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要:蔡松諭指出,慈濟大愛村統一規畫,沒有讓各族群參與提供意見,建築物樣貌大致上都一樣,各族群居住的社區也沒有很明顯的區隔,小林村民對這樣的社區無法接受,永久屋蓋好了,村民也不會進住。據聞,除了小林村民之外,也有其他族群災民對慈濟大愛村的社區規畫和永久屋設計不認同...( 圖/ )
小林村民遷居杉林,但堅持不住大愛村
慈濟慈善基金會要在高雄縣蓋「慈濟大愛村」,供災民居住,未來可能出現災民拒絕進住的窘況。小林社區災後重建自救會長蔡松諭廿六日說,小林村民表決蓋永久屋地點並非大愛村,除非慈濟能夠依各族群特性設計永久屋並區隔社區,否則小林村民堅持不住大愛村。
高雄縣政府選擇在杉林國中旁近六十公頃的台糖月眉農場土地,由慈濟興建永久屋供八八水災的災民永久居住,另在杉林國中東北側二○一八號台糖土地興建六十五戶組合屋,暫時安置小林村的災民,行政院長吳敦義指示組合屋在十月廿日前完成,讓災民進住。
小林村民對於蓋永久屋的地點,原本意見非常分歧,經吳敦義裁示只要有五十戶以上相同選擇,就可以決定要在甲仙五里埔或杉林鄉蓋永久屋,九月十九日村民表決,結果七十四戶選在五里埔,一百七十戶選在杉林鄉,五十戶仍未決定。
蔡松諭說,小林村民雖然有意遷居杉林鄉,但是當初表決的遷居地點是正在蓋組合屋的地方,並不是慈濟大愛村,而且村民也希望由紅十字會為他們蓋永久屋。
蔡松諭指出,慈濟大愛村統一規畫,沒有讓各族群參與提供意見,建築物樣貌大致上都一樣,各族群居住的社區也沒有很明顯的區隔,小林村民對這樣的社區無法接受,永久屋蓋好了,村民也不會進住。
據聞,除了小林村民之外,也有其他族群災民對慈濟大愛村的社區規畫和永久屋設計不認同,災民之間正互相聯繫,要在適當時機向縣府表達意見,要求重建村的規畫和永久屋的設計作適度的改變
(本文轉載自2009-09-27中國時報)
有個年輕人說:
現在重建蓋屋中
涉及兩個大的問題:
> 一是「一間房子要塞入一堆人」的非人性考量;
> 二是「一塊基地硬要塞進諸多災戶(搞住宅的沒有部落的概念)」的沙丁魚思考。
> 這些都是欠缺考量「家庭人口增減」和「生計與文化需要」的「房屋」思考!
> 家屋的重點是「家」而非「屋」
> 部落的重點是「社群生活的生計、文化與心靈」而非家戶堆疊。
這觀念讓老身受教了!後生可敬~可敬~~
是的,講得非常好。
在一場研討儈上聽到慈濟的救災報告,四平八穩,讓人十分佩服。
慈濟向來的救災表現是讓人感佩的。
然而,有過無數國內國際救災經驗和建組合、永久屋的經驗,
並不代表他們一定是對的:你覺得最好的,不必然是我需要的、習慣的…
會中何先生說,少數人的聲音往往很大聲,慈濟也聽到很多期望他們蓋永久屋的期待…
少數人、多數人的聲音都是心聲,祇選擇自己想聽的,就有被壓制掉的聲音!
不同的声音需要時間和空間來對話、磨合、尋找新的可能性,不該是一翻兩瞪眼的是非題。
我相信要對這麼善意來提供協助的組織說no,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也需要很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