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我們如何共同避難(2)六龜「飛鷹大隊」理事長陳明華

猶記那段莫拉克風災侵襲台灣的日子裡,從8月7日晚上開始,全台灣民眾的目光莫不聚焦在屏東、高雄等重災區,祈禱被困在水災的民眾裡能及早脫困。而奮不顧身救人的救難隊員們,在那些日子裡,彷彿就是實現這些祈願的活菩薩。

史上最恐怖災難:八八水災48小時救援日記

六龜救難協會,也別名飛鷹大隊的理事長陳明華,回顧一年前那次驚險的救災歷程,仍然印象深刻:「我救災十幾年,從九二一地震救到八八水災,八八水災比九二一地震恐怖多了!」

率領者來自六龜各村的義勇,陳明華在風災中忘身救人,勇氣可比槍林彈雨中的士兵:「土石流比大地震的餘震恐怖,你不要看那土石流只是慢慢在滑動,它要爆發的那一瞬間,大石頭就像火砲,小石頭就像子彈,房子都擋不住,更何況我們人。」

2009年8月7日晚間,六龜鄉尚未傳出災情,陳明華卻已悉知屏東縣的佳冬地區傳出災情,正在考慮是否出動救援。8月8日中午,一接到屏東地區求援,除了留下部分隊員協防六龜,陳明華便率領著三台車的義勇,直奔屏東救人。

荖濃溪泛舟與六龜鄉義勇,跨縣市救災

「你一定想不到,是誰跟我們一起下去。」陳明華面露一絲驕傲:「是我們荖濃溪的泛舟業者!到了現場,天黑了,水淹到三層樓高,全部的人都逃到屋頂。消防隊啊、警察都嚇得要死,只有我們,跟泛舟的敢放船下去,直接出發救人。」

由熟諳激流水性的泛舟業者,與訓練有素的六龜義勇組成的飛鷹救難隊,就這樣飛進屏東佳冬的街道河流中,開始拯救寶貴的性命。屋頂上是兩三千名等待救援、心亂如麻的災民,水面下是各式各樣等著鉤住船底的尖銳雜物,現場沒有指揮官,所有人員與資源亂成一團,陳明華坦言:「老實說,我根本覺得那時候我們自己也沒有把握,我的隊員每個出去我都覺得非常危險!」

災情擴大到民間力量也無法獨撐的時候,陳明華商請正在出動的國軍弟兄調來大隻的水陸兩用「旱鴨子」,來協助救災。「泛舟橡皮艇也不行了,小隻的船也不行,一定要大隻的。」

image [1]

靠著民間力量,展開了可以努力的救援行動(圖片來源:六龜鄉救難協會飛鷹大隊-官網 ) [2]

急難中的人性光輝

隨著時間的推進與國軍的進駐,陳明華與隊員們開始有暇擔憂六龜地區是否也有災情。這個時候,六龜電話已經無法接通,進入通訊中斷的時期,陳明華與隊員們在8月8日晚間結束佳冬任務,開始趕回六龜。

「我覺得,在災難發生的時候,最能夠看到人性的黑暗、膽怯、貪婪、當然還有光明。」從國道10號回到旗美地區的路上,大水已經淹沒旗山地區,陳明華在持續救援的過程中,就目睹了一幅令人感動的畫面:

「在國道旁,有一個警察本來是出來路邊放警告標誌的,結果水勢上漲,他就被困在車頂。雖然自己被困在車頂,卻還是救了兩個素不相識的民眾跟他一起待在上面,看到我們的船來,沒有忙著上船,反而跟我們說,他們這裡還好,叫我們先去其他地方救人,因為他疑似看到有人被大水沖走了。」

「我認為,這個警察非常非常盡責。」陳明華下了這樣的評語。然而,同樣善盡救人職責的救難隊員們,在奔回六龜地區的路上,卻遇到了差點失去性命的危險:「開在六龜外環道路段,已經凌晨四點了。因為大水已經淹沒路面,天色又黑,我們竟看不清楚水面與路面的分野,差點就要開過去!幸好有一根斷掉的電纜線扯住了我們的車,我們才驚醒過來。」

「不然,我們今天就不會坐在這裡講話了。」就算身為藝高膽大的資深救難隊長,陳明華說起這段話依然心有餘悸。

奔回六龜鄉,十二個村莊之間的道路早已肝腸寸斷,鄉公所立刻邀請陳明華過去開會,慌忙地想請教他的意見。「我對他們提了三大訴求,通訊、油料、照明這個東西一定要給我,我們才能到各地架設救難繩索與臨時急救站。」

「而當時有鄉親罵我,說你怎麼放著自己人不救去救外人!我說,救人第一,救人是我們的工作,我總不能收到佳冬求救了,還想說我待在六龜等等看災情會不會發生。後來大家也願意諒解。」

我們如何共同避難?共同生活方是避難基礎。

災後一年,陳明華的原則始終如一,繼續為了民間自力救難與防災為己志。六龜鄉公所準備於9月21日辦理的中秋節園遊會,除了社區產業的展示以外,也擬請飛鷹大隊擺設一個攤位,展示基本裝備、辦理八八水災回顧展,也示範逃生器材的使用。面對這樣的邀約,陳明華態度顯得謹慎:「我要先問清楚場地、來園遊會的對象,還有場地保險的問題。」

「避難,在平時就要建立這樣的習慣、觀念與膽識。像我們到新發村救人,叫那些老人小孩上流籠,他們完全不敢上,要我們安撫,說你看著天空滑過來就好,所以我說,養成可以避難的心是十分重要的。」陳明華這樣表示。

而在他看來,最紮實的社區防災準備並不是器材的演練與技巧的教授:「而是當日後有災害時,居民可以馬上反應,團結起來,自己互助,延長人員開始發生傷亡的時間,等待外界來救援。」有了共同生活的基礎,社區才能共同避難,否則就算健壯的鷹飛得再遠、再快,也無法讓所有的人平安度過天災。

台灣二十年來推動的「社區營造」工作方法,究竟有沒有達到凝聚社區意識的功能,抑或只是請案銷帳的花拳繡腿?看看災害來襲時,大家能不能共同避難,也許便可立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