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大鳥部落災後的產業發展模式,鼓勵部落以顧及土地倫理的古老智慧,照顧傳統農耕作物以及生活作物,例如小米與芋頭等,嚐試與外來援助單位共同發展出適合現代部落生計,以及舊有土地倫理原則的種植方式。 ( 圖/ 柯亞璇。大鳥部落族人在中繼屋前所規劃的空地,種植平日常吃的傳統作物與其它平日常見的農作物。 )
食物與小農(10)大鳥部落:傳統農耕與產業發展的初體驗
大鳥部落中繼屋的居民,雖然從原居地部落上方遷居到部落最下方,但仍然算是遷居在部落裡,需要用以維持生計的糧食,因為都還留在部落,因此可方便到田裡耕種。不過居民所居住的中繼屋前也規劃了配置的空地,族人則拿來種植平日所需的農作植物。
從拉勞蘭部落的小米工坊到歷坵部落的小農復耕,台東地區從部落自主經營的傳統農耕,逐漸開始建立起屬於部落自己的經營方式。
大鳥部落族人Sedjam表示,族人近幾年也因為台東拉勞蘭部落小米工坊與鄰近部落的合作方式,開始收購以自然傳統農耕技術且不噴灑農藥的方式種植的小米,因此大鳥部落目前仍有傳統農作的技術與栽種方式。
在災後透過自救會的影響,大鳥部落族人開始集思廣益,推動部落產業的各種可能性,從工作坊的成立以及培力部落婦女手工藝的專長之外,在今年也開始構想在傳統農耕技術方面的培力。
協助部落推動此項計畫的洪翠萍也表示,目前正在與部落溝通出一塊適合種植的土地,然後尋找願意搭配此計畫的部落族人,更進一步落實大鳥部落的傳統農耕種植方式,並且試著透過部落的巧思與想法,將傳統農作轉成可以成為部落經營的另一項產業。
但此項計畫仍在籌備運作皆段。洪翠萍也表示,目前大鳥部落實施農耕計畫已確定往這個方向去做,也期待透過這個計畫可以找到有心在這塊專心經營的族人。而在農耕技術部分,她也表示此項計畫會邀請相關有相當經驗的單位,與部落合作交換實質栽種經驗,提升傳統農耕的經濟效益與栽植技術。
目前此計畫預計挑選3塊大小適合的土地,一塊栽種小米,第二塊栽種多層次的農作植物,第三塊則計畫種植部落日漸稀少的五穀類農作物。然後從栽植經驗中可以適合部落發展產業的農作物。
鼓勵族人恢復傳統農耕,並結合新的栽培經驗與合作收購,是台東部落群近年來逐漸發展出來的模式,若能順利發展,將是部落找出適合現代生計,又能顧及傳統智慧與土地倫理的發展取向,從小米到芋頭等傳統日常作物,都是過去政府不認為有「產值」的產業方向,但卻是原本就在部落的生活中,最能紮根的產業實踐。
大鳥部落族人在中繼屋前所規劃的空地,種植平日常吃的傳統作物與其它平日常見的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