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環境山水

曾文越域引水襯砌工程通過環評,仍為「引水」做準備

文/何欣潔 - 23 九月 2011 - 4 篇回應

曾文越域引水襯砌工程通過環評,仍為「引水」做準備

莫拉克災後,曾文越引工程被指為小林滅村兇手,小林村倖存者主張因政府工程疏失造成獻肚山崩塌、小林滅村。 如今越域引水工程以「防止隧道崩塌」為由,提出襯砌工程之環評變更內容審查,並通過還評,令人關切是否為復工做準備?

部落的「汛期人生」何時殺青?

文/鄭淳毅 - 9 九月 2011 - 3 篇回應

部落的「汛期人生」何時殺青?

通車兩個月就斷了三次的削山便道,已經支離破碎。開發削山便道的原是為了取代河床路,讓居民汛期有路可走,但顯然成效不彰。居民表示,這次便道比719馬鞍颱風垮得更嚴重,不知還能再撐幾次強風豪雨?新來的年輕老師被路況嚇到,能待多久?

原鄉零重建,制度性迫遷?部落看見的八八兩週年

文/鄭淳毅 - 11 八月 2011 - 6 篇回應

原鄉零重建,制度性迫遷?部落看見的八八兩週年

花大錢卻毫無收效、百廢待舉的重建工程遍及原鄉,族人在原鄉努力重建,但對外交通大動脈卻破碎斷續,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伍杜米將說:「這不是迫遷是什麼?沒有拿槍逼迫我們,卻用制度上要我們放棄家園!」

沒有路,他們在凌晨兩點出發

文/劉瑋婷 - 10 八月 2011 - 2 篇回應

沒有路,他們在凌晨兩點出發

達卡奴娃里長表示:「今天我們從那瑪夏到台北,看見高速公路的兩邊要增加高架橋,我們感覺這個政府只重視都會的,對原住民鄉的災區沒有作為,我們的台20、21線就是大動脈啊,就像都會區的大動脈,可是政府都不作!」

食物與小農(2)甲仙新米苦等圳路,發揮創意「以功代金」

文/何欣潔 - 9 八月 2011 - 3 篇回應

食物與小農(2)甲仙新米苦等圳路,發揮創意「以功代金」

由一開始單純的公田復耕,發展為在地子弟共同體驗農事活動,現在更發揮創意,與中元普渡的新式祭祀方法結合,令人讚嘆。「真的很希望圳路修好,耕作比較方便!」這是甲仙農民最想完成的心願之一。

削山便道無用,居民質疑公路局推卸責任

文/鄭淳毅 - 7 八月 2011 - 14 篇回應

削山便道無用,居民質疑公路局推卸責任

公路局今年五月聲稱完工的桃源區削山便道,本意做為南橫公路勤和—復興段的替代道路。然而六月才通車,七月中旬便因數十釐米的降雨,出現多處路段下陷龜裂,並於半個月內連續發生死亡事故,居民十分擔憂。

【災區勞工系列】命懸一線:桃源削山便道摔死噴砂工人

文/柳琬玲 - 4 八月 2011 - 2 篇回應

【災區勞工系列】命懸一線:桃源削山便道摔死噴砂工人

王立仁的死亡,暴露了災區坡地掛網工程設備不良,置工人於高風險環境的事實。高雄市政府亦主動關心這起工傷事件;希望公務部門好好監督發包的每一件工程工作安全問題,勿讓類似的悲劇再度發生。

護岸做一半,復興居民憂豪雨成災

文/鄭淳毅 - 19 七月 2011 - 護岸做一半,復興居民憂豪雨成災 已關閉迴響。

護岸做一半,復興居民憂豪雨成災

始終不獲重視的復興護岸工程,在陳情兩年後,卻只得到「邊坡防護工程只做一半」的結果,居民質疑公務人員漠視當地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有瀆職之嫌。居民表示,公務人員都被包商牽著鼻子走。

農民生計,與河共存:河川地高莖作物種植規則修正

文/何欣潔 - 21 六月 2011 - 6 篇回應

農民生計,與河共存:河川地高莖作物種植規則修正

研究指出將作物的種類、間距、面積控制在一定程度以下,高莖作物的種植並不會造成河水面過度抬高,七河局副局長李宗恩表示「在河床種高莖作物本來就不一定會造成淹水,但是要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寶山基礎復建工程慢,原鄉重建難心安

文/鄭淳毅 - 13 六月 2011 - 寶山基礎復建工程慢,原鄉重建難心安 已關閉迴響。

寶山基礎復建工程慢,原鄉重建難心安

寶山里地形陡峭,八八之後,部落裡多處民宅出現裂隙,部分地基也有滑動之虞,整治不易。但民眾與工程單位間缺乏有效溝通,則讓整治工程陷入了「做與不做都被罵」、「越做越糟糕」的尷尬境況。

雨季來了(2)防砂壩為何成了噴水池

文/劉瑋婷 - 26 五月 2011 - 2 篇回應

雨季來了(2)防砂壩為何成了噴水池

在居民的憂慮下,防砂壩將繼續面對颱風與汛期的考驗,但在看到雨後就出現的「防砂壩噴水池」,部落的人們也自己幽自己一默:「這是我們新的景點嗎?」

內政部彌補失言風波,六龜溫泉合法化重起步

文/何欣潔 - 25 五月 2011 - 內政部彌補失言風波,六龜溫泉合法化重起步 已關閉迴響。

內政部彌補失言風波,六龜溫泉合法化重起步

在內政部長江宜樺的失言風波之後,業者期盼已久的溫泉合法化程序終於得以按照正常程序開啟,但在選舉前夕的詭譎氣氛與不合理的環評制度夾攻之下,寶來、不老溫泉區的開發是否能夠真正做到「國土保育優先,兼顧產業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