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琬玲 - 6 四月 2013 - 莫拉克尚未遠離–道路斷絕、沒有堤防,部落災區危險孤島 已關閉迴響。
4月5日下午開啟的大雨傾盆直到深夜兩點,桃源復興部落保全站的雨量估計雨量150豪米,尚未達官方統計的大豪雨(兩百毫米)標準,然而拉庫斯溪涵管便道已然沖毀;荖濃溪的溪底便道也漲水斷絕;原本規劃作為汛期維生通路的玉穗便道,高雄市政府養工處尚在施工中,不堪雨水沖刷多處路基坍方。結論是,南橫公路西段的復興、拉芙蘭、梅山部落再度成為孤島。
文/劉瑋婷 - 13 十二月 2012 - 2 篇回應
民間自行興建的三和避難屋,即將拆除,居民打算自行集資購地,興建自主中繼避難空間,但重建會主秘張恆裕表示:中繼避難 屋的興建涉及用地安全評估以及政府整體收容安置、社會照顧政策、治安維護的執行等等,目前尚無開放民眾自行籌資買地、興建。
文/鄭淳毅 - 26 七月 2012 - 2 篇回應
爭取護岸工程和盼望回舊部落都暫時沒有結果的達來村,繼續面對村子不斷下滑的狀況。溪水沖刷將會帶給達來怎麼樣的災禍,族人都把不安放在心裡,杜達生隱微的說:「八八到現在,睡覺都還會做夢,萬一發 生不好的……」
文/鄭淳毅 - 11 七月 2012 - 「重建, 雖然是災難,我們學到很多」─中繼屋經驗再思考 已關閉迴響。
大武族人杜恩惠也提出,住在三和避難屋,不僅僅是汛期安置,其實也具有中繼屋的意義。她表示,「我們部落從以前就很分散,族人分布在各地,連台北、五股也有『小大武』!她們(旅外族人)也說,想念山上的部落,來這裡可以解相思,這是中繼空間很大的療癒。」
文/劉瑋婷 - 10 七月 2012 - 5 篇回應
大武部落除了繼續努力找地蓋中繼避難屋,居民也努力想辦法「回家」,610之後,不少居民汽機車遭到掩埋,留在營區的居民掛念山上的作物、牲口,設法回到山上的居民,則煩惱著要如何自己搭竹橋、蓋流籠,彭玉花說,「只要能有橋,我們要用走的走到霧台也沒有關係!」
文/鄭淳毅 - 7 七月 2012 - 1 篇回應
針對610豪雨後的各地安置撤離經驗,行政院重建會主任秘書張恆裕,邀請高、屏地區政府、民間團體、居民代表分享各自經驗。居民代表提醒,與其大規模撤離到平地,山上的族人最希望的還是就地的避難、安置,不但降低社會成本,也能讓部落保有團結自主,盼相關單位正視。
文/劉瑋婷 - 2 七月 2012 - 1 篇回應
時序進入七月,因610豪大雨、泰利颱風,霧台鄉大武、佳暮兩村的居民陸續撤離至隘寮營區安置,但泰利颱風之後,連著又有杜蘇芮颱風的形成,加上返鄉的道路仍在搶修當中,至今,兩村的居民都仍在隘寮營區內生活。
文/劉瑋婷 - 28 六月 2012 - 2 篇回應
南沙魯里長語重心長的說:「其實在原鄉,只要政府願意,可以和部落一起找一塊部落認同、專家學者也認為可以的地方蓋避難屋,有一個可以避難、合法、政府認同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不要跟我們那時候爭取避難屋一樣的辛苦。」
文/鄭淳毅 - 25 六月 2012 - 災後三年,安置是否變專業?(6)茂林多納部落就地自主安置,展現團結力量 已關閉迴響。
多納應變中心總指揮、里長江魯金雲表示:「有了八八的經驗,我們這次組織有出來。其實我們部落只要發生什麼事,就會團結。」而在團結互助文化的基礎上,經過災後三年汛期經驗的磨合,逐漸發展出更成熟的社區防災機制。
文/公視記者胡慕情 - 13 六月 2012 - 3 篇回應
高中里的避難中心,在莫拉克災後由活動中心改裝而成,但災難只給了這個空間新的名字,其他的支援,付之闕如。廁所只有兩間,其中一間還是壞掉的,睡覺空間也不夠,也沒有廚房、廚具。甚至,連物資的準備都不夠。
文/劉瑋婷 - 4 五月 2012 - 1 篇回應
連續兩日的梅雨,使得那瑪夏區達卡努娃里的聯外道路中斷,包含民生大橋正在進行橋梁工程,因而改走便道,同樣的,西安吊橋也因擴大橋面而重建,僅有一條施工便道,兩條涵管鋪設而成的道路皆中斷,亦有工程人員受困後獲救。
文/章雅喬 - 16 九月 2011 - 1 篇回應
鎮安溼地是林邊鄉內最大、最重要的蓄洪池之一。鎮安溼地不僅為當地人提供調節水量的功能,它的鹹、淡水混合的天然環境也孕育了豐富的自然生態,更是許多水鳥的棲息地,可以蓄洪又能涵養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