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鄉汛期現場─防災計畫與現實的落差

本文摘要:梅雨季才開始,桃源鄉各村就發生許多出乎防災計畫可應變的狀況,暴露演習中,撤離計畫未能徹底執行的諸多漏洞。面對逐漸密集的降雨,及隨後的颱風季節,考驗防災避難計畫的完備性,與面對災情的現場應變。( 圖/ 鄭淳毅。勤和到桃源的便橋因掏空而無法通行。由於降雨後山水汙濁,影響民生用水,只好用接駁方式送礦泉水給村民。 )

桃源鄉汛期現場─防災計畫與現實的落差

五月下旬,八八風災後第一個雨季正式到來。雨季來臨之前,桃源鄉公所先後舉辦兩次防災演習、社會處長也訪視過防災計畫、並與駐點本鄉的9個NGO共同商討防災備災措施(防災演習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5/23降下山區的第一場豪大雨,不少便橋如預計中遭沖毀,才剛搶通不到一天,緊接著5/28又連續降雨、橋毀路斷。除了當初縣府推估的,勤和村以上四村成為孤島之外,勤和以下的桃源村、高中村或因土石封阻路面、或因便橋涵管遭沖毀封路,也成為暫時性的孤島。當初預計200mm雨量就強制撤離,也因種種現場因素無法執行。

梅雨季才開始,桃源鄉各村就發生許多出乎防災計畫可應變的狀況,暴露演習中,撤離計畫未能徹底執行的諸多漏洞。面對逐漸密集的降雨,及隨後的颱風季節,考驗防災避難計畫的完備性,與面對災情的現場應變。

6
勤和到桃源的便橋因掏空而無法通行。由於降雨後山水汙濁,影響民生用水,只好用接駁方式送礦泉水給村民。

一、現場與計畫的落差

(1)撤離時機與問與撤離地點

鄉公所現行的避難政策,分成兩階段。以豪雨警報做為撤離標準,第一階段是雨量100公厘就勸離,希望村民自行撤到村子中的避難中心;避難中心包括各村自己的活動中心、學校等。

雨量200公厘就啟動強制撤離,希望大家撤離到山下營區;今年定在鳳雄、工兵營區,約可收容共1000人。

然而,公路局的封路標準為「實際測量雨量50mm就封路」,不再放行車輛。且降雨不久,復興村到勤和的河床便道即斷絕,鄉公所定出的撤離標準全無用武之地。

而老弱病患、慢性病患者、孕婦等隨時需要醫療照護的,計畫中都要在雨季前撤離。雖然衛生所已經掌握病患名單,但詳細名單如陪同家屬為誰、撤離到平地後對於安置地的意願等,都要請駐點的NGO協助調查。而撤離時只是廣播宣導、並未強制,有的病人就待在家中未撤下山。

5/23降雨不久,復興村一戶江姓人家就表示「我叔叔就是要洗腎的,他就待在家裡沒走。」據悉,這名病患最後因便道沖毀,自行繞山中小徑步行下山就醫。梅蘭村也有兩、三名患者有同樣情形。

各村所定的避難中心,也有部分問題。如勤和村以村子的活動中心為避難所,這裡兼為村辦公室、托兒所,空間不大又堆滿雜物,無法容納預計要避難的120名村民。勤和重建會幹部反應:「總不能要我們都坐著睡覺吧。」村民多數都選擇待在家中,或到平台上自己的工寮避難。

去年受災最重的勤和村,是防災避難演習中的重點聚落。防災計畫中要求村民必要時撤離到平台,但村民在平台上申請的避難屋一直未能通過。5/23降雨後,勤和上方形成小規模堰塞湖,鄉長曾電話告知村長,希望村民往平台上避難,村長說:「上面又沒有避難的,我們上去做什麼?」

至於勤和以上的復興村、梅蘭村、梅山村,較無被土石流直接衝擊的疑慮,村民最擔心的,不是避難空間,而是聯外道路斷絕,所帶來的維生物資、產業生計的問題。

1
勤和村以活動中心為避難中心,空間狹小,堆滿辦公室、托兒所設施,如果真要容納百人,村民說「難道我們都要坐著睡覺?」

(2)物資的發放標準?

5/20社會處長吳麗雪訪視桃源鄉防災計畫時,傳達了縣府表示「今年非必要時不動用直升機」。因此,宣導每家每戶最好自行備有三日存糧,各村避難中心所備物資,都要等三日後,居民家中存糧用盡、村中的雜貨店也售鑿的時候,才開倉發放。社會處並表示「飛機兩周內不空投,兩周後再啟動運補計畫。」要等到持續兩個星期道路不通,才啟動直升機空投物資。

然而實際上,5/23降雨後,5/27道路才剛搶通一天,緊接著隔日又下雨路斷。不少村民家中存糧用光,但來不及下山採買。而雜貨店進貨都由山下貨車運送,雨後搶通的道路多處塌陷、落石,許多貨車不敢開上山。現今多戶人家存糧已將要見底,但除了礦泉水之外,遲遲等不到核定發放物資。

除此之外,物資都集中在本部落的避難中心。梅蘭村附近的樟山、阿其巴小部落,遇雨道路就斷,根本無法到本部落雜貨店採購食物、或分得物資。

23
物資堆置在各村避難中心,統一委託紅會管理。但發放的規定不一定符合村民實際需求。

(3)非必要不動用直升機?

今年,高雄縣府定下非必要不動用直升機的決定,以免「浪費社會成本」,但卻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使得村民必須面對「自己救自己」的處境。

如樟山、阿其巴部落還有極少數人家,待在家中未撤離,其中包括多病的老人家。這兩個部落對外道路遇小雨就斷,路斷時乘坐流籠進出。但雨後水勢險惡,老人家無法乘坐流籠,又無對外通訊,目前狀況未明。梅蘭有部分村民將步行去探視,但雨後路險,尚無下文。

同樣要靠流籠進出的,還有高中村附近的美蘭部落。沒有聯外道路,連續大雨後河道拓寬,村民也不敢再坐流籠。村民阿麥表示,要去買米的話,得繞行山路,走上數小時到寶來。

病患的撤離未能與衛生所充分搭配、即時統一撤下山,導致少數患者,必須在大雨後步行山路數小時下山,自行就醫。

勤和一位柯姓居民表示:「霧台鄉都有直升機載病人,阿里山還用直升機載老師回學校上課。」但桃源鄉病人,卻必須步行下山「實在是很可憐。」

防災計畫,尚有許多漏洞。如各村都預留直升機降落地點,但5/20社會處視察會議中,有的地點如梅山村,尚不明確還要再議,雨季就已經來臨。

雖然各村都發放無線電設備以便救災、防災時對外通訊,但各村通訊設備都交付給村幹事,最後不一定都在村長手中。村幹事在鄉公所辦公,平常也不一定住在村中,若有需要時恐有的村莊無法擁有無線通訊。

關於釀災主因之一堰塞湖的監測和預警,也沒有一定的權責單位和撤離標準。

5/24鄉長通知勤和村長堰塞湖時,表示是透過衛星圖看見堰塞湖,但又表示無法說明堰塞湖詳細情況,村民皆無以了解淤塞程度。平時雖有承包公路局道路工程的包商工作人員協助監測,村民也會自行上高處眺望查看。但對於何時撤離、如何撤離、通報警訊的系統,始終未能建立。

4
梅蘭村通往樟山、阿其巴的流籠。流籠是村民自行搭設,雨後老人家也不宜乘坐。目前困在部落中,未知音訊。

二、鄉公所與NGO之間

桃源鄉目前有9個NGO在此駐點,展開災後的重建工作。鄉公所與縣府社會處也會固定開會,與NGO商討救災防災措施。社會處長吳麗雪就請各NGO協助調查詳細的撤離名單、各村避難中心的安全性、食宿狀況等。

5/27鄉公所與NGO開會討論備災防災事宜,鄉長表示懇請各團體協助。鄉公所人員也詢問「你們是想上來做自己的(社區工作)?還是要納入這個(防災備災)體系?」

經詢問後,有的團體如介惠,表示會跟隨個案到避難地點;有的如勵馨,表示會到營區持續八八時在營區的工作;有的如至善,表示山上、山下各會駐守一人。也有的表示願意用現有資源配合投入救災。

專責現場救援的紅十字會備災救災支援中心的李副主任則坦率直言,各NGO「如果做得到的就說做得到,做不到就說做不到,要做一個切割。」他語重心長表示,說這些話是出來「做壞人」,但他認為,防災救災是有危險性且需要專業的工作,投入前需謹慎考慮。

NGO之中,各有專責,或以從事兒童及婦女工作、或協助心靈重建、或協助產業就業等。參與防災備災,不一定為各團體專業。且NGO工作人員中,雖有些雇請原鄉年輕人,但也有些為平地人,假日下山返家,不一定能即時到達災難現場。

鄉公所身為災難應變中心,所應負起的責任,以及與駐點NGO之間如何協調搭配,尚待觀察。

三、道路斷了又斷

雨季的到來,也考驗和印證桃源鄉居民一直擔憂的道路問題。

勤和-復興之間的河床便道,遇雨即斷,搶修不易。在降雨密集的梅雨季,令工程單位更形支絀。5/23到5/28兩次鋒面中,道路只通了一天就中斷。一位包商人員表示「花了這麼多錢,工程人員兩天都沒睡覺,才一天就沒了。」

道路不通,復興、拉芙蘭、梅山村民直接面臨生活衝擊。除了物資運補不便之外,正植產季的紅肉李等作物都送不出來,白白報銷。拉芙蘭村的婦女Savi就說「當然會著急,一年只有一次的賺錢機會。」

由於修復河床路,必須等雨停水退,修復也耗時。現場工程人員表示「要修至少要一個星期。」梅山重建會的顏會長說:「一個星期,紅肉李早就報銷了。」

梅山重建會、拉福蘭社區發展協會幹部皆積極申請可繞過這一帶河床路的替代道路,但遲遲未有下文。今日(6/2)鄉長開會時,首次表示將於今天上網發包這一條替代道路的工程,預計下星期動工。

這條路,居民從三月初以經在申請,如今雨季已臨,紅肉李產季也正進入產季,終等到回音。但在替代道路修築好之前,仍需仰賴這條耗用大筆經費、修好又隨時遇雨斷絕的河床路。村民物資補給、農產運輸的問題,眼前仍未得到解決。

八八之後,桃源鄉的道路、地理環境都有極大改變,需要周延妥善的計畫以應付汛期。汛期前,返回原鄉重建者未能申請到避難屋、替代道路等,讓村民安居重建的基礎,當初所擔憂的種種問題一一浮現。隨著梅雨季節降臨、緊接著便是颱風季,更考驗著政府是否能拿出更妥善的災難應變政策。

5
勤和通往復興的便道與河床齊高,遇雨就斷,修復花錢又費時,居民期望申請另外一條替代道路,才能解決問題。

6 回應 to “桃源鄉汛期現場─防災計畫與現實的落差”

  1. 淳毅 說:

    剛剛得到的消息

    住在阿其巴部落的一名年輕人、兩位老人家
    因為受困近兩個星期,沒有食物和藥品了
    在今天下午沿著山壁,走了三個小時的路到梅蘭村
    現暫住親戚家

    老人家不慣外面的生活
    補給了食物和藥品後,明天還打算原路走回去。
    (哇~!!!)

  2. 周克任 說:

    很多實戰上的問題呀。
    對於NGO與公所之間的角色關係,建議可以這樣做

    1.NGO可以協助社區進行各類整備過程的調查,並建立為可供村長動員指揮的工作表。有些資料也可以送公所、縣府、衛生所、消防隊,使其知道更明確的準備內容與時點。

    2.NGO可以預先協助規劃高關懷族群的後送計畫,並積極要求縣府配合協助各種配套作業,特別是縣府與公所是否接受提早在晴空萬里下,先疏散高關懷族群。至於是否陪同高關懷族群提早撤離,其實也可以是NGO人員集中火力的工作,畢竟其他防救災等事宜,不見得是NGO的專業,與其在現場不知如何作為,不如提早到安置收容處,準備好迎接疏散災民的各項工作。

    以上建議不算完備,但請各NGO提起勇氣,無畏的對公所、縣府直言,修正愈精確的避災計畫,愈能在臨戰時刻臨危不亂。而且我們今年將面對的,還是政府跨單位的協調緩慢(指的不是應變中心,而是準備過程)。

  3. 心寒 說:

    目前看來,鄉縣政府是什麼東西已經不必去想了,他們在上面唯一的功能似乎只是打擊回鄉重建人的信心以及生存之路,什麼撤離救災救援備急物資,在他們就只是給社會大眾好看的計畫和文字資料而已,按照他們的標準就留給他們自己用就好。可悲我們活在這種政府的統治之下。
    兩次雨的考驗之後,原鄉人似乎真的只能靠自己和民間團體的協助來度過99年的風雨了。

  4. 支持!!很有道理,。我顶拉!!

  5. 就感心 說:

    現代遊騎兵 莫拉克新聞深入報導災區重建
    更新日期:2010/06/02 19:29 NewTalk 新頭殼
    新頭殼newtalk 2010.06.02 陳詠/台北報導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於去年災後成立,匯聚在地的關注與新聞人士的熱誠支持,透過深度報導呈現災區的現況,但重建範圍廣大,僅有4名記者在地方走動,也是未來極待突破的困境。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記者鐘聖雄本身是新聞人出身,他在newtalk「全民新動力」談到莫拉克平台運作時表示,記者在進駐地方時本身除了是報導者,也是組織者的角色,很多時候鐘聖雄採訪到兩邊互相批判的意見,但會選擇不讓報導文章出現在莫拉克平台,寧可在取得雙方信任後,讓兩方坐下來溝通取得一致意見。
    鐘聖雄不諱言經營媒體一定有背後立場,他直言該平台就是試圖取得更多在地訊息,也向外界邀稿提供重建的想法,讓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有更多元的觀點成為有公信力的資訊平台。
    該平台的記者由於散落在台灣各地,被鐘聖雄形容是遊騎兵式的打擊,他坦言該平台僅有4名記者,分別在高雄、屏東駐守;由於人力不足,全台尚有多處區域等待關注,先前曾試圖在台東開拓版圖,但是平台這方與記者雙方溝通不良,造成合作中斷。
    屏東部份,目前由魯凱族的記者在做報導;鐘聖雄形容原住民的語法與漢人不相同,文章段落與鋪陳比較委婉,有時報導也是日常性的紀錄,但莫拉克新聞網傾向不做大幅度的編修,因為文章表現了原住民的特色,且日常性的報導,對當地族人反而是資料式的累積,族人對文章的回應也很熱切。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執委賴中強表示,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針對災區安全堪慮土地,在與原居者諮商取得共識後劃定特定區域,限制居住或遷居、遷村的條文是草率的規劃,在沒有規範中繼或安置計畫前,或是讓原住民有第2或第3的重建方案,就急於要族人遷村進入永久屋。
    鐘聖雄更指明,嘉義縣來吉的族人分別在會議上表達,願意居住地被劃入特定區域約7成族人,與不願意劃入特定區域約3成,但是會議記錄卻記載成居民全數通過劃定特定區域意願,再在會議記錄上補充點名哪幾戶尚未達成共識,突顯政府的魯莽急躁心態。
    [完整的影音請至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5670 ]

    全民新動力 莫拉克重建 還好有獨立新聞網
    更新日期:2010/06/02 12:42 NewTalk 新頭殼
    新頭殼newtalk 2010.06.02 陳詠/台北報導
    高雄、屏東、嘉義等地都因去年莫拉克風災影響重創,許多部落家園被毀,在緊急安置下同時面臨心靈的重建,與回到山上或居住山下的的抉擇。「全民新動力」已就災區汛期進行討論,今日再談「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運作,與劃定特定區域和永久屋爭議。
    當社會各界投入人力、物力進到災區,新聞工作者也期望匯聚關注和報導的力量,讓災區消息能夠即時發聲,讓非災區的民眾或是相關的行政部門,能夠透過在地的聲音,瞭解實地災民的真正需求是什麼。
    基於重建工作者與新聞工作人士等的熱誠支持,讓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災區報導能獨出於主流媒體之外。
    「全民新動力」先前邀請了旗美社大溫炳原,談到重建在地化的重要性,否則金錢物資的挹注可能沒效果,反招致浪費的批判;他也表示環境、社區、產業模式的重建,都需要更細膩地配合人文與當地生態做規劃。
    「全民新動力」邀請莫拉克新聞網的鍾聖雄記者,與賴中強律師與網友一同討論重建狀況,歡迎下午4點準時收看。
    http://tw.myblog.yahoo.com/ksh-830/article?mid=5301&prev=-1&next=5299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