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小林中秋月餅,產業重建契機?

產業重建是莫拉克風災後,大家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是家園全毀的小林社區居民感受最深,從農曆過年甲仙農產品特賣會、原住民手工藝品製作、大愛園區假日農產市集,到現在的中秋月餅訂購,這些都是政府和民間對災後產業重建所做的努力,我們應給予肯定。

就中秋月餅這件事來看,由小林村重建協會針對暫居杉林組合屋內的小林村居民擬定烘焙研習班,高雄餐飲學院輔導實施專長訓練,能夠有機會在國人重要民俗中秋節前實際生產、行銷,對於產業的重建是一個重要的模式,但接下來的思考並不是批評,而是個人對於這件事情的作法之觀察和建議。

C三合一 [1]

首先是關於質與量的問題。中秋送禮是國人的習慣,以甲仙芋餅來送禮的,每年約有二萬伍仟份的訂量,甲仙形象商圈的店家每年均會有三至五樣芋頭相關的新產品研發,今年小林村重建協會製作的六仟伍佰份產品,約佔三成,但實際受影響的可能還包括喜憨兒和其他的團體等,而對於甲仙商圈的影響佔了進二成。

其次要思考的是永續經營。為了要製作這一批月餅,小林村重建會購置了烘焙的機器,忙完了這一批月餅之後,機器閒置,著實有點可惜,銷售的平台和模式建立後,如果沒有產品持續的推出,可能因閒置過久而人氣消失。

產業重建如果擠壓到原有通路體系的量,不能算是一項成功的策略,同質性過高的產品本來就會相互影響,更何況是一模一樣的商品,產品的創新是打入市場和永續經營的重要條件,應該要以研發來替代同質競爭。購入的機器設備盡可能的不要閒置,平日可利用研習的課程,來精進生產技術,練習不同類型的糕點,利用巡迴車兜售或接受網路訂購,讓這一份成本的投入,真正逹到永續生產的目標。

再者,在這一次月餅製作的過程中,居民參與的結構和分工模式,是否有改進或不足的地方,站在永續經營的前題,應好好擬定下一步的經營方向和方法。民以食為天,在百業中,先將「吃」安頓好,其他各行各業再循研習、訓練輔導實作、生產至開業的模式,循序漸進的前進。先建構內需的民生產業;在建構產業的同時也去思考加入那些元素和措施,就能成為對外的觀光休閒產業的一部份,朝生活、生產、生態的目標前進。

我們相信政府是有誠意地要協助災民重建生活機能,也規劃了重建的進程,在操作面上雖多次的修正,但仍顯得零亂。各團體各忙各的,沒有統一的共識和目標,個人認為應就居民的能力來與規劃中的產業做連結,以杉林為例,邀集大愛園區、小林二村、永齡有機農場、慈濟基金會、紅十字總會、重建委員會、旗美社大等相關機構團體,和莫拉克重建委員會的代表,研討制定整體產業發展藍圖,意即就產業規劃結果先行宣導,再將所需技能給予教育訓練,加上輔導團體的陪伴,一步一步建構安置永久屋的典範。

綜合芋泥餅小奇 [2]

吉利芋泥酥葷 [3]
各式各樣的芋餅,是每年甲仙業者苦心研發的心血。

(本文轉載自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