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產業生計

參與、合作與信任:從『部落e購』案例思考如何創造消費信任關係?

文/柯亞璇 - 18 十一月 2011 - 4 篇回應

參與、合作與信任:從『部落e購』案例思考如何創造消費信任關係?

南投布農族成功的TOYOkA品牌葡萄,將曾經「放在路邊都沒有人要」的葡萄轉型為冠軍葡萄,但台灣新上路的農產品有機認證門檻卻成為冠軍葡萄銷售的關卡。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布農族TOYOkA葡萄,接下來還要面對哪些挑戰?

一堂「想」創作的課─南沙魯手工藝產業發想

文/劉瑋婷 - 13 十一月 2011 - 3 篇回應

一堂「想」創作的課─南沙魯手工藝產業發想

災後山區耕地因農路毀損而無法耕種,為穩定收入,手工藝品成為了另一項經濟來源,但能不能讓作品更有特色,讓消費者願意購買?台南市金城國中美術教師宋三和幫部落婦女上了一堂「創意思考課程」,希望引出創意的種子。

食物與小農(13):蝸牛也愛吃的「嘎力當」

文/柯亞璇 - 6 十一月 2011 - 食物與小農(13):蝸牛也愛吃的「嘎力當」 已關閉迴響。

食物與小農(13):蝸牛也愛吃的「嘎力當」

大鳥部落當季特色蔬菜「嘎力當」新鮮上市了,但目前僅能在部落有限的銷售環境內「巡迴買賣」,部落產業仍停滯在「人情價」的經濟發展階段,卻無法將無農藥健康蔬菜分享給其他的消費者,實在可惜!

高士部落,不砍樹的太陽香菇

文/鄭淳毅 - 2 十一月 2011 - 1 篇回應

高士部落,不砍樹的太陽香菇

高士部落以截枝技術種植香菇,不用砍木頭,可以環境永續,不用烘 乾,而以太陽曬乾,希望作出獨特的高士特色。帶著開發獨一無二太陽香菇的行動力,高士人努力找出老產業的新生命。

食物與小農(11)「後天」就有地瓜可以吃了!

文/柯亞璇 - 21 十月 2011 - 2 篇回應

食物與小農(11)「後天」就有地瓜可以吃了!

輕鬆的一句「『後天』就有地瓜可以吃了!」道出對耕種技術熟練的族人而言,「種田就是這麼簡單」的生活思維。大鳥部落傳統農耕初體驗的工作計畫目前已經找到族人願意提供土地,並開始實驗各種適新合在地發展的農作物。

農村接待家庭─新豐社區以社造帶動觀光

文/章雅喬 - 15 十月 2011 - 5 篇回應

農村接待家庭─新豐社區以社造帶動觀光

目前「農村接待家庭」是由新豐村居民共同討論收費,共同分配導覽和夥食工作,最後依報名人數分配住處,林美發說,「其實我們大可以把住宿外包出去,但是那樣就失去意義了,讓社區的人一起緊張、一起動起來很重要。」

阿秋蓮霧日記(3)接枝,祈禱小蓮霧平安長大

文/章雅喬 - 5 十月 2011 - 1 篇回應

阿秋蓮霧日記(3)接枝,祈禱小蓮霧平安長大

阿秋姊說,風災前,她和先生種植的蓮霧真的是走在別人的前面,但是因為現在一切重來,所以也有人比她們前面了,「我算是死在時代的尖端!」講完這句話,阿秋姊自己爽朗地笑起來,一邊仍細心地剪枝、接枝,祈禱這些小蓮霧樹們能平安長大。

那瑪夏產業復健需求:冷藏、集貨場、農路

文/劉瑋婷 - 3 十月 2011 - 7 篇回應

那瑪夏產業復健需求:冷藏、集貨場、農路

高雄市政府重建會在執行長古秀妃表示,市府的風災善款尚有一億四千萬左右,產業是居民的經濟重心,想知道市府可以做什麼?前921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直言,「台21線復健最少還要10年,我們要做的是,不要讓山上彈盡糧絕。」

黑珍珠、石斑、太陽能板─屏東沿海平原的災後產業重建

文/章雅喬 - 19 九月 2011 - 2 篇回應

黑珍珠、石斑、太陽能板─屏東沿海平原的災後產業重建

「養水種電」以受災的蓮霧園農地及無養殖登記證生產戶為最優先,所以不應只稱為「養水」種電,「養地」種電也行。目前總計有170名農、漁民參加,林邊、佳冬地區共不到百分之七的魚池和蓮霧園改種電,比例不高。

Biung的單手敏豆

文/劉瑋婷 - 6 九月 2011 - 5 篇回應

Biung的單手敏豆

八月份,那瑪夏與桃源的居民為了道路走上台北街頭,林振輝的左手貼著痠痛藥布,舉著海報走在街上,台21線什麼時候可以恢復正常,Biung並不清楚,清楚可見的是自己依然還有貸款沒有還,只惦記著園子裡那 愈長愈高的草。

高士部落「鑫工坊」,以金工打造未來

文/章雅喬 - 27 八月 2011 - 2 篇回應

高士部落「鑫工坊」,以金工打造未來

高士部落在莫拉克災後,便開始發展金工技藝,成為全台灣第一個發展金工藝品的部落,有別於其他部落的傳統珠飾或布織品,鑫工坊的產品由金屬打造,特色獨具,為一另類的災後重建產業。

食物與小農(10)大鳥部落:傳統農耕與產業發展的初體驗

文/柯亞璇 - 23 八月 2011 - 食物與小農(10)大鳥部落:傳統農耕與產業發展的初體驗 已關閉迴響。

食物與小農(10)大鳥部落:傳統農耕與產業發展的初體驗

大鳥部落災後的產業發展模式,鼓勵部落以顧及土地倫理的古老智慧,照顧傳統農耕作物以及生活作物,例如小米與芋頭等,嚐試與外來援助單位共同發展出適合現代部落生計,以及舊有土地倫理原則的種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