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當莫拉克原鄉災區道路降限,修復緩慢出入不便,梅姬颱風重創蘇花公路,中央與地方政府對道路修復的態度,顯然大不相同。當花蓮縣府要求立即興建「一條安全的路」,究竟何者才是真正安全的回家之路?( 圖/ 胡慕情。學者強調,蘇花段地質複雜程度遠較於雪隧,不宜在未掌握狀況前貿然開發。(左為雪隧示意圖、右為蘇花段示意圖) )
你被「一條」安全的路綁架了嗎?(上)
編按:當莫拉克原鄉災區道路被降限,修復緩慢出入不便之際,梅姬颱風重創蘇花公路,中央與地方政府對道路修復的態度,顯然大不相同。在花蓮縣府高分貝向中央喊話,要求中央需立即興建「一條安全的路」,究竟何者才是真正安全的回家之路?以下為PNN記者的專題報導。
前言─
梅姬颱風重創蘇花公路、奪走多條人命、影響花蓮對外運輸,在輿論壓力下,公路總局與環保署確定加快蘇花公路改善方案環評審查;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固然是「基本人權」,但這條「安全的路」不必然「只是」公路,蘇花路不只肩負運輸責任,還有花東願景,倉促趕工,安全路恐將變成黃泉路。
花蓮、台東因地處邊陲、發展、對外交通不易,多年來政治頭人與居民都期盼興建「蘇花高速公路」讓東部得以發展;其發展想像在社會對生活、休閒的看法轉變後,已不若西部是引進工業,而是觀光業。但政治人物不改「發展向財團靠攏」的模式,讓財團能圈地興建大型旅館,這股勢力成為「我要蘇花高」的強勢壓力,相對壓縮在地居民對外交通的想像與爭取空間。
道路至上
蘇花高開發案自提出以來,因行經路段地質破碎、多湧水、需大規模挖山造成環境重大影響而引發環保團體反對;地球公民協會花東辦公室研究員、花蓮在地青年黃斐悅指出,歷經多年與贊成蘇花高的勢力衝突後,環團也意識到,道路開發不能只看環境,也應顧及居民生計與交通權益,贊成與反對兩方都必須妥協折衷方案,才能達到平衡永續。
經建會也在2008年重新思考蘇花高開發後對東部發展的衝擊,恐將複製西部開發模式,加上公路總局的交通規劃違反經建會「鐵路為主、公路為輔」的上位計畫,終於在2008年由環署退回此案,希望公路總局研擬不同道路替代方案並發展多元運具。
起初,公路總局原提出「蘇花替代道路」的構想,但被抨擊根本是「變相的蘇花高」,之後公路總局重新研擬,針對「蘇花這條路」提出五種路線(即蘇花改),並確定方案、送環評審查;只是鐵路與其他運輸方案改善進度仍遲滯不前,終於讓梅姬颱風造成花蓮對外運輸必須中斷一個月,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花蓮 對外聯絡公路牽涉東部發展想像與交通安全,正反意見一直有著劇烈拉扯。
蘇花改仍待評估
黃斐悅說明,「蘇花高」變成「蘇花改」,因開發的工程量體較小、對環境相對友善,環團與公路總局溝通狀況雖然良好,「但環團與公路總局對這條路的『公平正義』的認知還是不同。」
化做春泥更護花青年聯盟發起人蔡中岳指出,環團的「公平正義」指的不只是環境永續,更是安全問題。約莫2週前,環署審查蘇花改,環評委員要求公路總局補件再審,環委希望開發能降低工程對生態衝擊,但同時又質疑長隧道採單孔設計無法消化運量,應評估雙孔隧道的可行性。
但光開挖單孔隧道幾乎已是快速道路(蘇花高)等級,環團擔心,「在確認地質狀況前動工,蘇花改依然不會是安全的路」。
學者:地質危脆
學者強調,蘇花段地質複雜程度遠較於雪隧,不宜在未掌握狀況前貿然開發。(左為雪隧示意圖、右為蘇花段示意圖)
2008年8月21日,公路總局尚未提出蘇花改版本、僅有蘇花替的想法。台大地質系教授、台灣工程環境學會理事長陳宏宇邀請地質專家,就蘇花替代公路沿線地質構造延伸、湧水問題、地質組成材料、破碎帶、開發後造成的地下水源流失問題,舉行一場半公開的研討會;與會者也包括國工局代理局長曾大仁與中央地調所所長。
台北科技大學教授材料及資源工程系副教授羅偉直指,不少人認為蘇花高是快且安全的道路,雖有地質問題,但因雪隧通車,工程技術也可克服蘇花高問題。但羅偉認為,從地質來看,這個區段根本不適合挖隧道。
他以一張稍稍攤開、摺得很整齊的紙代表雪隧區地質;另外拿一張紙放手掌上,然後在空中用力一捏說明蘇花高或替隧道段的不連續、不完整地質狀態。「雪山隧道區的地質是規律褶皺,蘇花替路段區則是差異性很大的不規律的褶皺」。羅偉直問:「要興建蘇花替,『地質資料準備好了沒有?』」
台大地質科學研究所教授陳文山進一步補充,目前南澳到和平段的地質因中央山脈山高、導致調查困難度高,雖然蘇花公路延線地質資料多,但整體來說調查資料仍「非常不足」。
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黃鎮臺則說:「地質圖的精確牽涉到對該地方的了解程度,也牽涉『地質風險』的問題。」由於此路段礦脈多、曾經過四次以上地質摺皺,整體地質狀況極度複雜,黃鎮臺認為這些因素都會增加開發的不確定性,建議隧道風險評估應與地質資料結合。
陳文山強調,國工局的調查資料多是北迴鐵路的資料,「若要把鐵路隧道工程時做的地質調查鑽探資料,反應到地表地質並做為蘇花高(替)工程使用,準確性是不夠的。 」
羅偉特別指出,南澳、和平段地質圖是由北迴鐵路的地底下地質斷面延伸所繪製,但此區岩層非常複雜,不是可以延伸的平面狀,「所以局部所看到的岩層絕不可以延伸到其它區,這樣的資料要拿來做重新的工程設計也是不夠的。」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賈儀平更說:「此區斷層變化難以估計,縱使用超音波攝影出的圖都無法正確研判地質岩性區。」
曾大仁也坦言,蘇花高(替)路廊大部分資料「確實來自北迴鐵路幾十公里隧道施工經驗」,地質資料也是「從北迴鐵路推演到蘇花高(替)」。但他強調,因為長隧道要做岩心地質調查確認有困難,才用推演的方式,「若要施工,會針對不均質地質及有風險性的地質進行調查。」
N個不確定 環評怎麼審?
蘇花改的路線雖稍做修正,開發規模較小,但與蘇花高的開發思維,仍然有諸多疑慮。(圖:苦勞網提供)
「這是人定勝天的概念!」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發展學系副教授廖本全直指,災難發生後,媒體跟政府單位都說「蘇花改要加快」,但無論蘇花高、蘇花改或蘇花公路,都有地質狀況差、對地質狀況的了解與掌握度相當有限、花東地震頻仍、氣候變遷帶來強降雨等四大危機。「這些原因,讓工程施工從『不能確定』,變成『完全無法確定』。」
廖本全指出:「安全回家的路是社會共識、不會有人反對,但在這四大危機始下,我反而要問政府『如何確定蘇花改的隧道工程是安全的?』」他憂心地說,蘇花高雖不蓋,但政府仍把蘇花改當成「唯一一條安全的路」,但在四大危機的威脅下,若環評加快審查,希望這個月通過環評、年底動工,勢必無法完整掌握地質,「但環評就是把關環境永續跟安全,因為輿論加快環評審查,豈不是『政治凌駕專業』?」
行政院長吳敦義宣佈,年底蘇花改一定要動工,「這簡直是在N個不確定的狀況下,逼著環評要通過!」廖本全感嘆,小林村滅村、北二高走山,再再告訴台灣民眾「人定無法勝天」,安全回家可以有多種選擇,政府卻只想採取公路手段克服,「恐怕會製造未來更可怕的災難。」(待續)
延伸閱讀:殺人兇手
乾脆考慮一下藍色公路的復航好了,走在海上的角度看東海岸,有些地方還挺美的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19283678133447#!/notes/li-yuan-zhi/du-mu-zhou-huan-dao-xing-cheng-di-shi-si-tian828liu-hang-cheng-hua-lian-chong-de/422893257581
海運早在多年前停航的花蓮輪就已經做過,證明有些問題。而花蓮輪的時代是沒有北迴鐵路的時代。更何況海運曠日廢時,並不是一條最好的選擇方式。
蘇花公路的問題不是今日才有,北迴鐵路的建設列入當年的十大建設以迄今日雙軌暨電氣化,再再都是要解決東部往返西部交通之不便。而當北宜高通車後,或許有解決交通的問題,但剩下一些其她炒地皮的問題所造成的禍害是人心的問題!
蘇花高的建設的確對於陸運交通會有所助益,尤其是或運依靠公路大於鐵路跟其他時,最起碼公路運輸可以降低裝卸的成本暨因為行車時間縮短倒至有效的車輛利用,也就可以讓貨物的成本降低。至於在客運方面,一條蘇花高對環境景觀的影響並不若環團或慈濟所宣稱得那麼大,問題是施工工程品質跟監測暨事先的路線評估暨安全性是個重點。
西部的民眾行的權益重要東部亦是如此!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因為他們也是生活在台灣島上的一份子!
不了解
為何30年前,開通北迴鐵路時的技術,現今無法超越與克服!
不了解
為何8年前因應鐵路電氣化時,北迴鐵路新路線的隧道為何沒有發生上述反對的情況!
藍色公路對應東部多颱多雨的氣候,應該常會斷航!
或許可以考慮大型氣墊船!(英倫海峽的那種)
我住宜蘭,北宜高還未開通前,到台北是一件痛苦的事,女兒們害怕北宜公路的迴彎,害怕暈車嘔吐,只好繞遠路從濱海公路返家!如今只要40分即可抵達台北!真是不可同日而語!我能體會花蓮的朋友企盼一條安全道路的心情!
西部的朋友們,想像一下,假如中山高沿線的山壁都有可能崩塌,您可以接受這樣的道路只是藉著崩塌才來做修補這樣的安全標準嗎?
為何北二高走山,要求全線到南部都要重新檢查順向坡的路段並公告還要改善!每年蘇花公路都要坍塌好幾次,公路總局就不會全線檢討,東西兩邊,一山之隔竟是兩樣標準!
我深覺得,假如您不是花蓮與台東人,就不要以您個人的高見漠視東部人單純卑微的要求!
若是我們可以尊重在地聲音!安全的蘇花高早已完工,今天的悲劇或許不會發生!
台鐵不能加開班次?降低票價嗎?
拿蘇花高建設經費
來補貼花東人或花東遊客車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