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遷村,換房也換鄰 村民還要再適應

「各鄰趕快派一個代表出來!第一鄰、第二鄰…」,屏東縣泰武鄉泰武村豐年祭的重頭戲「剌球」正要上演,主持人著吆喝村內十鄰的勇士們坐上剌球台「為鄰爭光」,看台上,婦孺組成的加油團,高聲唱起加油歌。在部落裡,不難發現無論是傳統慶典或是重要集會,「鄰」都成了重要的計算單位,吃飯、比賽、會議,同一鄰的,總是被分在一起,然而,幾十年來建立的緊密關係,卻必須在遷村後,重新洗牌。

泰武村永久屋的營造規劃,由居民、鄉公所,以及認養單位紅十字會共同討論,根據目前開會結果,泰武村的永久屋仍會依照房屋坪數興建:5人以下的28坪住宅蓋在一排,6人以上的34坪房屋蓋在一排,也就是說,如果隔壁住的房型和自己的不一樣,就得準備換鄰居。

不同坪數分開住 居民:有影響

泰武村座落在海拔八百公尺山腰上,主要道路是部落中央的好漢坡,157戶村民沿著好漢坡以及兩旁延伸出的道路,在少少的可用建地上,一戶挨著一戶地蓋起房子。當然,在傳統原住民社區內,一個完整的「家」除了房屋本身,還得有個足以擺上幾張桌椅的前庭,才能聚集左右鄰居、親朋好友帶來的濃濃人情味。「在八八風災後,我們每一鄰的關係變得更好了,鄰居感情本來就很好,現在更好了。」第九鄰鄰長莊玉真說。

image003 [1]
門前的幾張桌椅,對於部落而言,是「家」的基本配備。(攝影/查慧瑛)

相較都市人獨來獨往的生活習慣,人們在部落都是用「吃飯了沒有」來打招呼,「我住潮州三十多年了,鄰居、平地人,從來不會理我們。」回到部落與老母親、太太同住的村民何秀雄,對於部落居民間緊密的生活關係,有深刻的體驗。這次遷村,何秀雄可以申請到34坪的房屋,而他四口之家的鄰居,只能申請到28坪,依照現行方案,未來勢必分開。「當然會有影響啊,一定會啊,我們以前都是各鄰分組。如果說我們分散了,會不習慣」何秀雄說。

不過,本著「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心態,即使將來老鄰居要被打散,大部份的居民仍做好了「適應」的準備,泰武鄉民代表雷正輝認為「部落在一起這麼久,應該認識的就認識了,這不是很大的影響…感情很快就被培養,所以誰住在隔壁不是太大問題,而且幾乎拉來拉去都有血緣關係。」

針對遷村造成鄰居改變的現象,認養單位紅十字會表示,房屋排列可遵照居民意願,在「施工之前,調查居民想要和誰當鄰居」的大前提下,紅十字會願意配合把28坪和34坪的房子蓋在同一排。但礙於現實與永久屋整體規劃考量,目前在居民、鄉公所與紅十字會三方討論後,仍決議採同型房屋蓋在一排的模式。

整齊的住屋 遠離傳統的規畫

雖然,遷村時無法把舊部落各鄰模式套到新部落裡,泰武鄉公所民政課課長莊德才認為,泰武村是單一的村莊遷村,不需和別的部落一同生活,影響層面較小。不過,他也提出「永久屋的興建的確也破壞原住民部落傳統的空間配置。」依據排灣族傳統,越靠近頭目家的表示越接近核心,也代表著權力越高,如貴族。過去,從居住地理位置,就可隱約看出此家在部落的地位,「古時跟現代的差別是頭目權力式微」莊德才說。

在舊部落時擁有如皇帝般權力的頭目,隨著時代變遷,權力式微,而在遷村之後,也和所有村民一樣,住在相同的房子、擁有相同的生活空間,現在泰武村裡頭目家的碑,是否還能在永久屋的門前立起,還是個未知數。

泰武生活重建中心社工員、同時也是泰武村民的徐安妮觀察到,換新鄰居事小,戶籍改變、泰武「村名」能否保留,才是居民關切的重點。「他們比較在意的是我們泰武村是不是就沒有了,還是就變成他們那邊(萬巒)的地段、地址,泰武村是不是就變成歷史了?」

clip_image007 [2]w
泰武村永久屋基地規畫圖。右邊為房屋興建位置,整齊劃一。

(攝影/查慧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