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回到我們原本的土地上─梅山口遷居預定地會勘

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出入口的梅山口,是玉管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管轄範圍,在十一月經專家複勘為不安全後,由玉管處出面,請營建署組織專家學者,在12/29前往評估遷居預定地的安全性(閱讀「梅山口」先前文章,請點選這裡)。 [1]

整個梅山口只有不到三十戶人家,目前有意願遷居到預定地的約有二十五戶。經由村民開會,一致希望遷到與現居地隔了一條馬路的平台。

除了就近遷居可維持原來生活之外,居民表示,這塊地本身就是當初大家居住的土地;二十多年前,國家公園在此建設後,強制將村民們遷往現居地,致使住家緊臨著陡坡,「那時候,老人家就覺得不安全。」八八風災後,果然土石崩落,造成其中三戶人家房屋全毀,村民們也都備感日常生活受到威脅,希望能遷回到原本的土地上。

[2]
梅山口居民現居地,房舍後面即是陡坡,在無擋土牆措施下,三戶人家的房舍被土石摧毀。

[3]
開挖毀損房屋時清出的殘餘日用品。

遷居預定地,專家評估不宜,國家公園卻早已使用中

本次會勘由張逸夫技士領勘,包括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潘國樑教授、結構工程技師公會吳惠聰技師、大地工程技師公會韓明憲技師、土木工程技師公會朱榮琳技師、建築師公會王瑞吉建築師,及水土保持計師公會、水利技師公會、應用地質技師公會等多位專家,另有環保署、林務局、水保局、地調所、營建署建築工程組參與,原民會、縣政府、鄉公所、玉管處各派技士代表陪同。

當地居民則有梅山村吳進松村長、重建會顏明哲會長、高雄縣重建會張新華委員與數位梅山村民到場關心。

1 [4]
張逸夫領勘與高雄縣重建會委員說明此行目的。

[5]
會勘結束,在活動中心展開小說明會與居民意見交流。學者表達評估意見。

本次會勘的土地樟山段48-2、44-9地號,共有約0.67公頃大小。現場專家們認為二十五戶要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太過擁擠狹小,考量開發的安全性,邊坡不能利用,「要扣除30%的地,所剩無幾。」村民們聞言後提出不妨把緊鄰此地塊的44-2地號也納入預定地範圍,就有足夠的空間。

不過,會勘結果,多數專家學者仍傾向不建議做為遷居預定地。

會勘後的小說明會上,成大土木系潘國樑教授首先表示,來會勘之前曾看過此處的衛星影像,「預定地後面有一條潛在土石流,可以看出它曾滑動過,以後不知是否會再度滑動。」另外,「村莊後面都是陡峭的不連續面,不知哪一天會整個下來也說不定。」

大地工程技師公會韓明憲技師則認為,本地塊結構破碎,有水、有地震來都會再破壞,不知道影響會多大,無法保證安全。

結構工程技師公會吳惠聰技師、建築師公會王瑞吉建築師都指出,是否適合居住,與開發的密度、戶數有關。此地塊腹地太小,扣除邊坡不能開發的部分,要提供二十五戶人家居住頗為勉強。

對於村民臨場提出將旁邊44-2地號一併列入遷居預定地的意見,地質技師公會倪肇明技師表示贊同,認為這裡腹地足夠寬廣;但潘國樑教授則認為:「這塊地更不好,就在水保局判定的潛在溪流下游。」部分居民並不認同這個看法,「這裡離河那麼遠。」由於這塊地不在今日評估範圍內,張逸夫領勘表示,要等居民開會討論決定有意願搬去後再作勘查。

從對外交通的考量上,環保署技師認為從勤和村以上往梅山的道路幾乎都走河床,雨季時道路必然會斷,居民要選擇這裡,「要有心理準備,或者可以考慮往山下勤和一帶遷。」

諷刺的是,專家口中這塊「邊坡易崩塌、有潛在土石流可能滑動、腹地太小、不宜安置二十五戶人家」的土地,正由玉山國家公園使用當中,其上建有停車場、步道、餐飲中心。雖然災後沒什麼遊客,餐飲中心仍在延續風災前已動工的內部裝修,村民說,「沒辦法啊,他們說經費已經下來了。」

[6]
位於48-2地號,在進行裝修工程的餐飲中心,這塊地專家認為不安全,不適合居民居住,玉山國家公園卻早已使用作為各項行政設施中心。

3 [7]
地號44-2上建有遊樂設施,因應專家們48-2地塊腹地不夠的疑慮,居民提議一併將之納入遷居考量地。

居民:專家說的不一定準,我們自己會看

這次雖然是遷居預定地會勘,但專家學者們也順道去看了村民現居地因土石崩塌而毀損的部分。水土保持計師公會李技師另外提出整治建議,認為聚落上邊坡的崩塌要治理,需用擋土牆、分階、整坡,並做好排水系統,最好能在汛期前完成。並建議造林作為緩衝林。

土木工程技師公會朱榮琳技師表示:「我民國60、70年的時候就在這裡跑,那時的開發沒有這麼多。要讓土地休息……我很不贊成再考慮做什麼。」

地調所紀技師則說:「我是80年代有來過勘過玉山國家公園,那時我們不建議蓋(服務中心等設施),可是還是蓋了。」

當地村民說,當初玉山國家公園在此建設施工時,把居民們遷到現居地,緊鄰山腳下,背後就是陡坡,也請過一批專家學者來勘查,「專家學者都說很安全、很安全,老人家就說,不一定喔……」

回憶當時遷居,六、七十歲的Nabu說,「是國家公園要我們遷的啦,不然我們怎麼會住這麼靠近山。」居民說,當初的這批專家學者承諾過遷居後每兩年要來勘查一次安全性,也並未兌現。「都是我們自己上去看。」

颱風過後,村民擔心後方土石崩落的情況,都會自行上山做觀察,「那個土每次下雨後就會有水流出來,不安全啦,我們都很怕。」這個觀察,與專家所說的需整治排水系統不謀而合,然而,「那三間(指這次因土石崩落而倒塌掩埋的房子)後面連擋土牆也沒有。」因為當時的專家說那裡很「安全」,玉管處並未撥經費做任何環境補強措施。

目前因莫拉克颱風造成崩落的土石,至今清理一半後即停工,「那是玉管處發包公路局清的,他們說經費只有這樣。」不足的經費編列在明年預算,居民擔心明年四月汛期前趕不及清理完成,又將為下方住家帶來威脅。

6-1.jpg [8]
專家學者們順道來看現居地受災處。專家所站位置原有兩間倒塌房屋,已清除夷為平地。惟剩下的堆積土石無停止清理,村民擔心明年汛期前無法完成清理,會再造成安全威脅。

要遷大家一起遷,國家公園的地原本就是我們的地

村長對於看似不樂觀的評估結果顯得老神在在,因梅山口居民都相當有共識,要遷居的話,所有人都要一起遷到這塊地上,且如果這塊地都不安全的話,「國家公園(的建築設施)就最不安全啦!」至於專家學者們認為腹地太小的問題,會再召集居民開會討論,把較為寬廣的44-2地塊一併納入遷居考量地。

村長表示,雖然周邊還有一些私人土地也可以列入遷居考量,但「我們不要私人的,私人的地被我們佔了,人家會怎麼想?我們就是要國家公園的地,那以前就是我們的地。」

[9]
通往梅山的路,幾乎與河道齊高,雨季來臨時村子的對外交通是否又將斷絕?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樹谷基金會LOGO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