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依標籤) 小米

大武工作假期:有些行程只有來這裡才能體驗

文/劉瑋婷 - 26 六月 2013 - 大武工作假期:有些行程只有來這裡才能體驗 已關閉迴響。

大武工作假期:有些行程只有來這裡才能體驗

走過八八風災,霧台鄉大武部落開始發展工作假期,希望透過生態旅遊的方式讓更多人可以認識部落生活與文化。林業研究室提到,「走到生態旅遊這個階段,需要很多努力,希望能夠讓收益回饋到部落,而且為什麼人家願意選擇來生態旅遊?因為有些行程只有來這裡才能體驗到。」

2013.04.26-26大武工作假期花絮紀錄

文/吳旻橙 - 25 六月 2013 - 1 篇回應

2013.04.26-26大武工作假期花絮紀錄

2013/04/26大武工作假期的第一天,我們用歌聲來歡迎你們的到來,並為你們戴上我們的花環,你是我們的上賓,也是我們的兄弟,這兩天的日子裡你就是我們的族人,和我們一同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來到我們大武部落,一定要讓你們知道大武的美、魯凱族的文化、原住民的團結。

跨越族群的祝福─2013達卡努瓦小米播種儀式

文/詹怡玲 - 5 二月 2013 - 跨越族群的祝福─2013達卡努瓦小米播種儀式 已關閉迴響。

跨越族群的祝福─2013達卡努瓦小米播種儀式

小米復耕,是達卡努瓦部落工作者災後返鄉第一件事,三年多來,部落族人,從小米田串連部落,從實地種植小米到收成的過程裡復振了屬於Kanakanavu以及布農族的小米文化,也讓老人與兒童、部落婦女、青年在耕作的過程中將傳統知識傳遞下來並且實踐出來。

大武與佳暮,心繫部落的小米豐收祭

文/劉瑋婷 - 27 八月 2012 - 大武與佳暮,心繫部落的小米豐收祭 已關閉迴響。

大武與佳暮,心繫部落的小米豐收祭

霧台鄉長顏金成致詞,因為大雨颱風,原先應在山上舉辦的豐年祭不得已改在長治百合部落園區舉行,「但是我要告訴佳暮的 年輕人,你們的表現讓大家知道,佳暮有希望,我們從零開始,共同為部落做最大的努力。你們的付出,上天不會辜負。」

長治百合部落(34)希望種自己的作物、有自己的產業

文/劉瑋婷 - 26 八月 2012 - 2 篇回應

長治百合部落(34)希望種自己的作物、有自己的產業

佳暮部落青年會長柯信雄指出,佳暮部落遷入永久屋的居民共有58戶,僅13戶抽中耕地,其餘沒有抽中耕地的居民也只能就近在永久屋門前的空地種種東西, 有些部落長輩為了要種下傳統作物,每天爬過欄杆、越過水溝,只為了在對岸的田 埂上種下一點記憶、一點希望。

屏北高中小清華學員 將部落傳統知識推向國際

文/小麻姑娘 - 2 五月 2012 - 屏北高中小清華學員 將部落傳統知識推向國際 已關閉迴響。

屏北高中小清華學員 將部落傳統知識推向國際

來自霧台部落的魯凱族李祖兒、茂林部落簡家洵、大鳥部落的排灣族許敬、竹坑部落的潘平臣、以及都蘭部落的阿美族高書辰,將一起到荷蘭參加「國際環境守護組織」,以部落食材為主題,發表「未來的糧食安全」報告。

勿讓豐年祭成為瘋年祭─戴明雄牧師談部落產業發展經驗

文/柯亞璇 - 15 十一月 2011 - 6 篇回應

勿讓豐年祭成為瘋年祭─戴明雄牧師談部落產業發展經驗

在多年的部落工作經驗的戴明雄表示,不要讓豐年祭變成「瘋年祭」!他更指出,「若只為求得經濟發展,忽略了與上天的感恩與對人的敬重時,部落產業發展的精神及意義就毫無價值了。 」

食物與小農(11)大鳥部落排灣族的肥料-拉芙盎

文/柯亞璇 - 29 十月 2011 - 食物與小農(11)大鳥部落排灣族的肥料-拉芙盎 已關閉迴響。

食物與小農(11)大鳥部落排灣族的肥料-拉芙盎

也許是不使用肥料的植物生命力更頑強的生長環境使然,再分植出去的小米如果能夠繼續存活,成熟後也能夠產出較多的小米,也會從旁邊再長出新的小米分枝,所結出新的小米長更碩大也很漂亮!

部落產業不等於經濟

文/柯亞璇 - 28 四月 2011 - 部落產業不等於經濟 已關閉迴響。

部落產業不等於經濟

拉勞蘭部落族人也表示,「過去我們還種過鳳梨、芒果,大家都在尋求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單一好管理的作物,部落種小米,其實講究的不是作物的經濟效益,而是它的『文化效益』跟『土地倫理』。」

嘉蘭報告64、65:學種小米

文/嘉蘭報告 - 9 四月 2011 - 嘉蘭報告64、65:學種小米 已關閉迴響。

嘉蘭報告64、65:學種小米

2011年2月初,嘉蘭社區發展協會提供土地,家扶基金會規劃課程,協助嘉蘭青年會舉辦青少年文化體驗營,邀請部落年輕人,一起到田裡學習種植小米。

河床上的小米

文/鄭淳毅 - 2 二月 2011 - 4 篇回應

河床上的小米

八八災後,務農人家的生計愈形艱窘了。「救急賑濟」性質的八八零工已結束,農地流失、農路毀損……種種打擊不一而足,並持續發生。但與其鎮日荒閒,不如在僅有的土地上盡其所能耕耘,而對於收穫,似乎又一貫顯得隨時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