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探勘再探勘,遷居避難仍無動靜

本文摘要:本次會勘的土地,從中央到縣府,已有多次不同單位組成學者專家來勘查,結果也大同小異;但官方動作仍然牛步化,未有任何遷置作業的時程表。村民都擔心,現在已近二月分,汛期最遲五月到來,到時要去那裡避險?( 圖/ 鄭淳毅。樂樂段平坦之處,縣府規劃為纜車預定地,要求居民遷居至後方斜坡山地。 )

政府探勘再探勘,遷居避難仍無動靜

1/27、1/28高雄縣政府由建設處組織專家學者和縣府相關單位,組成那瑪夏鄉、桃源鄉遷居地安全會勘,兩天內勘查了:那瑪夏鄉民權平台、民族平台,桃源鄉樟山段兩個平台、勤和平台、桃源段222地號、樂樂段、藤枝段38甲公有地。成員包括領勘單位縣府建設處林琦瑞副處長、劉明樓、江慶堂、王裕民三位學者專家,建設處、原民處、農業處、水利處、鄉公所均派員參與、陪同。

會勘團隊上午到那瑪夏鄉會勘,下午趕場前往桃源鄉,時間倉促,且公文未下達到各地方重建委員會,因此有意搬往遷居地的村民幾乎無人到場,只有少數地方重建會幹部陪同。樟山重建會張新華會長表示,這些遷居地塊是約半個月前呈報的,一直沒有消息,「我都以為沒有下文了。」會勘當天才臨時接到通知,急急忙忙趕往勘地現場。

本次會勘的土地,從中央到縣府,已有多次不同單位組成學者專家來勘查、評估安全性,其結果也大同小異;主要考慮各地塊的水、電、聯外道路、腹地面積、可認養經費的NGO團體等,皆已經逐步獲得解決;而最近政府據說已經放寬了遷居條件,只要經認定「安全堪虞」就可由政府出面協助遷置,但官方動作仍然牛步化,未有任何遷置作業的時程表出現。

當地的重建會委員及村民們都擔心,現在已近二月分了,汛期最遲五月就會到來,那時大家將到哪裡做避險安置呢?

以下是這兩日桃源鄉各處居民屬意安遷地的探勘情形,提供記錄參考。

一、樟山段平台

梅蘭村的樟山部落和阿其巴部落受土石衝擊嚴重,目前不少居民已經申請永久屋。不過留守土地的居民們約有十餘戶人家,仍希望就近尋找重建家園的地方。目前屬意的是樟山段的兩個平台,以308地塊為主,包括周邊零散小地塊。

樟山重建會長張新華表示,這些區塊都是同一家族所有,協調容易,地主們都願意提供土地。上一次專家們會勘時就已經關心過的民生基礎設施都不是問題,村民自己接山水使用,水道都是現成;電也已經通了。

唯一的問題是道路部分,聯外吊橋梅蘭二橋已經遭土石沖毀,要另行修建。不過,鄉公所人員已當場說明:「這個已經呈報給縣府了。未來要做鋼索橋讓車子通過。我們是希望能把農作物載出去為主。」

既然該地段並無「安全之虞」,基礎的水、電、道路等民生設施也都可以解決,那麼何時可以動手遷置呢?專家學者們表示:「我們會報重建會,請內政部營建署做評估報告。他們會再請顧問公司來做具體建設規畫的評估。」


樟山重建會張新華會長向專家說明,樟山平台各地塊都是家族成員的私有地,已經協調好了,水電也沒有問題,希望趕在汛期前盡速興建避難屋。


(上,下)樟山部落與阿其巴部落。即使受到土石衝擊性的破壞,仍有數戶居民不想放棄原鄉土地,正迫切等待政府的避難安置。

樟山平台。專家學者認為以梅蘭二橋作為聯外道路仍不夠理想,建議村民往更下方土地遷移。張會長表示,作避難屋是為了讓大家就近避難,有基本道路即可,「還要開著車子去避難,早就來不及了。」

二、勤和平台

位於勤和本部落上方的勤和平台,九成以上為私有地,上方部分土地建有工寮,水、電一直是接通的;勤和重建會也已聯絡了願意提供經費認養的民間團體,就待政府官員的勘查結果出爐。

勤和平台的聯外道路為農路,若要居住必須做道路建設。除此之外,專家學者們認為位了確保邊坡部分能安全利用,認為居民要盡量往中間靠攏,留下50公尺周界。勤和重建會劉行健總幹事表示,這與上次營建署的勘查結論相同,即使邊坡留下50公尺,勤和平台仍足夠容納有意遷居的三十餘戶人家。

建設處林副處長表示,縣長目前政策仍以興建永久屋為主,詢問重建委員是否要興建永久屋?劉總幹事回應,就長遠考慮,若勤和本村落因河床墊高、地貌改變等因素不再適合居住,平台未嘗不可以建設成永久安置。但目前首要的考量,是先建設好基礎設施,先以「避難屋」為主,因為汛期很快就來了,勤和有三分之二的人沒有遷(杉林大愛村永久屋),總不能每次都動用直升機來載我們。」

村長也表示,雨季已經快要來臨,留守山上的村民都很焦急,希望先以避難屋為主,盡快進行建設。不過,副處長仍只回應,這次只是來會勘,待呈報上去,「內政部營建署會有實際規畫。」


勤和平台上,除了重建會幹部,有兩位正好在平台上務農的居民來關心會勘,已是1/27會勘各遷居地中,村民最多的一次。


平台多為私人土地,腹地寬廣,足夠容納三十餘戶遷居戶。重建會幹部希望盡快進行避險設施的興建。

三、樂樂段

樂樂段七筆土地共有四十多甲,足夠容納包含以勤和村為主,加上其他如樟山部落、對面山上零星散戶等約53戶有意遷居到此的人家。位於寶來村上方,靠近馬路邊的樂樂段,是縣府考慮的觀光纜車興建處。雖然本地安全無虞,但縣府帶來的安置規畫令村民傻眼,因為村民原本申請遷居的近馬路平地部分,已經預計做為纜車興建地和遊樂中心;居民住宅則被放置到靠山的斜坡平台上。

勤和重建會長和村民都對這項規畫感到意外。村民曾媽媽說:「我們不喜歡靠山那麼近,我們要找安全的地方留給孩子。靠山那邊什麼時候有土石會掉下來我們不知道。我們要靠馬路邊邊啊,做生意比較好。怎麼會把我們放在山那邊咧? 」

有村民表示,這與當初大家的構想完全不同,因為原居地受土石破壞不安全才想遷居到此處,沒想到又要住到另一個看來沒有安全保障的處所。「我們才從山上下來,又把我們放到山上去」。也有居民表示,政府官員每次都說「為了我們安全著想,要我們配合政策,結果竟然把安全的地段留給纜車,要我們去不安全的斜坡地」,居民表示非常不能理解。

(上)樂樂段臨近馬路的平地,是村民申請的遷居地,但縣府說要規劃為纜車興建處,而隔著馬路的另一邊,縣府說可以做遊樂設施,後面山上位於斜坡上方、緊鄰山壁的平台(下圖中斜坡處),才是留給居民的住宅區。

四、藤枝段38甲地(155、155-2號)

這一塊地,位於藤枝林道上過了寶山村往二集團方向的左側,因為海拔夠高,站在邊坡步道上,可以遠眺到遠方的玉山之巔,是布農族的發源地。顧名思義,這塊地的大小應有38甲大,位於有層層梯形階地拾級而上的山頂上,又重重疊疊地長滿了竹林與樹木,其中大多是原民會主管的公有保留地。

在承受八八風災這麼驚人的雨量之後,眼見周邊區域崩山嚴重,但是38甲文風不動,沒有任何崩塌現象,更讓居民充滿信心;「如果這邊還不行的話,台灣沒有哪一塊地是安全的」。

P1000789從對面美崙山遠眺38甲平台
從對面美崙山遠眺38甲平台

P1000683遠眺玉山之顛的視野
遠眺玉山之顛的視野

但是上一次(12月15日)營建署聘請的專家來做安全性評估時,其結論卻是,若附近實在沒有合適的遷居地點,才建議於現在停車場用地做小規模開發,前提是做好水土保持。這之後,就沒有看到政府任何進一步動靜。今天這一批「專家」不知道又要說什麼了?為了爭取安置機會,昨天臨時因為在勤和村碰到公所人員才得知此事的村民們,仍然專程擱下手邊的工作來擔任義務嚮導。

因為12月25日縣長楊秋興率領各媒體上山發表「這個地方還是人住的嗎?這個是要留給山羊山羌住的啦。」、「你們想在這邊,遊客會進來嗎?」等言論,所以大家都暗暗地擔心這個勘察不過是做做樣子。不過,今天的鄉公所陪同人員居然帶了衛星定位器,這是之前營建署官員勘地時沒有準備的設備。

當專家跌跌撞撞地走在邊坡道路上,頻頻對照著手上的圖資確認位置時,村民也努力地把握機會告訴專家,哪邊進去應該是比較平坦的地,應該可以蓋房子。可歎整座山頭除了圍繞著邊坡環繞而上的步道之外,沒有任何道路措施,無法進去以肉眼辨識;所以,「專家」也只好告訴村民,看不到裡面的情形,就無法推薦。

急得村民請求專家:「如果我們自動自發來砍草,讓你們再來看一次,可不可以?」官員趕緊推說不用:「我們回去找等高線圖來看就知道了」。

P100069到底要怎樣讓專家學者可以看得到竹林裡的地貌?7
到底要怎樣讓專家學者可以看得到竹林裡的地貌?

P1000694邀請學者專家應當走進去看一下
邀請學者專家應當走進去看一下

到了一片約7分大,有村民願意提供出來協助安置的私有地,草已經砍平了;專家環視之後告知:「這塊地兩邊都是斜的」,使得在地婦女大惑不解:在世居山林者的看法中,「這塊地已經是緩的了」。

不論如何,這批專家願意多走幾步跟著村民去尋找看看哪裡是可能遷居地,已經是村民經驗過最友善的勘察者了。最後由副處長口頭跟鄉民報告:「由圖資上淺藍色區塊較安全,且須由淺藍和藍色的分界線退縮50m,由淺藍與紅色分界線退縮100m。初步可以作小規模規劃,需進一步確認圖資與現況差異性;需做水土保持和填充規劃,建議採低密度開發,山坡地30度以上坡度不可開發,只能做保安空間」。

所謂淺藍色,指的是專家手上拿的圖資,是由內政部營建署提供的,將國土分成第一類紅色為危險區、第二類深藍色為傾向危險區、第三類淺藍色為傾向安全區、第四類黃色為安全區。做現場勘查的時候,發現很奇怪的狀況是,圖資上為淺藍色表示安全的區塊,經過衛星定位搭配東南西北方位發現是邊坡;而肉眼觀察看起來安全的平坦地,在圖資上又是紅色的區塊;所以專家依此認為,圖資與現況明顯有不吻合的問題,需要再進一步查證,究竟此圖資是否正確。

當村民詢問專家這些顏色的判斷標準是什麼,專家說:「我也不清楚,只是按照營建署的圖資上淺藍色區塊來做建議比較不會被退件」。而當村民基於關切跟帶領勘路的公務人員索取圖資時,該公務人員居然說:「這個圖資只是初稿,回去可能會修改,不方便提供」。居民只好拿出上一次營建署來勘查155-2地號的地籍資料與這一批專家帶的資料相對照。

另外,很有趣的一點是,上一次(12月15日) 那一批營建署請的「專家」認為整個38甲地可以做低密度開發之遷居地之處,就只有目前這塊公用停車場用地,但是今天這一批「專家」卻認為,停車場這一塊地區屬於紅色區域,不適合作遷居地;反而上次專家認為不妥的地號155與155-2相接處,可以考慮作低密度開發的遷居地點。再度發生兩批專家論點顛倒,寶山村居民秉持一貫樂天的想像,這是不是表示,其實兩邊都可以?

副主委表示,今天的勘地,主要的目的是很初步地就這些預定的遷居地點是否可行來做判斷,此報告會交給縣政府重建委員會議,通過之後由縣政府送交內政部營建署,由營建署以開口合約來委託顧問公司作整體開發評估。

P1000678看起來只有這淺藍的155與156帝號交接處可能住。可是實際位置在哪裡?專家也對不準。
看起來只有這淺藍的155與156帝號交接處可能住。可是實際位置在哪裡?專家也對不準。

P100067回到停車場入口的等高線圖猜一猜9
回到停車場入口的等高線圖猜一猜

五、桃源段222號

位於桃源村通往四社部落方向的桃源段222號,只有桃源村民王氏兄弟兩戶人家想遷居此處。他們表示因為自家住在靠近河流處,住家邊緣遭土石沖刷,地 基下陷,雖然房子還是能住,但是「怕怕的,地震都要跑出來。」此處地塊為旱地,要變為建地需經過法律程序;除此之外,因為在桃源村之內,所有的生活機能與 民生設施無虞。王姓村民說,這裡已經勘了好幾次,但遲遲沒有後續作業,「我們桃源村受災不嚴重,比較沒有受到重視啦。」

何時可以讓住在陷落房屋之中、提心吊膽的兩戶人家搬遷過來呢?建設處副處長說:「初步勘是安全的,但是還要再向營建署要圖資。」原來建設處竟因弄錯地號,未攜帶此地塊的圖資,表示下次帶了圖資再來勘查。

7
桃源段222號地只有兩戶人家要遷居,且位在村子內,生活機能沒有疑慮。圖為王家屋舍,在鄰近河道處。屋主表是邊邊的水泥是災後新砌好的,之前被土石衝擊過,目前土石仍堆置未清除,「不知道會放到什麼時候。」


房屋的水泥地面陷落,屋主懷疑地基已經有流失的狀況。

結語:希望不要一直勘查而沒有動作

目前政府對於「安全堪虞」區域的居民,遷置作業仍一直停留在安全勘查階段,下一次的評估會在什麼時候也完全沒有安排,桃源鄉的各遷居預定地都至少經過不同政府部門共兩、三次以上的勘查,往往只要有會勘團隊臨時前往勘地,居民就需放下農務或手邊工作前往陪同、疲於奔命;而沒完沒了的勘地之後,眼看離下一次汛期到來只剩三個月的時間,政府沒有任何實際的作為。

居民只希望,至少最初步的避險安置能盡快啟動,在縣府表示「尊重大家想回家的心聲」同時,也能給想留在家園的居民實際的保障。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樹谷基金會LOGO

4 回應 to “政府探勘再探勘,遷居避難仍無動靜”

  1. nsl 說:

    政府一直對回鄉重建的族人有故意拖延各項重建及避險屋之嫌,我們不禁要懷疑,政府是要利用這種方式,一方面讓回鄉的人處在極度不便及無法維持基本生計的狀態,另方面到了汛期,假若部落又有需暫撤的情形,山上沒有可避險的處所,於是又得勞師動眾的撤離,如此一來,政府又可汙名化我們這些原住民〈耗費太多社會成本,又陷自己於危險中〉,於是再次聲稱原住民不可再住在山上,必須遷下山。
    我實在不懂,尤其在高雄縣,中央及地方官員、專家們一再重複的勘察各部落的安全平台地,都表明是安全的〈政府不會又用繼摩,,可是後續步驟都是牛步或原地打轉,像現在的實況是,部落居民願意自行提供提供土地,慈善團體也願意興建避險屋,土地不用政府出,經費不用政府出,甚至連水電政府也不用費心〈電本來就有,山上本來就用山水〉,政府要做的就只有〈同意〉這件事而已。
    那麼難嗎?到底為什麼那麼難?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