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瑋婷 - 8 四月 2012 - 1 篇回應
弘道基金會社工黃國彥提到,「曾有一次的活動分享中,跟阿公阿嬤提到台北有一個羅爺爺,一直希望組一支球隊完成自己的夢想,當時我們的副隊長曾如棋阿公就跟我說:『我們林邊河濱公園這裡就有球場,為什麼我們不來組一支球隊呢?」
文/劉瑋婷 - 25 十二月 2011 - 水邊人聲(3)「袋」著走的力量 已關閉迴響。
加入縫紉班後的敏秀,曾對陳雅芬直言:「我喜歡來這裡,這裡讓我覺得心情快活。」下一 階段的縫紉班媽媽們,則將由環保袋、購物包中的力量,繼續往前走,未來推出子母零錢包,希望外界能看到他們「袋」著走的力量。
文/章雅喬。圖片提供/綠元氣生活重建中心 - 13 八月 2011 - 4 篇回應
「我們可是去年生活重建中心評鑑的社福倒數第一名喔!」江嘉萍苦笑說。「心靈的陪伴和社福照顧很重要,但我相信若一個農民他的產品可以種得好、賣得好,他一定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更快地『重建』。」
文/李孟霖 - 15 六月 2011 - 2 篇回應
林邊及佳冬的社區幹部前往台南市七堵區的十份社區及篤加社區觀摩取經,該兩社區與林邊佳冬的天然環境相類似,參與人員皆表示獲益良多,對地方的發展,尤其是魚塭轉型再造,注入許多可能性。
文/林巧璉 - 22 五月 2011 - 2 篇回應
今年三月底,來義居民再次踏上回舊部落的腳步。但這一次,除了來義村民參與,更邀請了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及生態專家參與,希望藉由專業者的探查、評估,進一步改善步道的登山環境、並找出來義古道吸引 人的美麗之處。
文/林巧璉 - 22 五月 2011 - 千里步道探勘來義舊部落(下) 已關閉迴響。
徐銘謙表示,千里步道可以幫忙找人到部落裡面幫忙改善古道的環境,像是除草、搬樹、修古道等等。只是需要部落規畫好整套行程,讓外面的人來到部落可以一邊工作、一邊體驗部落的生活,這就是一種工作假期的概念。
文/柯亞璇 - 22 五月 2011 - 災後另一個人為災難:訪視者與被訪視者「天地之差」的觀念! 已關閉迴響。
杜惠蘭表示,「部落族人在風災遷徙的過程,已經夠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下,又接收了許多不正確的傳聞或是危言聳聽的對話,部落的老人家怎麼承受的了這樣壓迫的遷居過程?」
文/李孟霖 - 31 一月 2011 - 3 篇回應
蔡偉文牧師表示,這幾個擁有高學歷的年輕人,甘願放棄在大城市發展的機會, 來到這窮鄉僻壤,一個主任與兩個社工走遍佳冬與枋寮,烈日之下,在沒有冷氣的辦公室辦公,讓他十分感佩。
文/柯亞璇 - 24 十一月 2010 - 3 篇回應
王增勇表示:「災後的重建並不該是社會福利來擴大版圖的一個過程,而應該是回來問,在這個過程裡面到底有沒有讓在地的部落更有力量。」
文/李孟霖 - 20 十月 2010 - 1 篇回應
林邊鄉長者組成的這支樂團名為「破爛樂團」,以八八風災救災水桶及消毒水用罄後留下的保特瓶為樂器,舞動音符,驅走舊日傷痛,敲出銀髮族的健康活力。
文/鄭淳毅 - 25 七月 2010 - 5 篇回應
林坤峰形容,救災工作像是一場「長期抗戰」,來自外界的援助遲早會離開,最終仍必須回歸到在地居民的自救意識,及自保的技能。圖:桃源村的生活重建支援中心辦公室,沿路停放的是從各村來開會的志工。
文/柯亞璇 - 16 七月 2010 - 剪頭髮的人與落跑雞:大社生活重建計畫兩案例 已關閉迴響。
政府於災後推動的「生活重建中心」,在屏東排灣部落由世界展望會負責執行,這些計畫對部落帶來的效益有多大?什麼樣的計畫是真的對族人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