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桃源鄉居民以務農為主,靠梅子和紅肉李維生的農戶佔大多數,早就在擔心道路問題將影響農產運輸。政府雖表示會為原鄉修路,卻把主力集中在遇雨易斷的河床便道,投入龐大經費,動輒隨水流走。 ( 圖/ 鄭淳毅,居民多次請願訴求,盼能規劃繞行山壁農路再搭配吊橋的「替代道路方案」,代替河床路,始終不受重視。直到6月初政府決定開始修整替代道路,為時已晚;雨季早就開始,紅肉李產季也進入尾聲。 )
莫拉克週年專題─重災區回顧(4):桃源鄉─紅肉李,熟了
去年莫拉克颱風橫掃桃源鄉,致使桃源八村中超過一半受創,南橫公路山區部分中斷,至今沒有復建。桃源鄉主要產業農耕、觀光,皆賴南橫公路維繫;沒有道路,影響所及,生計、產業陷入困境,醫療、教育、基本民生生活也難以恢復。
莫拉克風災一年來,對比政府高層大動作參加大愛永久屋落成、甲仙大橋通車等大型「重建政績」典禮,桃源鄉重建進度嚴重落後,居民心中百味雜陳。勤和居民指出,勤和便橋視降雨規模不時封路,平台上的避難屋遲遲未建,村民在雨夜裡面對堰塞湖警訊只能提心吊膽。勤和以上,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只能靠著一下雨就沖毀的河床便道,或沿著山壁不時坍方的替代農路,聯絡外界、維持基本生活。
5月份雨季正式來臨,道路問題未獲解決、需要避難空間的村子沒有避難屋、防災政策經過多次開會演習仍然漏洞百出,桃源居民默默承受新的災難。
道路修復進度不彰,拖垮農業
桃源鄉居民以務農為主,靠梅子和紅肉李維生的農戶佔大多數,早就在擔心道路問題將影響農產運輸。政府雖表示會為原鄉修路,卻把主力集中在遇雨易斷的河床便道,投入龐大經費,動輒隨水流走。拉芙蘭村民不解:「每次把幾千萬丟在河川,為什麼就那麼喜歡走河川呢?」
居民多次請願訴求,盼能規劃繞行山壁農路再搭配吊橋的「替代道路方案」,代替河床路,始終不受重視。直到6月初政府決定開始修整替代道路,為時已晚;雨季早就開始,紅肉李產季也進入尾聲。梅山重建會會長顏明哲黯然說:「早開始做的話,紅肉李也不會掉一地。」
而當「替代農路」勉強挖通後,並未按照居民訴求拓寬壓平、鋪上水泥,部分路段依然通過河床,導致農民仍需趁未降雨時搶收本季芒果。在陡坡險彎、崎嶇支離的路面上,冒險負重載運一箱箱芒果。果園主人紛紛表示:「沒辦法,現在不運出去,又會像去年一樣!」
去年農民照例在8月份才採收芒果,不料遇上莫拉克導致血本無歸,一粒芒果也收不到。今年7月就開始搶收,芒果未成熟、價格不好,又要冒險開在簡陋山路上,但已是農民避免再度損失的唯一選擇。
政策不對症,美意變施捨
但桃源鄉今年的「農產困境」,不只「道路運輸問題」。
政府以「八八零工」政策暫時填補災後失業問題,照顧因風災失去生計的居民。但勞動配置不佳,多為清潔打掃工作,發揮效益小,反佔據原鄉原本所需人力。4月梅子產季時,梅子園就因人力都去做八八零工、招不到人手採梅造成損失。居民們建議將零工人力調配去協助農事,但不獲採納,5月份的紅肉李季又舊事重演。
梅山村民謝志明表示,往年可以找到至少12、13名工人幫忙採李子,今年人都跑去做八八零工了。他認為若能及時找來足夠人手,還能趁路斷前搶收部分紅肉李,不致於損失這麼慘重。
紅肉李無法運出販賣,必須棄收。政府又特別針對此問題祭出「停採補助」政策,1公頃3萬元,多少能貼補損失,原是美意,偏偏幫助也相當有限。因補助經費來自農糧署,只能補貼「農牧用地」,而山區居民的紅肉李多數種在「林地」,很多人一毛補助都拿不到。
桃源鄉公所農業課長謝富貴指出,以往政策鼓勵農民在林地造林,每公頃有2萬元造林補貼,但一年下來總共只得十多萬元,因不敷生計,居民仍在林地種起紅肉李維生。他無奈坦言:「種植紅肉李的,林地的補貼就會撤銷。但紅肉李種在林地裡,本身違法,不能申請補助。」
梅山村謝志明的父親Tama Nobu說:「我們梅山這裡,幾乎都是林地。」沒有收入又拿不到補助,他無奈說:「那也沒辦法。我們這裡的人,比較平和,沒有就算了,比較不會去爭什麼…」
走進Tama Nobu位於梅山村南橫公路旁的紅肉李園,撲鼻而來一陣「酒香」。無法採收的紅肉李散發出紅熟掉落、爛了一地的氣味。Tama Nobu穿著雨鞋踩過大片落果,印出深深淺淺的腳印,他說:「再往裡面走一點,出來都會醉。」失去一年經濟來源的沉重辛酸,只能自嘲帶過。
Tama Nobu在梅山種植紅肉李已經二、三十年,每年可收入近六十萬,是一年中唯一的生計來源。他的兒子謝志明表示,佛光山、教會系統等許多團體,都熱心想訂購災區農產、協助重建自立,「但沒道路把紅肉李運出去」。
Tama Nobu身體不好、妻子腳不方便,失去紅肉李這經濟依靠,不知道該怎麼辦。而務農為生、陷入相同困境的農戶,桃源鄉內三村比比皆是,Tama Nobu一家並非唯一。
觀光蕭條,生活雪上加霜
農業陷入困境,桃源鄉另一重要產業─觀光,同樣蕭條。謝志明的妻子在拉芙蘭村經營小吃,災後南橫毀損、沒有遊客、生意慘淡,僅靠工程人員或村內居民光顧以支撐。災前南橫遊人如織,民宿餐廳業者依傍觀光區經營,小農戶可在路邊擺攤,對收入不無小補。但災後將滿一年,南橫沿線一片蕭索。
在玉山遊客中心擔任解說員的陳士豪是漢人,在當地工作已多年。他憶述以往寒暑假旅遊旺季的盛況,遊客中心每日都能擠進兩千人;今年春節,每日不到兩百人,更有遊客抱著災區探險心態,驅車硬闖梅山口以上封路路段、最後爆胎,常需遊客中心幫著聯絡救援隊。
多數觀光業者認為,觀光蕭條除路況因素,和政府不當宣傳「南橫已封路」所致。其實南橫封路路段是在梅山口到台東一帶,桃源鄉並未封路,但外界卻覺得南橫沿線都不能走。春節期間人氣稍有回春,又發生降小雨道路中斷意外。儘管業者以「住一天送兩天」免費招待滯留遊客,但路斷消息傳出,外界遊玩意願就更降低。
在梅山口開餐廳的張麗花,災後道路還沒修通就跋山涉水數小時回來整理店面家園;如今道路問題依然,張麗花已撐不下去。她將餐廳歇業,準備到高雄依親居住,做點小生意。她無奈說:「總不能一直等下去,要等到什麼時候?」
梅山婦女Buni認為,觀光蕭條,打擊的不只是產業和收入。她指出,村裡的人常會擺攤賣自家種的農產給遊客,順便與遊客閒話交流,補貼家計之餘,更打發辰光:「很多老人家,都是和外面的人聊天,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長久以來,村子的生活型態與觀光發展已產生緊密聯結,如今一旦抽離,也影響村子裡的生活氣氛。
蕭條的生活氣氛已相互感染。拉芙蘭婦女江美花便認為,近來喝酒的人變多了:「沒事在家,邀一邀就喝起來了。也不知道是喝得很開心,還是喝得很難過。」
山上山下差很多
其實,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除少部分地區曾遭土石流沖擊,多數完好無恙,只需要聯外道路維持產業、生活,但替代道路遲至雨季降臨才動工,竟因而導致三村道路中斷、困守部落2周。期間,沒有政府單位進行緊急處置或告知災難應變措施,致使樟山國小幾乎斷糧、病患沒有醫藥而自己走下山就診。
梅山村的Buni災後一直待在村子裡,6月首次下山經過寶來溫泉區,看見層層排列的工整蛇籠,她說:「我才知道差別這麼大,我都快哭了…這麼多層(蛇籠),隨便給我們一層就很高興了…」她透露,梅山村需要護岸蛇籠,確保部落安全,屢次申請,至今沒有下文。想起6月26日馬英九總統訪視新落成的甲仙大橋,Buni更是難過:「去看甲仙大橋幹嘛?應該往山上走,看看我們真實的情況!」
陳士豪感嘆,居民多數對甲仙大橋落成感到百味雜陳,其來有自。他認為:「山下喝的水是山上流下來的,山下吃的李子是山上種的。山上山下是一體的,不應該分開。」山上的自然資源雖是原住民的生活領域,但其實也為山下居民所共享,應同受重視。
需要協助自立,而非虛應施捨
南橫受創影響沿線居民的生活,非止一日,從產業到基本民生都備受困阨。但災後政府在原鄉推行的政策,一味鼓勵居民遷入永久屋,未遷住而留守原鄉者,則疏於關照。忽略了重建政策上,需考量原鄉實際需求、是否尚有原地重建的條件。
勤和、寶山村被判為「不安全」時,居民認為以部落安全狀況,只要蓋避難屋,就可以讓大家平時待在原鄉重建生活,有危險時暫時走避,不必放棄整個家園。未料避難屋申請過程處處碰壁、波折重重。
對於政府忽視寶山村實際需要,一味推行永久屋,寶山婦女陳貴英直言:「這對我們是一種傷害。」她曾語重心長表示:「我們會被輕視。好手好腳、有房子、有土地,為什麼去要那裡受人接濟?」她認為,有的人是沒有房子了才去永久屋,但寶山村很多人需要的並不是房子,而是觀光產業、農產行銷等協助。
勤和婦女高秀英說:「其實只要有避難屋,我們就什麼都不怕了,可以好好發展我們的產業。」勤和申請避難屋已超過半年,自己尋求資源經費、協調土地,費盡周折,只盼早點落成,族人得以無後顧之憂,專心展開生活上其他方面的重建工作。
災後至今,勤和、寶山仍在發展自己的梅子加工、有機水果等產業,腳步並未停止。梅山等三村的農人仍每日去果園進行日常農務,上一季紅肉李已被迫棄收,必須冒險行經山壁危路搶收這一季的芒果。他們只盼政府能正視原鄉重建的需求,給予道路、避難屋等「安居」的條件,讓大家在這片土地上自立「樂業」。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