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社區防災避災

大鳥部落:撤村?不如待在家裡才不會被雨淋!

文/柯亞璇 - 13 九月 2011 - 大鳥部落:撤村?不如待在家裡才不會被雨淋! 已關閉迴響。

大鳥部落:撤村?不如待在家裡才不會被雨淋!

每逢颱風下大雨,大鳥部落就得被政府安排撤村,以確保族人安危。但撤到大武國中活動中心的 族人紛紛表示,「要撤村可以,但是已經撤村好幾次了,活動中心還是一樣會漏水,都沒有修復,不如待在家裡才不會被雨淋。」

沿海防汛準備 家扶宣導發救難包

文/李孟霖 - 19 六月 2011 - 沿海防汛準備 家扶宣導發救難包 已關閉迴響。

沿海防汛準備 家扶宣導發救難包

今年70歲的塭豐村民廖李玉來回憶,八八水災時被困三天,小孩子餓到冒冷汗,她只好在房子周圍抓蝦子,烤來給孩子們充饑。她認為家扶中心發的救難包相當實用,「尤其是手套和繩子,可以從二樓下來搭膠筏出去。」

汛期之前(3)原住民自主防災演練

文/鄭淳毅 - 27 五月 2011 - 汛期之前(3)原住民自主防災演練 已關閉迴響。

汛期之前(3)原住民自主防災演練

八八之後,賴孟傳與幾位佳暮青年,成立「台灣原住民防災救難協會」,接洽全台各部落有志青年,接受專業救難訓練。他認為,一個部落只要能找到幾名青年受訓,加上本身對部落人、地的了解,就能發揮基本自救作用。

汛期之初的桃源:不穩的削山便道、停電與危村(2)

文/柳琬玲 - 19 五月 2011 - 2 篇回應

汛期之初的桃源:不穩的削山便道、停電與危村(2)

除了停水、停電與斷路,桃源區目前最危險的村莊,非復興村莫屬。緊鄰拉庫斯野溪與荖濃溪交會處,八八風災後墊高的河床幾乎與村子等高,且該村沒有合格的避難空間,每回豪雨都是在提心跳膽中度日。

災後疏濬困境難解,土石淤積恐再釀災

文/何欣潔 - 17 五月 2011 - 2 篇回應

災後疏濬困境難解,土石淤積恐再釀災

新開部落重建協會理事長潘星貝表示:「今年汛期都已經開始了,疏浚也來不及了。其實,他們要A錢我們完全無所謂,只要有辦事就好。問題是現在錢拿走,河床還是這麼高,叫我們這些住在荖濃溪旁邊的怎麼辦?」

雨季來了(1)又要走不好的路了嗎

文/劉瑋婷 - 16 五月 2011 - 雨季來了(1)又要走不好的路了嗎 已關閉迴響。

雨季來了(1)又要走不好的路了嗎

面對道路自雙黃線中央出現裂痕的情形,每周都要往返那瑪夏與旗山從事教職的打亥直言,「這個裂縫如果不趕快補上去,雨再繼續下,水就會進到裡面去,最後路可能就會坍了。」

汛期之前(2)自己救自己的防災模式

文/鄭淳毅 - 13 五月 2011 - 3 篇回應

汛期之前(2)自己救自己的防災模式

桃源國中老師柯玉琴認為,完整傳承山林知識的世代,的確很了解山野生存技能,「但像我們的學生,很多都不 知道。」她認為,自救技能的訓練,應有所分工,孩子、婦女,行動不便的老人、青壯年人,所需要的訓練都是不一樣的。

汛期之前(1)堰塞湖有監測,無預警機制?

文/鄭淳毅 - 6 五月 2011 - 3 篇回應

汛期之前(1)堰塞湖有監測,無預警機制?

堰塞湖是莫拉克主要致災因素,但災後兩年,基本的預警機制闕如。各里雖有避難空間,但避難時機仍靠居民自行觀望判斷。區公所防災演習演練的種種方案,一旦大雨路斷後,都完全無用武之地。

「複合式災演」屏東登場 林邊社區防災獲好評

文/李孟霖 - 28 四月 2011 - 「複合式災演」屏東登場 林邊社區防災獲好評 已關閉迴響。

「複合式災演」屏東登場 林邊社區防災獲好評

林邊鄉經歷八八水災及九一九水災,對於水災避難的警覺性高,除了日常宣導,社區居民也組成災時的組織編組。在演習中獲得一致好評,也讓屏東縣長曹啟鴻 深表感動。

六龜汛期防災:基層努力,新市府仍須調適

文/何欣潔 - 21 四月 2011 - 1 篇回應

六龜汛期防災:基層努力,新市府仍須調適

汛期即將來臨,在莫拉克風災中損失慘重的高雄市六龜區各里莫不嚴陣以待,進行演練防救災演練。但近日卻傳出縣市合併後,新開部落該項計畫經費遭到刪除,使得積極準備防災的基層工作者感到十分挫折。

災後600天,瑪雅里家屋重建進度

文/劉瑋婷 - 2 四月 2011 - 3 篇回應

災後600天,瑪雅里家屋重建進度

瑪雅里的家屋重建補助,僅限定在瑪雅平台上有土地的居民,無土地者只能望此補助興嘆,或是想辦法在平台上購買土地,也有居民指出,現在平台上的地價「翻了好幾倍」,甚至喊出一坪5000元的價碼。

極端氣候下的生存 「水上浮動屋」屏縣亮相

文/李孟霖 - 19 三月 2011 - 極端氣候下的生存 「水上浮動屋」屏縣亮相 已關閉迴響。

極端氣候下的生存 「水上浮動屋」屏縣亮相

繼「養水種電計畫」後,屏東縣政府「水上浮動屋」再創全國之先,曹啟鴻強調,寧可冒著被罵或是被嘲笑的可能,也要踏出這一步,因為極端氣候之下,一定要有適合的建築還因應,才能與大自然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