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欣潔 - 8 六月 2012 - 永久屋政策回顧系列(16)嘉蘭永久屋(上):從八八山寨到馬蘭榮家 已關閉迴響。
相較於其他的永久屋遷居,嘉蘭村只是將居民遷離危險溪畔,永久屋建築仍位於原本的部落之內,原應是最符合「離災不離村」的典範,然而 在災後安置、興建永久屋的過程中,仍因「八八山寨遭遷至馬蘭榮家」、「東側永久屋強拆民宅」等事件而留下了撕裂與遺憾的痕跡。
文/何欣潔 - 3 六月 2012 - 1 篇回應
2011年10月,大愛永久屋出現第一張正式「永久屋放棄書」,桃源區寶山里居民賴金龍,因不願將戶籍遷往杉林,而選擇放棄永久屋,回鄉定居。除了正式放棄外,也有不少居民因工作生活等因素無法久居永久屋者均陸續回鄉。
文/何欣潔 - 23 五月 2012 - 2 篇回應
2010年至2011年間,高雄永久屋園區不斷耳語「高雄市政府要上山拆除特定區域的房子」,只要建管處上山勘查,都會引起居民疑慮,認為升格後的市政府要把山上房屋全數拆除,以絕了大家回鄉定居之心。
文/何欣潔 - 21 五月 2012 - 2 篇回應
莫拉克災後的永久屋—遷村政策中,引起永久屋居民高度關切的一個面向即是「是否必須遷移原居地」,事涉災民能否再使用原鄉的房屋、田園、傳統領域等土地,自災後三年以來,一直都是官方與居民關注與角力的焦點。
文/何欣潔 - 7 五月 2012 - 2 篇回應
回顧大愛園區生活,自入住短短四個月以來,一紙以慈濟價值觀擬訂的「高雄杉林慈濟大愛園區住民生活承諾書」在園區中掀起許多大小爭執,這些細瑣的生活規範,早已造成居民與慈濟之間、居民彼此之間的猜忌與張力。
文/何欣潔 - 25 四月 2012 - 永久屋政策回顧(11)永久屋基地小學專題─屏東篇(下) 已關閉迴響。
「很多原住民沒有在自己的小學畢業,也沒有在部落生活過,而我們一直鼓勵人才回到部落似乎有點緣木求魚,因為他沒有得到那邊土地的滋養,不可能對那裏有感情。」舊好茶國小最後一屆畢業生的台邦.撒沙勒,對部落文化與小學的關係感觸深刻。
文/何欣潔 - 16 四月 2012 - 1 篇回應
由民族國小到民族大愛國小的「遷校—廢校—建校」過程,宣告的並不只是一所學校的盛衰興亡,而是莫拉克災後族群被迫遷徙與文化斷層的問題。而拒絕入住大愛村的五里埔永久屋基地小林村居民,則幸運地重建了自己的小林國小。
文/何欣潔 - 13 四月 2012 - 1 篇回應
總體而言,慈濟基金會等NGO以「防止資源浪費」的心情,對於災民永久屋核配資格從嚴審查,到頭來卻出現「防民如防賊,真賊從窗入」的窘境,不但沒有杜絕永久屋資源浪費的弊端,反而讓部分亟需安置的民眾流離失所。
文/柯亞璇 - 9 十二月 2011 - 2 篇回應
從自行擬定「重建計畫綱要」的自信,徒手搬石板建造瑪家農場永久屋的期待,到「溫水煮青蛙」的失望,最終以「垂死前的掙扎」形容搬進瑪家農場前夕的心情,達瓦蘭部落是永久屋政策另一特殊案例。
文/何欣潔 - 27 十一月 2011 - 6 篇回應
於風災中遭遇痛失親友、故鄉的小林人,在災後永久屋政策所發展出的各個部落難題中,雖然「倖免」於劃定特定區域,也得到了中繼安置,卻走上了一條特殊、孤獨而格外艱難的道路。
文/何欣潔 - 23 十一月 2011 - 1 篇回應
災後的第一個冬天,重災區居民若仍因為道路復原狀況不佳而無法回鄉重建,則連安身的簡陋營區都將被收活;若居民本身無力在外租屋、依親,唯一的選擇就是「住進永久屋」。
文/何欣潔 - 17 十一月 2011 - 2 篇回應
在「劃定特定區域」與「取得永久屋」政策掛勾的過程中,一開始災民還無法完全理解,但在災民漸漸明白劃定特定區域所產生的效果之後,「反對劃定特定區域」的聲浪便不曾停歇,各地均有居民以肉身封路、阻擋官員進行現勘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