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大愛生活系列(15)永齡慈善農場與居民的下一步

「我的堂弟還是會跑回山上來,等山上的工作。我說你不是應該在山下找工作嗎?他說沒辦法,沒有工作。我的姑媽,每次知道我要下去,就叫我繞到她那邊,帶一點山上的南瓜、竹筍給她,這樣她就不用買。」一位留居山上的勤和村民,敘述自己住在大愛園區永久屋的親戚們,共同面對的問題。從山上到山下,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帶給大家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如何生活下去?」

「找工作」於是成了永久屋居民最關心也最迫切的需求。政府目前所能提供的,仍是一天八百元、為期3~6個月不等的「擴大就業」短期工;此外,較為長期穩定、有發展前景的工作,唯有鴻海集團的永齡有機農場。

產業重建v.s慈善事業?

現在的永齡農場,已非最初的一片平蕪。場地上羅列起一棟棟溫室,兩期蔬菜在八月份陸續採收,多數由鴻海集團收購,少部分捐贈給孤兒院。每天,農場約百名員工按照一般公司的工作時間,準時報到上下班,另有一部分在進行職訓課程。

一般員工多數為日領800元的臨時工,經過試用期、職訓課程後可望錄用為正式員工,現有18位。未來預計要在六年輔導期內,通過有機認證、建立產銷管道,最後脫手讓員工自立經營。若有意願回山上或另循農地耕作的員工,永齡也有「衛星農場」的規劃,願意配合者,納入生產計劃,將農產賣給永齡農場。農場的場長李惟裕篤定的說:「這不是救災,這是產業重建。」

農場的經營方向是「產業重建」,但目前為止,政府單位顯然也仰賴農場提供絕大多數的長期就業機會,為大愛園區就業問題解套。以現在62公頃規模的農場,百名員工已經趨於飽和,受永齡委託經營農場的巨農董事長周俊吉表示:「我們也是在擔心。接下來有一批八八零工要下來。」十月份,本梯次的八八零工結束後,永齡又將迎來一波「應徵潮」。

一位農場工作人員認為,以同等規模的農場所需人力而言,永齡僱用百人已遠遠超過成本負荷,雖然現由永齡基金會負擔所有經費,但「會不會賺就再說了。」他並表示,現階段的農場,恐怕只能以慈善事業視之,很難談得上營利。

據悉,現在要進入農場工作已不如之前容易,職缺與需求人數有僧多粥少之勢。而從居民角度來看,在這裡的工作,雖辛苦卻也較穩定有保障;但同時資訊落差也造成大家的憂慮,山上山下務農環境的差異性也考驗居民如何調適。

從山上到山下,重新適應磨合

永齡農場經營初期,員工流動率相當高。一方面,因工作量大、又需經過職訓課程,才能從日領八百元的臨工期,晉升為月領兩萬多元的「正式員工」。對於大愛村的居民而言,這與當初大家所知「一戶可分得兩分地」落差太大,造成居民的疑慮,感到權益不被保障。另一方面,農場企業化的經營管理,與在山上粗放自由的耕作方式完全不同,不少員工都過一段漫長適應期,無法適應的便選擇離開。

場長李惟裕認為:「這是居民認識的問題。不能把山上的態度帶到這裡來。」他表示,從試用的臨工期,到晉用為正式員工,會有一段「磨合期」,但是很多前來應徵的居民並不了解,以為進來了就會開始耕作,甚正會分得自己的土地。

來自瑪雅村的Tama Hamu在山上原本也有幾分地,種種蔬菜,賴以維生,談起山上山下的差別,他說:「山上不用花很多錢也可以過生活,愛種什麼種什麼;也沒有時間性,很早出門,太陽熱了就休息,也可以做晚一點,無聊多喝一兩杯。」但在農場做為員工,情況就不同了:「在這裡像都市,有時間限制。以前不會趕時間,現在連明天的時間都會想。(中午休息時)會想不要再睡了,時間要超過了…很多人會覺得時間上有限制,好像一直被管,在山上沒有人會管你。」

如今,農場有近二十位正式員工,都是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動、並需通過職訓課程,才換得一份穩定工作。李惟裕說:「我們現在有8個工班,8個班長、16個副班長,每天要自己寫工作日誌。」從拿筆比拿鋤頭還困難的農人,到現在學會記錄自己的工作日誌、每日定時上下班、將農機具清理排列整潔才離開,都經過辛苦的磨合。周俊吉認為:「我覺得他們進步很多,也許把這裡的工作當成寄託,心態和之前不一樣。」

Tama Hamu也是正式員工之一。他認為,雖然工作環境不同,但好處是每月有固定薪水,不像山上務農一樣完全看天吃飯,生活上也較有保障。他說:「年紀大了,不知道還能工作多久,(到永齡工作)這是我唯一的辦法。我到什麼地方,都盡量去適應。」

員工保障有漏洞?

不過,也有部分居民反應,對員工保障仍感到不安。如永齡將「通過職訓課程」,作為優先晉用為正式員工的條件。但有部分課程由勞工局、南區職訓局等政府單位辦理,上課前必須先行離職,才能將勞健保轉往職訓單位。記者去電勞保局高雄分局詢問此事,辦事員回應:「這是政府的規定,依規定辦理。」若員工擔心保障的問題,恐怕唯有請永齡農場在勞動契約上事先載明。

對此,李惟裕表示:「這確實是一個漏洞。」他解釋,由於職訓期間員工無法領薪水,必須用這樣的方式讓參加職訓課程的員工可以領到失業給付。這樣是否造成員工的福利無法保障,李惟裕回應:「不會不讓他們回來,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過這樣的情形。」他也表示,若員工確有需求,認為應列入契約,「也是可以。」

此外,成為農場的雇員,員工也必須轉為勞保,但許多員工原本在山上有農地,仍會回鄉耕作,至今保有農保身分,將勞保轉為農保也造成爭議,不少人並不希望就此失去農保。但針對此事。勞保局僅表示,現有法規中,「農民於農暇之餘從事非農業勞務工作再參加勞工保險者,其期間每年不得超過180日。」只要勞保期間不超過180日即可同時保有農保。

但對於因搬到永久屋而去永齡工作的特殊案例,員工一方面長期受雇於永齡,一方面仍趁暇時回山上的農園耕作,恐怕難以適用現有法規。這項爭議目前還未出現妥切的解決方案,仍待持續觀察追蹤。

對自立的期待

儘管,對員工保障有些許疑慮,而從山上擁有土地的農民,轉為受雇企業化農場的員工,也需要一段適應期,多數在這裡工作的居民,仍滿懷對未來的想像和期待。

來自桃源鄉的Daudaul認為,在農場學習到的知識技術,確有一定幫助。「在山上,只知道要種,沒有打藥就是有機。我們不知道什麼是認證,不知道什麼是銷售。」他希望,早日轉為正式員工,穩定下來,才能把山上的孩子接下來住。而來自梅山的一位姚姓婦女,一開始從沒做過農,到現在成為正式員工,她笑稱自己是「苦過來的」。對於這份工作的長期發展,也感到很有信心:「畢竟是大的公司,比較有保障,而且它的發展是加值的。」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現階段,永齡農場對園區居民的協助是什麼?周俊吉董事長認為:「就是讓他們有個工作能生活吧。長期來看,就是能讓他們有比較長久的工作。」

永齡農場現在除了預計興建六十棟溫室,仍在動工中之外,也準備再增加農事以外的景觀工程,期望再提供更多短期就業機會。至於永續的經營將如何發展,達成「產業重建」目標,協助居民自立,仍待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