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台達電表示:面臨風災,會希望透過綠建築進行環境教育作,也讓小朋友在舒適通風的環境鍾學習,另外,學校也可以兼具避難中心,有替代能源的設計,將來可以提供緊急用電,操場可以讓直昇機起降,讓社區使用。( 圖/ 劉瑋婷,那瑪夏教育重建的地點,仍在選擇中。 )
台達電:我們不會撤資,仍將協助那瑪夏校園重建
台達電:從未說過要撤資
那瑪夏鄉三民國中與民權國小的遷建,居民對於三民國中要蓋在瑪雅村或者是達卡努娃村以及縣府原先計畫要將兩校建於民權平台上共用部分公共設施,無論是校址問題或者是共用設施,均有不同意見,先前傳出縣府擔心台達電因校地無定論而撤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變遷專案經理張揚乾表示,台達電從未表態撤資。
對那瑪夏的孩子而言,以後的學校會在哪個方向呢?
五億捐款將全數作為教育建設用途,由政府決定學校位置
台達電在莫拉克風災後,包含董事長鄭崇華以及台達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共計捐出五億元,希望能將這筆款項全數用於災區的教育重建,因而透過教育部協調,由台達電認養那瑪夏的三民國中、民權、民族國小。
對於校址的問題,張揚乾說:「我們一直是縣政府認為學校要蓋在哪裡就蓋在哪裡,至於在哪裡蓋,也是看中央跟地方政府認為哪邊適合復校,我們就在那邊做重建的工作,所以這方面其實我們主導權不高。」
先前傳聞杉林大愛園區週邊將由台達電興建小學的消息,張揚乾表示,當時因為慈濟考量到大愛園區的居住人數多,因而會有教育上的需求,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方案經理楊雅雲也補充:「就等於說它有一個整體的規劃,就讓它一起。」後經由教育部、中央、縣府三方協調,民族國小的復建交由慈濟負責,台達電認養的學校減為兩所。
張揚乾提到,曾經有傳聞指出,若不是民族國小復建,大愛園區附近可能會興建私立小學,「那時候有這種傳聞,我問過一些相關單位,他們是說不太可能蓋私立學校,應該還是公立學校,總之我們就是政府要我們在哪裡蓋,我們就在哪裡蓋。」
無論學校在哪裡,都希望能多溝通對話
談到瑪雅村與達卡努娃村對於三民國中校址的爭執,張揚乾表示基金會不涉入,但希望能促成地方跟中央的對話。事實上,台達電先前曾到達卡努娃村了解當地的環境,張揚乾指出:「我們在稍早之前其實就已經先到民生村繞一趟,可以感受得到他們那一種憤怒,因為好像之前都沒有徵詢,一直到這次說明會之前,他們一直以為校地已經定案了。」
學校蓋在哪一個村,仍必須視地方政府的最後決策,先前台達電曾到那瑪夏開說明會,當時也有居民提出,希望能在民生開一次說明會,聽聽民生村民的意見,「後來民生村村長回去就很積極的協調土地,他們在那一周禮拜天的聚會,就協調出在民生國小後面瀑布上面那塊地」除了民生村長積極協調土地外,張揚乾也提到,台達電也在得知當地居民的意見後,於13日發文高雄縣政府,希望縣府能盡快到達卡努娃村召開說明會。
張揚乾說:「我們能做的其實是這樣,可是基本上中央或是縣政府他們到最後選擇哪塊地,因為畢竟基金會還是屬於協助重建,這方面我們還是依照它的步調在走,但是我們會希望大家多溝通,像民權村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意見,他們不希望把兩個學校蓋在一起,縣政府是希望能夠蓋在一起。」
楊雅雲表示,縣府考量到學生人數,在年後通知台達電,希望兩校能有部分設施供用,台達電也先就此方案進行設計,「我們是以縣政府一開始給我們的規畫作設計(兩校共用部分校地),但是你要分開我們可以拆開設計,這方面是沒有問題。」
她同時提到,目前的設計雖然兩校是共用基地,但事實上只有操場與活動中心共用,但目前因為校地仍有變數,這項設計也還未定案。
但高雄縣政府在到那瑪夏召開說明協調會之前,就已通知台達電,校地確定在民權平台上,楊雅雲說:「其實在更早以前,就是在開說明會之前,它(縣府)其實就有發文說確定在這個地方,可是它說明會還沒開,所以它的局勢是後來有點改變,因為那天那個科長也說他們會帶回去作研究,但是縣政府那邊的重建會看起來其實還滿堅決的。」
「我覺得他們可能說不定根本也不太知道其實民生那邊有選到了一塊地,我們有接到這個消息,所以我們才發文,因為我們怕溝通之間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楊雅雲表示,台達電方面擔心地方與縣府之間的溝通有問題,因而發文希望能盡快到達卡努娃開說明會,但台達電方面強調,不管學校蓋在民權或民生,學生的安全都會是基金會的考量之一。
若以先前高雄縣政府的決策,希望兩校皆位於民權平台上,包含那瑪夏其他公家機關在內,大概有9公頃的土地將用於公部門的興建,其中學校的基地面積約有3公頃。土地的部分由鄉公所負責協調地主、調查意願,再提供給縣政府,但當時曾發生鄉公所與縣府所規劃的預定地不一,畫出來的圖也不同,楊雅雲說:「而且縣政府還不知道鄉公所畫的圖,鄉公所有畫一張圖給紅會,而且是兩個學校分開畫。」後來,鄉公所還因不清楚縣府規劃的土地,無法與地主溝通,致電詢問台達電土地的位置。
張揚乾重申,台達電依然希望雙方能多溝通,「其實對我們來說,其實你看風災要一年了,還沒有動土,當然中間還有一些(調查工作),因為要界定它安不安全、到底要在哪裡重建,可是對我們來說,重建學校是希望小朋友在安全的地方上課,但顯然今年他們還是必須要在……」
「用地取得是最重要的,可是你用地取得最好是在大家有『共識』的情況下取得,還是希望他們的溝通有共識之後,由我們來建,最好是皆大歡喜啦。」先前曾有媒體報導,若土地問題遲遲未定案,台達電將要撤資,張揚乾說:「沒有,這不是我們說的,我們從來沒有講過這些話。」
他同時提到:「為什麼訂八八,不是因為周年什麼,而是因為你如果要在明年完工的話,你必須要在明年的汛期來臨之前先做大地工程,差不多要在七八月動工」楊雅雲補充:「我們預估是明年的五月份可以完工,就可以開始使用,工期六個月,可是後面還有一些後續的例如景觀、傢俱這些東西,我們是預計五月,就是汛期前能夠完成。」
張揚乾直言,在整個學校重建上,真正的考驗是路會不會中斷,「這是決定性,路斷了東西都進不去,這會影響工期。」雖然日前高雄縣政府已與小林村村民協議,希望能興建另一條由小林往那瑪夏的替代道路,張揚乾認為,「即使這樣,所有的路還是在河床上,因為我們的建築師有在其他地方碰過類似狀況,就是下雨路就坍,想快也沒辦法。」
台達電曾找工程人員到台21線現場評估機具、車輛上山的可行性,張揚乾說:「目前我們的評估是ok,髮夾彎也ok,工頭覺得沒問題。」
綠建築建校─學生舒適,居民學習技能
有關兩校的校園設計上,張揚乾與楊雅雲表示,會以綠建築的概念作設計,也會申請綠建築的九大指標認定,預計要取得「鑽石級」。(註一)
「其實九大指標它就把綠建築分級,包括生態多樣性、節能減碳。我們之所以會用這個是因為,在921之後其實有很多災校的重建是過度設計」張楊乾提到,921後,南投有間小學在重建後,因為過度設計,每平方公尺的耗電量比在台北的學校要高。
因為希望學校是教育的場所,台達電也希望能把環境教育也在生活中落實,張揚乾說:
「對我們來說,其實學校是教育的場域,特別是像面臨風災這種比較天災方面,我們會想往環境教育作,小朋友在綠建築裡面學習,建築其實也是某部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其實綠建築對小朋友的學習效果,因為它比較通風,它不會就是在一個密閉的教室裡面,現在的民權國小在三民國中的風雨教室上課,上面又加了板子其實蠻熱的,我們要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希望小朋友在一個最舒適的狀況下學習。」
「因為台達電本身就在作一些環保科技的產品,我們想說結合一些替代能源的設備,比如說包含風力發電,包含太陽能這類」,同時,因為高雄縣政府希望學校能兼具避難中心的功能,在設計上,台達電也將避難列入設計之一,楊雅雲接著說:
「太陽能或風力發電這樣的設備其實也可以,學校本身不只是學校,它還有兼具一個避難中心的功能,這是縣府給我們的任務,這要當成一個避難中心,所以這些替代能源的設計,以後就可以在災難發生的時候當成像是緊急用電,提供避難中心的居民的使用,操場也規劃能夠提供直升機起降。」
此外,學校的設計也會結合原住民文化,例如布農族的家屋形式,同時,也因為學校兼具避難中心的功能,所以才會成為所有公部門中最先動工的,也會在學校放置一個禮拜以上的儲糧。
至於水源問題,張揚乾說:「我們先假設以民權平台來看的話,它的水源我們現在看到的管線還滿多的,假如那個管線沒有斷,應該是沒問題,而且我們上面也會建一個學校它自己的水塔。」
未來若是校址改在達卡努娃村,張楊乾說,設計會隨著地點不同而有所調整,但是兼具避難中心的概念不會改變。
除了以綠建築的概念結合原住民文化作設計外,台達電也計畫讓居民參與建設,張揚乾說:「我們建築師其實有在問在那瑪夏當地的泥水或木工這類,其實這對我們來說,其實有點像綠領(green collar),因為當你學會蓋綠建築之後,這個技能就跟著你們走。」(註二)
就前置作業而言,高雄縣政府速度非常快
在整個重建過程中,楊雅雲認為,「中央這次我覺得展現了,就是手直接伸到你的口袋去,這一方面的執行力,跟以往我們知道的真的有很大的改進,就我們知道的,高雄縣政府跟中央重建委員會,因為他們都在同一個縣市沒有離很遠,所以他們交流還滿頻繁的。」
她同時提到,單就「前置作業」而言,「我們有去開中央的重建委員會或者是教育部召開的重建委員會,每個縣政府都會來報告他們的進度,我覺得比較起來,高雄縣速度非常快,非常有效率,我覺得跟縣長的行事風格有很大的關係,他們基本上還蠻一條鞭的,所以他們的部會協調或者是一個指令下來,比如說這個人是負責人,他去串所有人的時候,它的效率是滿高的,所以其實縣政府對於我們在學校的這一部分,他們的回應其實都還滿快的。」
但楊雅雲強調,這是指內部的作業流程,不考慮土地相關問題。
在救災之前是可以防災,或是減災的
張揚乾說,「我們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是用氣候災民的概念去看。可是,你真的碰到氣候災民的問題,其實每個地方碰到的是不一樣的。」他舉例,紐奧良所碰到的重建問題是風災後,低收入戶們無家可歸,回到當地重建的卻是開發商。斯里蘭卡則是在災後由資本家進入建設,
「所以各個地方碰到的都不一樣,台灣碰到的可能是文化衝擊,很直覺的想法是,好像把他遷下來是最簡單的方式,但你可能沒有去思考像是在文化上啊,因為像我們舉三鶯部落好了,三鶯部落其實之前台北縣政府也蓋了一棟三峽文化部落國宅,因為對阿美族來說,它就是濱河而建,平常捕魚,就是靠大自然而生。」
楊雅雲則再次提到地方政府與災民之間溝通的重要性,「我還是覺得是溝通,因為我覺得要互相了解一定要從溝通開始。如果你有溝通有對話,然後互相能夠理解,其實我覺得不見得每個人都會覺得『非怎麼樣不可』。」
「其實因為不是住在當地,你沒辦法去對它們的經歷作一些指指點點,但是我覺得像極端氣候的發生,跟每個人都有關係,台灣平均耗電量多,但他們的耗電量比都市少很多,但是他們可能是潛在的受災族群,因為他們待的地方本來就可能天災會比較多,比如說他們比較靠河邊」,
張揚乾指出,因為地理位置因素,相對而言,山區的民眾較可能受災,除了居民知道要往何處避難之外,政府若無法提供這套辦法,居民就必須透過其他管道尋求協助,例如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都有避難的概念,「在救災之前是可以防災,或是減災的,不要講到防災,只要能夠做到減災。」他進一步提到預警機制的建立,包含山崩、水位的監測以及內政部過去作的土石流潛勢區的監測。
目前據記者了解,縣府已在五月份到三民國中召開說明會,達卡努娃村、瑪雅村的村民皆有與會,會中達卡努娃村民表示,若縣府堅持要將三民國中蓋在民權平台上,達卡努娃村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將拒絕到三民國中報到,同時也提出遷建的相關需求,縣府人員表示將帶回研究,至於民權國小則已確定遷建至民權平台。
註1:
綠建築的九大指標包含:生物多樣化指標、綠化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日常節能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水資源、汙水與垃圾改善、室內健康與環境標。
依照台灣的綠建築標章,共分強制性與半強制性兩部分,強制性的是針對建築的耗電、二氧化碳減量……等作規範,半強制性指公有建築物(須達一定規模)在申請建築執照之前,必須先完成綠建築候選證書的申請。
依據綠建築的評估指標體系,依據九大指標作綜合計分加上權重比例,依照取得的總分分為:合格認證、銅級、銀級、黃金級、鑽石級。
註2:
依據聯合國環境規畫及國際勞工組織定義,從事保護環境、永續生活相關的職業,稱為綠色工作者,因而稱為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