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災後重建的集體農場夢(4)當農民變成農工~永齡農場原住民員工的心聲

編按:鴻海投資的「永齡杉林有機農業園區」,是莫拉克災後最大的集體農場投資,佔地規劃166公頃(目前開發 54公頃),從硬體至每月運作已投入超過兩億資金。記者於前文專訪負責永齡場長李惟裕 [1],讓社會各界瞭解農場運作的基本訊息,本文採訪農場內原住民員工,從工作者與受災區民角度表達心聲。

────────────────────────────────────────────────────

經過大愛園區門口,往甲仙方向繼續車行數分鐘,會看到一個大大的杉林永齡農場招牌。沿著引道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守衛室、停車場以及木造結構的小型賣場,內有永齡生產的蔬菜、瓜果,以及高雄其他區有機農業產品。走進農場,可以見到依坡度而下一畦畦大小不等的田區,可見水稻、金針、已收成的菱角田以及各種香椿、澳洲茶樹、香草區…等。

永齡農場由99年2月份開場至今,已經有兩年又八個月了。草創階段第一期計畫開發66公頃,提供126名員工就業,預期效應是未來可以擴大到166公頃規模,提供500名員工就業;並且期待在永齡基金會委託巨農有機農場企業化經營六年期間,後三年將由永齡基金會為重建區居民籌組有機農業產銷班,地方政府協助產銷班成員成立合作社;六年之後,希望永齡可以將農場土地交由產銷班班員獨立耕作,但若第六年底上無法順利籌組合作社,則公開徵詢專區農產品銷售經營主體進駐。

如今匆匆即將三年滿,根據永齡農場場長李惟裕的說法 [1],農場目前實地佔地為54公頃,員工數為106人,其中包括10名職員。目前硬體建設秏資約2億多,每個月開銷約400萬,賣菜銷售額100萬,不足額部份由永齡基金會挹注。因而每個月都還向永齡要求資金協助約200-300萬元之譜,逐月申請,主要用於工資的支付。

由成立初期的126人到如今的106人,以企業化經營的眼光而言,李場長曾坦言,最理想人數應當是大約70人。而近一年以來,由大愛永久屋住民中間或傳出對農場效能質疑的聲音,包括農場逐步以美濃、杉林在地客家人以及農業科班畢業的大學生取代大愛園區的住民;其中尤以原住民員工,頻頻因為管理上的因素,發生被開除或自己離職的情形。究竟,在山上習慣當自主小農的族人,來到永齡農場中擔任農場工人時,發生了什麼事?本報導希望從族人的角度出發,協助外界一窺其中的勞雇關係與管理制度。

永齡農場勞資說法差異整理表

李惟裕場長說法員工說法
目前具有原住民身分的員工70-80人左右55人(經記者詢問員工查證)
勞動條件遵守永齡基金會指示,依照勞基法。不給加班費;片面取消全勤獎金600元;請假條件嚴苛。
拖延臨時轉正式工時間是因為表現不佳,通不過班長的分數考核,就會無法成為正式人員。剛進去永齡都是臨時工,滿三個月~一年才調月薪。
任用親信淘汰創場原住民員工?因為行政人員需要有電腦與規劃能力,需農業科班科班都是書本上的理論,沒有實務經驗,農場的草創是依靠基層員工努力拼出來的

【農場員工中的原住民比例偏低】

永齡農場的員工分成職員與工員兩種,職員的工號是A起頭,包含場長、課長、組長等;工員的工號是G起頭,包含班長、副班長、班員等。職員上班是在辦公室當中簽到,工員上下班則是分早中晚三個時段在門口警衛室刷卡。

全場有八個班:露天(栽培)三個班、溫室兩個班,加上育苗室、包裝室、機械室。八個班各自有班長、副班長,並分別隸屬於四位組長管理。班長每天都要寫工作日報、工作內容,每個月月底打考績

根據公告欄打卡紀錄統算,基層員工的總人數是87人,其中經資深員工指認為原住民身分者為54人,佔全部基層員工比例的62%;職員當中,原住民身分者僅1人。若以場長所言全場有106名員工屬實,則原住民的比例僅為51%。

【基本工資+政府補貼2817元才有21K,刻扣加班費】

工資部份,除了臨時人員以800元/天計薪之外,正式員工的計薪一律以本薪18,780加上災民津貼2,817,其他名目有加班費、幹部津貼、考績津貼、油資津貼、職務津貼、伙食津貼、獎勵津貼、其他薪金等等。

「都沒有在算加班的」!經詢問多位員工得知,除了當班長有2,500元、副班長有1,500元的幹部津貼之外,其他津貼一律為零:伙食津貼因為是從員工餐廳打便當本就不需支領,但是加班沒有加班費則眾口一聲。並且從八月份起,原本有全勤津貼600元,也默默地從薪資條的名目上消失。其中本薪是跟著政府公佈的基本工資,而災民津貼則是政府出資補貼,原意在於考量災民生計,補足基本薪到兩萬元水平。

員工如此表示:「剛進去永齡都是臨時工,滿三個月或一年才改月薪,有的人作很久沒有調月薪」。(2011年11月4日訪談)

「三年來沒有調薪!」曾經有員工提出過,場長說:「以後再看」意思應該是過幾年再說。

IMG_8400 [2]

永齡農場工員的九月份薪資單(因為保護當事人,將名字反折蓋掉)

【請假規定趨於嚴苛】

某班長表示,「從八月份開始,要求事假提前三天請,要有正當理由且要有證明,不能隨便請。」;另一個規定是,「要請病假要省立醫院以上,有點不合理。」

工作滿一年以上的員工依法有特休假,「有特休,每年七天,要請完沒有累計的。」只是有一個規定,「特休假要請必須要3天到一個禮拜前就要講。」

農場並且規定請假不能一次請三天。對此,一位班長說:「這是為了場裡運作,比如如果工人請了”兩天特休+兩天事假”,工作會無法安排。」

員工說:「事假會把當天工資全扣,不過我想可能是看不同班長、副班長、組長做法不同,尤其是組長。」有的同事「生病,打電話請假,還被記過。因為他的班長說:超過八點請假,『耽誤公司運作』,直接記小過。」並且,「不准請半天假,要嘛就請全天,這是公告過的」。但是有的班長作法卻是「遲到會列入考積考量。通常慢到一個小時就不會去上班了啦,就請假了。」結論是,「不過這好像也是看人請,有場長比較疼愛的,可以請半小時、一小時,所以場裡面沒有公平可言。」

【工作規則全憑一紙公告】

停車場旁邊有一個公告欄,員工的出缺勤紀錄、功過紀錄、公司的規定,都會貼公告欄公佈。員工表示:「這兩個月很多規定變很多」。例如:「如果漏刷(上下班卡)下個月3號前沒有補簽,就視同曠職。」

公司的規定,都化成一張又一張公開張貼後隨即收起來的公告,有的人比較聰明:「公告非常頻繁,我們只能想辦法記住」,那有的員工沒有留意到就會面臨處分。

更有的規定是場長透過班長跟大家口頭宣佈。員工表示:「以前場長說過本來八點打卡,三分鐘內不算遲到,現在要大家提早40分就要到,透過班長跟大家講,『56分打卡不行』」。

「薪水沒有變,規定越來越多」。許多人認為場長是「用制度把人逼走」,「他知道我們原住民受不了太拘束的工作」。

IMG_7711 [3]

盯緊公告欄上面的所有通知,是每天上班要留意的事情

【考績】

考績關係到年終獎金的發給。之前與場長的訪談,也了解到,雖然經營上很辛苦,但是去年、前年底為了激勵士氣,李場長都跟永齡基金會爭取了年終獎金最高一個月的發給。一位班長表示:「年終獎金的敘獎方式,是86分以上100%,50-80分幾成,0-50分幾成這樣。」,「52%就拿一點點」。

由於平時薪資不高,一年下來有沒有年終獎金,就成為員工讓家用寬裕些的期待。而考績的打法,各班班長有70%的決定權,場長則有30%的決定權。一位資深員工表示:「我的班長說,他給我的分數很高,但是沒有考績有什麼用?我跟班長說:『我們在認真咧,你知不知道?』」

【被場長盯上的下場:動輒記過寫悔過書】

採訪場長時,曾有幸得蒙場長陪同導覽整個農場。當時覺得整個農場的管理確實井然有序,人人工作兢兢業業,尤其是場長走過的地方,所有員工都是謹慎地目不邪視。果不其然,有員工這樣評論李場長這位農場至高的決策者:「不公平的待遇是,『他喜歡的人,永遠捧在手上,不喜歡的人,就會過得不太好』」。

李惟裕大場長時常滿場亂走,對於農場員工來說,構成了不小的心理壓力。有員工表示:「工作不會太累啦,壓力就是場長走來走去,會有壓力」。場長大多是騎摩托車,隨時會突然出現。

員工怕場長,因為如果場長盯上你,會找你的麻煩。例如,為了準時去打卡,因為機器要收要準備,提早十分鐘關掉機器,被說是提前下班,被記大過,扣錢又影響考績,影響年終。結果意思就是要你延後下班的意思。「最近又宣佈,記大過要扣1500元,小過扣800。」

有員工反映,「場長動不動就記過、照相」如果提早兩分鐘走出去打卡,就被照相。對此,另一位班長說:「『記過』都是上級通知,幾乎都是組長、場長提出的。比方偷懶的,上廁所太久,或者下班前休息。」

有時候場長還會叫員工寫悔過書,而且不准用電腦打字,一定要親自筆寫。如果有文筆不流暢處,還會被退件重寫。這位年紀不小的Tama忿忿然:「只是個農場,你把我們當學生教?我覺得我們像學生,被罵時還不能講理由,因為如果你回嘴,他(場長)會更生氣」。不過對此,一位班長認為,這是給將被記過的人機會:「悔過書,是因為沒有小過的,就叫你寫悔過書。我們場長很聰明的咧」。對於場長的「聰明」,許多員工深有體會,「他是讀過書的,很會講話,整你都不會讓你抓到破綻的」。

【爆發離職潮】

員工表示:「最近一個月離職的人比較多,多數是原住民;(為何?)不爽,政策一直改。尤其請假的問題,覺得刁難。李場長的情緒管理也不大好,他高興的時候會跟你打招呼,不高興的時候可以開罵你。」今年九月份,離職人數高達七人,且是同一時間中,分部在不同班的人一起離職的。六月份到八月份也都陸續有人離職。

「這些除了一些是喝酒的沒話說,有一些是被刁難的」。例如有一位布農族婦女,也是創場時就進來墾地辛苦打拼的,她也是九月份與女兒一起離職。「她本來是副班長,無緣無故被幹掉。從副班長變組員,薪水差2000-3000元。」

對於元老級的資深員工而言,對農場是有從無到有的感情的,「我們是從零開始,就是裡面設施圍籬、水溝開始,圍籬做好就開始分班」;結果,「前面做得要死要活,說換就換。」這位婦女離職後到鳳山去殺雞,雖然工作辛苦,只有周六週日才能回到永久屋的家中休息,但是至少不受冤枉氣,且薪水沒有比較差。

在農場工作的族人表示:「農場剛開始原住民很多,現在原住民很多走,變成『外籍勞工(指大陸籍、越南籍配偶)』、『在地客家人(指杉林人、美濃人)』多」。

工員的流動性大,那行政人員呢?似乎流動性也不小。「辦公室的人也是換來換去,做不到幾個月;(相較之下)工人還作比較久」。「一開始開場時就在的會計也走了,有一個很好的組長,是從巨農農場跟著場長過來的,6月份也走了,另外找工作去了。」

IMG_8336 [4]

第一棟由永齡的員工自己蓋起來的溫室,上面列著參與員工的名字,只是其中有的員工已經離職,只剩下名字留念。

【工員的升遷天花板】

人陸續走掉之後,員工漸漸發覺,越來越多進來的新臉孔,是跟場長有關係的人了。「他現在就是這樣,現在幾乎進去都是嘉義大學他的學弟學妹們,做行政人員」。「他們自己的人補進來」「先作班員,再升成班長、組長」

對此,場長先前接受訪談時說過,這是因為管理上需要會使用電腦操作、農業科班出身的人才。對於這一點,資深員工表示:「他們只是以書本來做,沒有實作過」。「如果要求的人都讀專科出身的話,幹嘛要用災民?」

「我們最老的員工不值錢咧,是我們最基本的在做,才有建設。最早進去的,剩下沒有幾個」。眼見老人陸續被逼走,新進人員漸漸多是員工編號A起頭的職員,而且為了表示也從基層歷練起,這些職員初進場還要安置在基層與工員一起工作,資深人員心底充滿了「小心旁邊有匪諜」的警惕:

「現在進了一批人,你看包裝場有一個也是他們學妹,XX班有一個男生也是他們學弟,連班長都怕他們,因為以後都是要進去辦公室的人,如果得罪被記恨、打我們小報告怎麼辦?…那還不如直接給他們行政人員就好啦,以後他上去辦公室報告,我們不就倒楣?」

【員工學到了什麼?】

員工A在外場工作,種植、拔草、砍草都要會,種過玉米、高麗菜、大頭菜、秋葵、敏豆…對於農場經歷的一切,顯得津津樂道:「什麼季節種什麼菜,幾天可以收成,怎樣施肥,撥種間隔多少,種幾公頃,都有概念了」,並且「沒有八八風災後來到永齡,不知道什麼叫做有機。永齡土地很硬,是黃土,我們要把土質改善,買外面的培養土、木屑混進去。另外也用從台南來的牛糞、木屑、草、滯銷的菜,製作成有機肥來用。現在不管是露天還是溫室的土都有變肥。」

但是員工B就不這麼看,「怎麼會學到技術?我在山上就會砍草了。」那學到什麼?他回答:「怕老闆」。隔了一會兒,這位風趣的Tama說:「有啦,時間觀念比較標準」;「把自己手錶調快五分鐘,結果下班又快了」。講到下班,「我們那邊的員工都知道沒有標準的,一定要超過五分鐘」。那有沒有學到有機農業?「有學到一點點,可是用不到吧?以後自己種還是灑藥比較快」。

對於能否自己經營有機農場,員工A也務實地說:「當然是看過、聽過、做過,多少學到。自己經營是可以啦,問題是『錢』。」

IMG_8325 [5]

種子室中準備育苗,布農族的青年正在搬動整袋進口的培養土。這些設備、技術與資材,都不是ㄧ般小農的財力能夠取得的。

 【永久屋的生活很需要工資收入】

回顧起山上的生活,員工C有感而發:「我們以前在山上自己做老大啊」那考慮回山上去做自己的Huma嗎?「沒有路可以去啊」這位Tama的園地在莫拉克風災後一直沒有路,還有一塊地是承租國有林地,每年繳費1800元繳了十幾年,一直申請不下來。「以前在山上種敏豆、採筍,八八後竹子都沖走了」。下了山之後的生活,「不同阿,沒有工作的話在平地不知道怎麼生活。山上電費才200元,這邊電費、水費都高,小朋友看人家有,回來問:『為什麼我們沒有電腦?』」。

員工A也是坦承地說:「最近像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差,在這裡沒有工作,要吃什麼?如果沒有走進永齡農場,當然是出去打工囉。」

【園區人眼中的永齡農場】

本身因為務農有去農改場上過課,布農族人Tama Alief知道,永齡場長跟屏東農改場很熟。但是對於永齡的管理,他有點搖頭。「有人請假回大陸7天,回來後就不能回去工作了,理由是『請假超過兩天就不行』」。他指出,「剛開始最辛苦的整地工作都是大愛園區原住民,要擔土、砍草、挑石頭。但是現在你去辦公室行政區看看,都是外面的人。所以說要提供就業機會是假的」。

要給災民自己經營管理的承諾呢?「當初受訓都是改良土壤、栽培技術…沒有經營管理部份」。Alief認為,「因為八八風災取得這塊土地,然後災民都漸漸被開除掉,而且很多是自己知難而退,不然就是被抓到喝酒上班,下次就不用來了」。

IMG_8347 [6]

溫室區,老員工表示:舊的溫室以前是包商進來做,員工學著,共64個溫室(不包括育苗室);新的溫室在六號地上,是員工蓋的,32棟。

 

IMG_8385 [7]

農場的初始是這樣的礫石地,也是經過人力反覆翻撿石頭才能成為IMG8337般的沃土。李惟裕場長也同意,「沃土的背後都是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