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專訪

年輕人就是部落的明天─排灣族的Sakinu Yalonglong專訪

文/楊念湘 - 24 十月 2009 - 2 篇回應

年輕人就是部落的明天─排灣族的Sakinu Yalonglong專訪

傳統的文化不是落伍的,sakinu說。是不是部落能碰到困難時,能夠找出救自己的方式,例如串連其他排灣部落,各派出五位青年,接受部落聯盟的特種訓練,就是一個可以處理危機的部落聯盟小組,「如果還有下一次風災,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人要像荖濃溪的魚─桃源鄉復興村民謝清蘭專訪

文/康椒媛 - 21 十月 2009 - 18 篇回應

人要像荖濃溪的魚─桃源鄉復興村民謝清蘭專訪

不要說我們想回家而已,魚也會想家,風災後,山上荖濃溪的魚被沖到下游去,最近水清的時候,看見他們逆游上來,有的一直沿著荖濃溪跳上去。我都告訴我的孩子,人的生活不要像葉子掉到水裡,隨波逐流,要像荖濃溪的魚,逆游而上,面對原來的生活。

力促以災民為主體的重建政策–專訪海棠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陸宛蘋

文/江妙瑩,轉載自「網氏女性電子報」第304期 - 20 十月 2009 - 1 篇回應

力促以災民為主體的重建政策–專訪海棠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陸宛蘋

她認為,在國土重規劃過程中,政府應提供多元選擇;如果族人能夠接受不便利的交通,不寄望政府開山路,依然可以重回安全的祖靈之地,延續部落文化、農作產業,「像司馬庫斯一樣,僅容許小型巴士通行,卻讓部落文化有了永續發展的契機,不也是一種選項?」

民族的兩個世界─村長劉金和, 村民謝綺燕、李惠民專訪

文/劉金和、謝綺燕、李惠民、林春福口述,馮小非記錄整理 - 12 十月 2009 - 20 篇回應

民族的兩個世界─村長劉金和, 村民謝綺燕、李惠民專訪

為了討論要不要立刻簽署永久屋的意願書,民族部落內部紛爭不斷,缺乏政府部門說明永久屋附帶的權利義務的文件資訊,所有的訊息都以口傳的方式 在部落內流通,造成很大的信任危機與緊張關係。以下分別專訪民族村長與民族國小的老師謝綺燕,前者代表的是簽署意願書遷居永久屋的居民意見,後者為不準備遷居至大愛永久屋的居民,希望透過不同意見的表達,釐清問題面貌。

打造大愛村, 永恆新故鄉─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專訪

文/林碧玉口述,馮小非記錄整理 - 12 十月 2009 - 23 篇回應

打造大愛村, 永恆新故鄉─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專訪

以下文章為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女士,接受莫拉克新聞網專訪的記錄整理,感謝林副總執行長詳細說明莫拉克災後慈濟興建永久屋的想法與過程,僅與所有關心災後重建的朋友分享。

尊重被助者的價值與文化─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專訪

文/梁玉芳 - 11 十月 2009 - 6 篇回應

尊重被助者的價值與文化─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專訪

現在,重建的討論充滿「永久屋」的迷思。什麼叫做「永久」?重點不應是屋的「永久」而在「家」的概念。讓居民的家人能住在一起,部落親人能聚集,家庭功能可以發揮,才是應該考量的。「屋」根本不可能是永久的,只有部落文化與家庭的價值才能永續發展。

如果能先有中繼安置─民權村民葛芳蓉專訪

文/康椒媛 - 9 十月 2009 - 3 篇回應

如果能先有中繼安置─民權村民葛芳蓉專訪

對葛芳蓉來說,她贊成集體遷村,因為「各別搬遷」對老人家不好,「你要叫他去哪裡?」但是在民權村內有幾種不同的意見,有人想回去,有人想住永久屋,於是大家就處於等待的狀態,包含安全會議初勘、怎麼復勘「我們都在等那些消息,等鄉公所與我們開會說明。」在這段等待的期間,她希望能讓大家有中繼屋,「感覺自己在家裡一樣,自己有一個家。」可以好好地緩和情緒,慢慢的討論意見,從生活裡重新開始,也才能好好的想未來。

家,你好嗎─那瑪夏青年安吾斯專訪

文/康椒媛 - 5 十月 2009 - 3 篇回應

家,你好嗎─那瑪夏青年安吾斯專訪

在部落裡長大的安吾斯,1987年生,住在那瑪夏鄉民權村,布農族裔。從小住在山上,國中以前在部落裡讀書,18歲前到達最遠的地方是就讀的旗山高中。即使在外地讀書,內心仍然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會回到部落生活。

家,應該回到記憶中的樣子─小林村蔡松諭先生專訪

文/蔡松諭口述,馮小非記錄整理 - 3 十月 2009 - 53 篇回應

家,應該回到記憶中的樣子─小林村蔡松諭先生專訪

目前慈濟大愛屋的規劃與配置,是家家戶戶都長成同一個樣子,「整齊劃一」,那是軍營與國宅的設計方式,不該是定義「家園」與「文化」的方式。我們被迫搬去陌生的土地,已經很孤單,因此我們想重建「記憶中的家園」,讓未來的居住仍能保有情感的連結,而不是住進去一群規格化的房子,那樣的家沒有靈魂。

何不嘗試用原住民的方式看事情?─嘉蘭宋仙璋先生專訪

文/楊念湘 - 3 十月 2009 - 7 篇回應

何不嘗試用原住民的方式看事情?─嘉蘭宋仙璋先生專訪

「政府要我們去馬蘭榮家這樣的政策,雖然是善意,但不大符合我們的需求,而且還希望我們遷就它,政府也許就是要面子吧。」嘉蘭村自救會副會長宋仙璋,這樣感嘆。

營建署對 [中繼安置] 的想法究竟是什麼呢?

文/聯合報記者鄭朝陽 - 3 十月 2009 - 22 篇回應

營建署對 [中繼安置] 的想法究竟是什麼呢?

基於尊重災民,他個人認為應該讓願意住中繼屋的災民有充分討論的時間,再決定該不該遷村,而且實際上,中繼屋的興建並未停止,如果災民真有需要,可以向地方政府反映、申請進住中繼屋,思考未來要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