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依標籤) 桃源鄉

豪大雨造成高雄山地災區多處撤村,桃源復興里拉庫斯溪潰堤成孤島

文/柳琬玲 - 11 六月 2012 - 豪大雨造成高雄山地災區多處撤村,桃源復興里拉庫斯溪潰堤成孤島 已關閉迴響。

豪大雨造成高雄山地災區多處撤村,桃源復興里拉庫斯溪潰堤成孤島

災後快三年的今天:高雄市桃源區復興裡拉庫斯溪水暴漲,威脅復興半數里民生命財產安全。全里連個像樣的避難屋都沒有,活動中心花了200萬整修後仍然漏水不堪使用,現在村民擠在安息日教會與高處親友家緊急避災。目前水已潰堤,復興成為孤島。

Cina Valis 回原鄉過聖誕的願望

文/柳琬玲 - 1 十二月 2011 - Cina Valis 回原鄉過聖誕的願望 已關閉迴響。

Cina Valis 回原鄉過聖誕的願望

「去年聖誕節我在這邊(指永久屋)過,就只有應景在門口裝飾一個聖誕樹,沒有什麼氣氛」所以,Cina Valis跟孩子說,「想要回去部落過聖誕節」。但是她很擔心,部落的人會不會嘲笑她,「都搬走了還回來幹什麼」。

一場會議揭露的原鄉重建課題

文/柳琬玲\ - 10 十一月 2011 - 2 篇回應

一場會議揭露的原鄉重建課題

莫拉克災後,高雄原鄉重建工程在不滿意中仍漸次開展,回鄉重建的族人也在自力自強穩定日常生活。然而看到農路問題與簡易自來水工程問題的陳痾,復興里長高華德擔心:「執行的人亂花錢,外面的人對我們觀感不好耶。」

40公釐雨量的檢驗

文/柳琬玲 - 13 五月 2011 - 40公釐雨量的檢驗 已關閉迴響。

40公釐雨量的檢驗

這一場今年度首次蒞臨之梅雨鋒面,集中在勤和以上落下的累積雨量僅40公釐左右,若非勤和村排水不良,不致造成釀災後果。村民表示,排水不良問題是八八災後留下的後遺症,居民多次要求重新規劃施作整理,但是至今沒有動靜。

流散的寶山,失落的國小

文/鄭淳毅 - 28 三月 2011 - 2 篇回應

流散的寶山,失落的國小

雖有原住民教育法保障,部落族人仍一直感到長達兩年的安置,實有廢校之虞。如今教育局決定在今年九月復校,但相關配套尚且闕如。寶山國小的命運,仍然是問號。

阿其巴部落:一條命才能換一條便道?

文/鄭淳毅,柳琬玲 - 3 十二月 2010 - 3 篇回應

阿其巴部落:一條命才能換一條便道?

阿其巴族人沒有聯外道路,如需外出採買日用品,只能靠步行,涉險沿河岸的山壁走到村子,拉芙蘭居民多次向公所反應希望有便道,都沒有回應。曾涉險多次的67歲族人Vilian,這次掉下河谷,與家人永別。

違背正義的造林政策─以水保之名,抓部落小農祭旗

文/柳琬玲 - 6 十一月 2010 - 25 篇回應

違背正義的造林政策─以水保之名,抓部落小農祭旗

梅樹、無患子、橄欖、土芒果等大樹都不被認定為造林樹種,但是無患子根系抓地緊,長在植土不多的陡坡懸崖邊,是隨處可見的原生樹種,只因會有人來收購無患子,就說這樣不能算造林,要求砍除長草,這樣有利水土?

勤和重建路之「寶來樂樂段」永久屋,最新進度報告

文/鄭淳毅 - 30 八月 2010 - 1 篇回應

勤和重建路之「寶來樂樂段」永久屋,最新進度報告

桃源鄉的勤和村民遷移後,將與目前六龜鄉寶來村的樂樂段住戶共享生活環境,除了須與原承租地主協調土地問題,如何取得平衡令雙方都可安居,還待政府展現智慧。

自救生根 – 紅十字會高雄支會「生活重建支援中心」專訪

文/鄭淳毅 - 25 七月 2010 - 5 篇回應

自救生根 – 紅十字會高雄支會「生活重建支援中心」專訪

林坤峰形容,救災工作像是一場「長期抗戰」,來自外界的援助遲早會離開,最終仍必須回歸到在地居民的自救意識,及自保的技能。圖:桃源村的生活重建支援中心辦公室,沿路停放的是從各村來開會的志工。

過河流籠-美蘭孩子的暑假

文/鄭淳毅 - 17 七月 2010 - 4 篇回應

過河流籠-美蘭孩子的暑假

八八風災後,美蘭部落連接高中村的吊橋遭掩埋,貨櫃搭的便橋也常被大雨沖走,大人小孩剩下一條簡易流籠。相較於大人,有些孩子覺得,流籠很好玩,沿途裸露的土石,是大人的擔心,但也是孩子山裡童年的一段記憶。

因應颱風,桃源鄉開會討論

文/柳琬玲 - 2 七月 2010 - 2 篇回應

因應颱風,桃源鄉開會討論

針對縣府將「強制撤離」的機制下放給鄉公所決定,鄉長表示,寶山村二集團村距離派出所路程過遠,難以即時求援;拉芙蘭村後山大片崩塌,前面包夾著抬高的河床,擔心村民遇險無處可逃,因此這兩村需強制遷離,其餘尊重村長決定。

三頭豬,代表我們的心意─勤和村民湊錢送豬進受困三村

文/鄭淳毅 - 8 六月 2010 - 10 篇回應

三頭豬,代表我們的心意─勤和村民湊錢送豬進受困三村

決意原鄉重建的勤和村民,湊出一筆費用共同購買了三頭豬,用接駁方式送給目前仍為孤島、困守聚落中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居民。村民表示,對這些困守村落的處境感同身受,同為留守原鄉的族人,應該互相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