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那比災後18天─來義搶救排灣族文物,挖掘容易「保存」難

本文摘要:來義搶救出大批民間收藏排灣族文物,但若經政府採購流程,最快也需一個月。目前這批文物仍放置在與部落居民借用的車庫中,如何避免長期暴露在潮濕的環境使得霉害加劇,讓人感到憂心。( 圖/ 李孟霖。來義部落挖掘被掩埋的文物 )

凡那比災後18天─來義搶救排灣族文物,挖掘容易「保存」難

來義村民李末雄的石板屋,在凡那比期間遭掩埋,整間屋子埋入土石,所收藏其中的許多排灣族珍貴文物,也皆盡沒入其中。在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積極奔走搶救下,台灣博物館義務出動十一位研究人員,協助文物搶救及修復,共救出146件排灣族珍貴文物。因這批文物屬私人所有,未來的處置及去向仍需徵求物主同意,來義鄉公所與物主仍在協調中。

但文物的保存的問題是眼下急需被解決得問題,前來協助的台博館典藏管理組組長李子寧表示,這些搶救回來的文物多屬木製品且泡過水,標準處理方式上會先採用冷藏的方式保存,但受限於設備上的限制,只能暫時置於陰涼處風乾,但仍無法避免「霉害」,部份木製雕刻品已出現發霉的情形。

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也積極與物主協商,希望取得物主的同意,讓這批文物暫時放置在館內妥善保存,而物主方面則堅持館方以廿萬來收購。

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轄於來義鄉公所,採購也需依照政府的採購流程,所有公文往返、評估到成交,估計最快也需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因此館方才積極爭取物主方的同意,讓這些搶救出來的文物暫放文物館內妥善保存,以免文物長期暴露在潮濕的環境使得霉害加劇。對此,物主方面仍無法認同,目前這批文物仍放置在與部落居民借用的車庫中,讓人對這批好不容易搶救出來的珍貴文物感到憂心。

image001 image002
(左)搶救出來的文物,暫時借用附近居民的車庫放置。(右)缺乏保存的設備,只能克難地用電風扇先將其風乾。

李末雄的石板屋文物館坐落於來義村東部落,當地人稱「河川地」的地方。部落耆老說,很早以前部落的老人家就稱那個地方叫「河川地」,但是從來沒淹過水,直到去年的八八風災,部落族人才相信那真的是「水走的地方」。

李末雄的石板屋文物館在八八風災時受到些許的損害,但沒想到今年的凡那比去讓整個石板屋埋在地下。看著自己苦心經營,想要為祖先,為後人留下來的東西,一夜之間全部都沒了,李末雄好幾天沒睡好覺,他用生硬的國語說:「心痛。」

石版屋文物館的屋主李末雄,自己的住屋也在這次凡那比風災中全毀,目前暫時居住在親戚家。李末雄表示,因為個人念舊,比較會珍惜以前留下來的東西,所以收藏了很多舊的東西,而就些東西都是過去生活中所使用,祖先們也是靠著這些東西來維持生活。他舉了「斧頭」的例子,他說,過去的人一定要擁有斧頭,因為有斧頭才能建造「家」,所以斧頭在過去的婚嫁中也有象徵的意義。

這些年,為了收集文物,李末雄特地花了一百萬蓋了這間石板屋,來存放及展示他的收藏,儼然成為一間社區型的文物館,吸引不少老師帶著學生以及民眾參觀,也常出借參展,屋主李末雄相當樂於跟大家分享關於這裡先人生活的點點滴滴。

李末雄向記者表示,他很感謝政府單位的積極協助,挖掘搶救這些文物,現在他也無地放置這些文物,希望委託給可以保管的機構來認養。台博館典藏管理組組長李子寧說,這些文物一定要留在來義才有意義,希望鄉公所能將其收購,但眼下急需解決的是「保存」的問題。

image003
凡那比災前,李末雄的石板屋文物館內收藏了過去祖先生活的器具(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提供)

image004
凡那比災前,石板屋文物館的外觀(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提供)

image005
石板屋文物館的主人李末雄先生,樂於將收藏與大家分享。(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提供)

image006
(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提供)

image007
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工作人員拉起封鎖線,框定挖掘文物的區域。(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提供)

image008image009
(右)從屋頂的小洞可窺探屋內的狀況,慘不忍睹。(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提供)(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提供)

隨著文物陸續出土,挖掘工作也到一個段落。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動員了包涵八八臨工在內的三十多名人力,與台博館的工作團隊進行了三天的挖掘搶救文物,如搗碎檳榔的小碗、手鐲、獸皮、木雕藝品、各式器皿、器具、門楣等,共146件排灣族的文物。

由於新堤防復建工程的進行,挖掘工作結束後,必須將土回填,石板屋將帶著洪水的傳說永遠走入地底。然而好不容易搶救出來的文物,未來將何去何從?考驗著鄉公所的智慧及物主方的氣度,希望排灣族祖先的精神可以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image010
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動員30多名人力前來搶救(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提供)

image011
(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提供)

image012image013

image014image015clip_image016image017

image018image019

image020 image021
許多石板都是先人從舊來義一片一片挑下來的

image022

image023 image024 image025

13 回應 to “凡那比災後18天─來義搶救排灣族文物,挖掘容易「保存」難”

  1. 阿烏 說:

    據我知道,屏東的原住民文化園區,是可以提共暫時保存的,只要當事人同意,且物品屬於原住民的重要文化財,文化園區應該不會拒絕,而且不是用採購的方式,而是提共暫時保存空間,或許可以是一個思考點.

    • 李孟霖 說:

      文化園區有來關切,史前博物館也有表示願意協助,但這都不是問題,要解決這問題,就近的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究辦得到了。問題在於,主人家不同意,他們擔心被侵佔,要放在自己家才安心,

  2. 綠色家園 說:

    明明知道那裡叫「河川地」, 卻沒想到坐落其上的石板屋有一天會淹水;

    明明知道莫拉克風災後, 上游水域有幾千萬立方公尺的鬆動土石伺機而下, 卻沒想到石板屋有一天會整個埋掉;

    明明知道泡過水的木製品不馬上處理會發霉, 是不是要等到文物變成朽木了, 再來說, 沒想到公家機關辦事真牛步?

    看完這篇報導, 覺得很悲觀. 鄉公所不會有什麼智慧啦, 公務人員(尤其是基層的)第一守則就是按部就班, 層層上報; 而物主已經災情慘重了, 還能、還忍期待他的氣度? 不如先設法找私人經費收購下來, 委託原住民文物館保存, 等鄉公所採購經費核准了再賣還給原住民文物館.

    • 本來就沒想到 說:

      從小那邊都沒淹水 當然想不到啊
      那天台北淹大水 是不是要說台北是盆地
      又低窪 淹水是可預見的 幹麼住人

      • 綠色家園 說:

        本來嘛, 「河川地」之說已經是不知幾代的傳說, 所以沒想到會淹水也在情理間. 可是一旦整個區域的環境已經出現劇烈變化, 不但河床淤塞, 又有確切的跡象顯示大量的土石會隨著暴雨而至, 說是沒想到原本輕微淹水的地方會遭土石掩埋, 可就有點瞎了.

        然而上面留言的重點, 是提醒為搶救排灣族文物而著急的朋友們, 審慎評估各方面的風險和輕重緩急, 不希望因為「沒想到」的而發生憾事啊.

        至於拿台北盆地淹水來類比, 只能說, 並不是有災害的地方就不能住人, 否則大概沒有哪裡是能住人的. 重點還是在風險評估~~災害的原因、頻率、嚴重性、有沒有解決的方法、成本效益、能夠/願意負擔的代價等等.

        • 山的那一邊 說:

          只要政府在原住民地區投注跟都市一樣的經費與關心,我想大多數住民是安全的。
          只要政府也在漢人聚落或都市搞幾十年的水土破壞,我想類似綠色家園的這些養尊處優的都市人大概也說不出風涼話了

          • 綠色家園 說:

            很遺憾你認為我說的是風涼話…

            但是忍不住還是要說
            投注經費也要看怎麼用
            幾十年的水土破壞不就是從大量鑿山開路開始的嗎?

          • 心酸 說:

            綠色家園真的應該感到遺憾
            生長在台灣這塊多元的環境
            竟然只有單一的都市思維
            淪落到狹隘的想像視野
            唉!台灣啊台灣!
            就是太多這種人
            悲哀啊悲哀啊

          • 懂不懂 說: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就算是美國也一樣有貧民區!
            什麼「只要政府在原住民地區投注跟都市一樣的經費與關心,我想大多數住民是安全的」根本不可能成立!
            若在美國~警察權早就強制撤離了!
            誰說說都市人就是「養尊處優」?
            這只不過是生為人類的本能~懂得"趨吉避凶"而已!

          • 綠色家園 說:

            好吧, 請開拓我的想像視野
            告訴我, 幾十年的水土破壞不是從大量鑿山開路開始的, 而是…..?

            另外, 什麼叫「單一的都市思維」? 不會有人認為我主張所有的人都該下山住到都市裡吧?

  3. 出草牧師 說:

    我希望將這文章發表到一份雜誌上,是有關原住民的。不知是否可以?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