「傳統文化」嗎?
      你可以營造出一個族群嗎?

      如果你的作法,是在摧毀一個族群,一個珍貴的文化,
      請問,你要負起什麼責任?

      請先想好責任,再使用權力,否則,
      這些重建官員們的權力,是「完全不負責任」的權力!

      更何況,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原鄉」呢?
      政府花了什麼心思在原鄉上?
      原鄉的永續社區,在哪裡?

      真正的家,魯凱人的balio,不去照護,
      還百般阻撓原住民(阿禮部落)回家的權力,
      千方百計要到一塊陌生的土地去,替別人營造家的感覺,

      到底這是什麼專業,什麼腦袋的人,在做重建啊!?

    • 魯原民 說:

      永久屋+「永續社區」聽起來頗為押韻,實際想起來這些問題卻困難重重窒礙難行。
      首先政府所規劃的永久屋沒有土地產權只有地上物的使用權,還加上“契約書”上使用守則的種種規定,前面這些事不解決就算自己想要努力打造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家”實在是不可能,更何況要把永久屋當作永遠的家。
      提到世代發展與永續經營最核心的族群文化必須先得到生存發展否則一切都只是空談,現在政府想要利用公共政策試圖引導原住民族快速擁抱現代化的便捷與享受,殊不知離開了傳統土地卻白白斷送了文化滋養的最重要的場域,環境快速變遷的後果將導致族群文化遭受切割與裂解,語言和文化將難以保存,族群命脈如風中殘燭未來命運搖搖欲墜,試問這樣的災後重建到底有多少符合原住民族的期待,國家機器的介入與主導所帶來的遺毒殘影,歷史的借鏡擺明一切那就是不斷削弱了原住民本來擁有的一切生存力量,讓族群命運慢慢進入惡夜歸寂已是消亡滅盡的窮途末路。
      所以把原住民的未來放在現在的永久屋是錯誤的政策,若政府重視原住民回到傳統土地上耗盡一切的努力是為了能讓文化種子重新長出新芽,就應鼓勵輔導原住民回“原鄉重建”,這樣的公共政策才會有利於原住民族的世代發展與永續經營,讓原住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重新站立起來才是族群命脈生存的契機。

  3. 災難人 說:

    重建後,政府能給於的是硬體設施,文化軟體方面是由我們部落族人建構出來的面貌,他人無法取代的,在這個期間或階段必須有所溝通、調適、捨取與犧牲。讓我們共同多對話、正視碰撞,相信我們的祖先在遷居之時一是如此有此現況,祖先可以走過,當今的我們也可踏著此尋思此足跡!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