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種下苧麻,找回逐漸流失的文化

在許多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總少不了編織、製繩,透過撚繩、織布等技藝,製作出一套又一套有著濃郁傳統氣息的服飾,但在科技與工業的進步下,傳統工藝已逐漸被機械、電腦化所代替,也因此使得人們對於傳統技藝逐漸陌生。

在八八風災之後,屏東縣霧台鄉佳暮部落有部份的居民遷移至長治百合部落園區,部落在去年取得了政府所提供的心靈耕地,耕地面積不大,但卻讓居民對於耕種的思念有了紓解的管道,同時也開始構想著如何在眾人的努力下,在耕地上開出喜悅的花朵。

繼種下「會笑的花」─向日葵之後,佳暮部落嘗試著在心靈耕地種植苧麻,青年會會長柯信雄提到,過去部落的老人家會使用苧麻搓揉製成繩線,並以此作為織布用的素材,「連染色也可以使用山上的植物來處理,可是因為已經太久沒有人在做這個,我去問幾個老人家,發現大家都只記得一部分的過程,如果沒有趁現在把這個文化保留下來,以後就會失傳了。」

在不捨文化逐漸流失的心情下,佳暮部落開始尋找苧麻的植栽,並將其種在心靈耕地中部落共耕的區域內,同時也在近日進行第一次的採收,佳暮發展協會理事長柯正光直言,「我們做這個不是為了要賺錢、或者是要增加經濟收入這些,都不是,我們想的就是傳承而已。」

在心靈耕地的樹蔭下,魯凱婦女手拿著刀片,將苧麻的外皮一層一層刨去,再將去皮後的苧麻一束一束整理好,掛在樹上,青綠色的苧麻披掛在樹枝上,隨風擺盪。柯信雄笑說,「你看長輩他們在苧麻去皮的過程中,都是要站著,然後會用膝蓋去使力讓苧麻的皮可以順利脫落,我在想,這個跟我們傳統舞步的動作很像,也許舞蹈就是從這邊來的。」

一個ina回應著柯信雄的話,「我已經站一整天了,這個要站著弄才會弄好,而且弄好之後要打一下,這樣它比較不容易斷掉。」在樹蔭之外的耕地上,男性長輩們則開始種下新一批的苧麻,每一個苧麻的苗都是好幾個苧麻根綑綁在一起之後才埋覆在土裡,柯信雄說明,「老人家說要這樣種,綁在一起,它們會互相照顧。」

IMG_4567 [1]

IMG_4569 [2]

IMG_4580 [3]

IMG_4587 [4]

IMG_4589 [5]

IMG_4593 [6]

採收同時進行初步處理的苧麻,也將在佳暮每周一次的老人關懷據點中開始苧麻製繩的課程,柯信雄描述,「大家拿到這個苧麻之後,老人家就會開始你一句我一句的說:『這個要這樣做。』另外一個會說:『不對啦!應該是要這樣弄!』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然後,會很自然地開始唱我們魯凱傳統的歌謠。」

但於此同時,部落壯年們也擔心著這項技藝要如何向下傳承,柯正光說,採收當天,幾乎都是老人家來,「年輕人比較少過來,可能要上課、上班,這樣文化在傳承上也會出現斷層。」對於傳承的擔憂不言而喻,柯信雄則說,「但總是要有一個開始,有了開始之後,才能一步一步來作。」

IMG_4604 [7] IMG_4557 [8]

IMG_4561 [9] IMG_4565 [10]

IMG_4577 [11] IMG_460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