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百合部落(38)離開原鄉的德文居民,在長治繼續「相助」生活

本文摘要:謝美蘭的小吃店中,也有投幣式卡拉ok,她提到,許多老人家搬下山之後,白天無處可去,「我們隔壁那個老人家,如果這裡有客人來唱歌,他就會在外面聽,我都會怕是不是吵到他,問他,他說他喜歡這樣聽,有聲音,他比較不會覺得寂寞。」 ( 圖/ 劉瑋婷。相助巷的謝美蘭 )

長治百合部落(38)離開原鄉的德文居民,在長治繼續「相助」生活

在長治百合部落園區裡,除了霧台鄉的阿禮、吉露、佳暮、谷川、大武的居民搬遷下山之外,同時也有來自三地門的德文、達來的居民遷住於此,其中,德文、達來為排灣族的部落,霧台鄉的谷川也有許多排灣族的居民,搬下山的德文部落居民共有38戶,其中,有一部分是住在德文相助巷的居民,相助巷則是以魯凱族為主的聚落。

謝美蘭:平地開銷大,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

與丈夫、五個孩子同住於第一期永久屋中的謝美蘭就是來自相助巷的居民,在家門口用竹子搭成了簡易的棚架,賣起炒飯、炒麵等等小吃、兼賣飲料提供長治百合裡的生活日需,除此之外,謝美蘭平時也在家踩著裁縫車,一針一線地縫起原住民傳統服飾。

「我跟我的姊姊都沒有讀書,以前就是做工,災前就在外面搭鷹架、也在皮包工廠工作過,以前就是作工、作衣服,沒有工作哪來生活啊?在這裡開銷大,一停下來,就沒有(收入)了!」謝美蘭說。

家門前搭起竹價賣起小吃,謝美蘭提到,因為丈夫車禍的關係,沒辦法外出工作,開了小吃店兼賣飲料,「就讓先生顧店,政府也有說這個是違章,但是沒有這個我們哪來的生活跟收入?」

照片 022
相助巷的謝美蘭,在屋前的小小空間裡,塑膠袋裡裝著的是裁縫布料,旁邊是投幣式卡拉ok,以及兼賣茶葉蛋的招牌

有沒有土地差很多

她也提到自己的疑慮,「在這裡(永久屋)的好處是可以不用租房子了,但是還是會怕啊!會覺得沒有安全感,因為不是自己一手一瓦作的,也會擔心政策變來變去,之前蓋房子的時候有那個契約,常常給我們出難題啊,心裡就會擔心,沒辦法安定生活。」

謝美蘭的丈夫說,相助巷因為地層滑動的關係,房子雖沒有毀損,但有環境變動上的疑慮,謝美蘭說,在原鄉的生活比較輕鬆,生活開銷也比較小,「還是會想念山上啊!在山上無憂無慮,水是自己拉的,還有木材可以燒火,想吃什麼東西就自己種,山上真的比較好,下來這邊,沒有田地,工作也不穩定。」

「有時候也有一些平地人會跟我說,你們原住民很好,補助很多,我都會跟他們說:沒有你們想的這麼好,我們山上的地是原住民保留地,也不能買賣也不能幹嘛,但是你們的土地是你們自己的,可以自己作決定,可以靠你們的土地生活賺錢,我會問他們,那如果我跟你們換你要不要?」

兼做傳統服飾,鄰居持續相助

從事傳統服飾製作的謝美蘭也提到,傳統服飾的訂單並不固定,多半是有喜慶或者團體服訂製時才會有收入,但謝美蘭與姐姐有著共同的默契,每一次製作傳統服飾的收入,必定會奉獻一部分給教會,「比如說我今天這套衣服賣一萬塊,我就會奉獻兩千塊給教會。」

「我的阿姨在日據時代的時候就是裁縫師,我姊姊可能就是有遺傳到阿姨的基因,所以很會做這些,我也會跟著做,平常在這邊做衣服、賣小吃給客人的時候,我自己也會在腦袋裡面想一些圖案。」

照片 021
謝美蘭為教會傳道製作的服飾

謝美蘭的小吃店中,也有投幣式卡拉ok,她提到,許多老人家搬下山之後,白天無處可去,生活不像在山上自由自在,「我們隔壁那個老人家,如果這裡有客人來唱歌,他就會在外面聽,我都會怕是不是吵到他,問他,他說他喜歡這樣聽,有聲音,他比較不會覺得寂寞。」

由於在長治百合裡並沒有工作機會,因此青壯年多數都是在外工作,晚上或是假日才會回到永久屋裡。留在家裡的多為老人家,如德文、達來,現在在長治百合就可以看到長輩們坐在蔭涼處整理咖啡豆、月桃葉的場景,或者是整理自家門前的菜園、撿拾菜園裡的石頭,度過一天又一天。

照片 026 照片 024

謝美蘭的工作區域,左為製作傳統服飾的裁縫區,右為小吃店的烹飪區

照片 029

評論機制關閉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