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手工藝與文化創意

那瑪夏公所擬提加入阿管處 區內反應兩極(下)

文/劉瑋婷 - 12 八月 2013 - 2 篇回應

那瑪夏公所擬提加入阿管處 區內反應兩極(下)

南沙魯部落強烈反對加入阿管處,一位居民說了一個故事來強調自己反對加入阿管處的立場,「很久以前,甲仙的林班地那邊有一個林務局的人取締很兇,被當地人綁起來,全身塗滿糖,螞蟻就來吃他身上的糖,糖吃完了就吃皮肉。所以我們要反對加入阿管處。」先前幾場說明會中,都有居民提到土地徵收的問題,區公所主秘孔賢傑在回答此問題時,表示以個人立場來看土地徵收的可能性確實存在。

那瑪夏公所擬提加入阿管處 區內反應兩極(中)

文/劉瑋婷 - 12 八月 2013 - 那瑪夏公所擬提加入阿管處 區內反應兩極(中) 已關閉迴響。

那瑪夏公所擬提加入阿管處 區內反應兩極(中)

加入阿管處的議題,區內反應不一,談到居民的擔憂,白樣認為反對加入阿管處的人對於那瑪夏的未來發展並沒有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現在資訊發達,在推動的時候我們知道有的人是反對,是反對反對,每一場的說明會都在那邊反對反對,反對到底。我很想問說對,你反對,你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反對理由講了之後,如果這條路不行的話,­那要怎麼樣會對我們那瑪夏會比較好,(反對的人)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

憑藉自主的力量,好茶從接待家庭讓產業出發

文/鄭淳毅 - 22 七月 2013 - 憑藉自主的力量,好茶從接待家庭讓產業出發 已關閉迴響。

憑藉自主的力量,好茶從接待家庭讓產業出發

好茶村發展接待家庭產業,將部落樂於分享、待客溫暖熱情如家人的精神帶給遊客,也讓長輩們在兒女外出讀書、上班的時候,家裡有客人可以聊天、互相陪伴。並更進一步建立回饋機制,讓不管是否參與其中的族人都共享產業帶來的利潤。對村民來說,「產業發展」永遠是以部落共同體為考量。事李金龍說:「就好像我們的琉璃珠一樣,只有一顆無法體現它真正的價值。有一整串,每一顆都是不同的圖紋,才能看見它的意義。」

來義老人關懷站手工藝品義賣,籌措旅費帶vuvu出遠門玩

文/鄭淳毅 - 28 六月 2013 - 來義老人關懷站手工藝品義賣,籌措旅費帶vuvu出遠門玩 已關閉迴響。

來義老人關懷站手工藝品義賣,籌措旅費帶vuvu出遠門玩

來義村的日間老人關懷站,決定要帶著vuvu們去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去的台北好好玩一玩。「時代變化很快,你跟他們說有一種『咻一下眼睛來不及看就到了的車』,沒有實際去看也不知道是什麼。」大家決定發起編織手鍊義賣,自己籌措旅費,希望能努力成真。

2013.04.26-26大武工作假期花絮紀錄

文/吳旻橙 - 25 六月 2013 - 1 篇回應

2013.04.26-26大武工作假期花絮紀錄

2013/04/26大武工作假期的第一天,我們用歌聲來歡迎你們的到來,並為你們戴上我們的花環,你是我們的上賓,也是我們的兄弟,這兩天的日子裡你就是我們的族人,和我們一同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來到我們大武部落,一定要讓你們知道大武的美、魯凱族的文化、原住民的團結。

種下苧麻,找回逐漸流失的文化

文/劉瑋婷 - 14 六月 2013 - 種下苧麻,找回逐漸流失的文化 已關閉迴響。

種下苧麻,找回逐漸流失的文化

繼種下「會笑的花」─向日葵之後,佳暮部落嘗試著在心靈耕地種植苧麻,青年會會長柯信雄提到,過去部落的老人家會使用苧麻搓揉製成繩線,並以此作為織布用的素材,「連染色也可以使用山上的植物來處理,可是因為已經太久沒有人在做這個,我去問幾個老人家,發現大家都只記得一部分的過程,如果沒有趁現在把這個文化保留下來,以後就會失傳了。」

國寶級木雕師工作室將遭掩埋,文物待搶救

文/鄭淳毅 - 14 五月 2013 - 1 篇回應

國寶級木雕師工作室將遭掩埋,文物待搶救

八八之後,河床不斷堆高,疏濬與護岸措施闕如,在大橋落成之季,河床土方也將回填河的兩岸,影響所及,大後部落災後重修的活動中心、部分居民的菜園,以及國寶級木雕師高富貴的工作室,都將掩埋土方之下。他被譽為「國寶級」的木雕師,是少數繼續傳承傳統木雕的老匠師。他曾說,從父親手中傳下這些技藝時,老人家便告訴他,「我們沒有文字,文化都保存在木雕裡,你要把它傳下去。」

長治百合部落(49)白雪ina的月桃編

文/劉瑋婷 - 13 二月 2013 - 1 篇回應

長治百合部落(49)白雪ina的月桃編

今年六十歲的賴白雪ina,是德文部落頭目,搬到永久屋後,仍持續做手工藝編織。ina說:「我們的老人家說,不可以停下來,因為你一停下來,時間就走了。」因為長輩們的這句教誨,許多部落婦女白天忙著農耕,夜晚忙著做手工藝的生活,因為不願錯過時光。

長治百合部落(39)堆在家裡的手工藝品們,該怎麼辦呢?

文/劉瑋婷 - 19 十一月 2012 - 6 篇回應

長治百合部落(39)堆在家裡的手工藝品們,該怎麼辦呢?

「老人家們都很期待有人來看他們的手工藝品,他們都很會作!做得都很漂亮,但是就是沒有人來,只能夠都堆在家裡。」部落每一個作品,都充滿了手掌的溫度,但缺乏行銷、沒有能見度,這些手工藝品只能夠擺放在家中,陪著老人家度過一天又一天的寂靜。

部落產業:要品牌發展,不是救助模式

文/柯亞璇 - 11 三月 2012 - 6 篇回應

部落產業:要品牌發展,不是救助模式

他說,「原住民的創作品幾乎都是在市集,一排都是藝術家,一看都是同類型的,哪裡有機會可以突顯品牌的特色?都是首飾、吊飾同樣類似的風格太多了,無法辨識這個設計品是出自哪個藝術家的巧思。」

藝遊網成立 在地人做在地事

文/劉瑋婷 - 3 三月 2012 - 1 篇回應

藝遊網成立 在地人做在地事

在那瑪夏區的災後重建中,不少計畫經費都是針對產業作為主要復健項目,但有部分單位的計畫方向讓地方居民不能苟同,在不斷經歷外來團隊對當地造成干擾的情形下,Biung決定成立「那瑪夏藝遊網策略聯盟」,由當地人發起,希望能以在地為主導,共同執行策畫當地藝術產業與觀光旅遊的十年計畫。

六龜社區產業重建工作追蹤:以「龜王餅」為例

文/何欣潔 - 24 一月 2012 - 4 篇回應

六龜社區產業重建工作追蹤:以「龜王餅」為例

2011年的春夏,內政部長江宜樺針對「寶來、不老溫泉區是否適宜再開發」的發言,引起地方對「六龜觀光產業何去何從」的討論,同年中秋節,山城花語美好生活促進會以六龜的龜王傳說推出「龜王餅」,以台灣傳統的綠豆椪作法為基底,六龜特產的芒果、山茶與客家麻糬為內餡,發展出特殊的地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