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長治百合部落(34)希望種自己的作物、有自己的產業

我們想要努力爭取耕地、種自己的作物

莫拉克風災後,政府以及民間團體均投注人力、財力於產業重建之上,同時也規劃了耕地,目的在於希望遷居至永久屋基地的居民能夠真正達到所謂的安身與安心,屏東縣政府也為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居民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以及隘寮營區附近地區規劃了十一公頃紅龍果耕地,希望透過保證收購的方式逐漸帶動部落的農產發展。

然而,在政府積極推動紅龍果之際,部落居民卻有著其他的想法,例如,「既然政府幫我們規劃了耕地,為什麼只能夠種紅龍果?」、「紅龍果不是我們的傳統作物,難道我們的豐年祭要放棄用小米,改用紅龍果嗎?」

另外,耕地與長治百合部落園區之間的距離也是居民猶豫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年人並沒有辦法獨自前往耕地,「但是他們卻又是最需要有一塊地可以種種東西的人。」於是在長治百合,形成另一種互助合作的方式──有交通工具的年輕人會主動協助帶著老人家到外面去種田。

姑且不論農耕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一位佳暮部落的母女這樣說著耕地的好處,「我的女兒有憂鬱症,以前去看醫生的時候,醫生跟我說,我要去山上種田就帶她去,那時候(災前),我們每天都會一起去田裡,她那時候沒有常常發作。」

這位Ina的女兒,坐在獲配的永久屋內說著她的想法,「以前我很少發病,但下來之後,就比較常發作,我喜歡有地(耕種),沒有都會憂鬱症!我以前在工廠工作,都會跟人家起衝突,去種田,我心裡面舒服,也很開心。」

佳暮部落青年會長柯信雄指出,佳暮部落遷入永久屋的居民共有58戶,僅13戶抽中耕地,其餘沒有抽中耕地的居民也只能就近在永久屋門前的空地種種東西,「但是我們的文化都是圍繞在農作物四周的,有農作物,我們的文化才能延續!」有些部落長輩為了要種下傳統作物,每天爬過欄杆、越過水溝,只為了在對岸的田埂上種下一點記憶、一點希望,看著老人家每天爬上爬下,柯信雄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想要努力爭取耕地、種自己的作物的原因。」

IMG_4533 [1]

下山後,手工藝的銷售遇到難關

他也提到,佳暮部落甫結束的豐年祭,今年因為天氣的因素必須移師到長治百合裡舉行,祭典中所用的小米還是向外面購買,對部落而言,芋頭、地瓜、小米、玉米這些作物對部落而言不僅僅只是農作物,其背後的文化意義更是與部落共存至今,但這些作物卻不在政府規劃的產業之中,「我們原民比較少有什麼文字的東西,但是我們的語言、祭典就是我們一種傳承文化的重要的方式。」

耕地、部落文化延續的議題,一直都是各永久屋基地共同面對的關卡之一,另一方面,部落傳統的手工藝,無論是木雕或是編織,也面臨了銷售的難關。

大家都知道部落婦女們的巧手,簡單的打包帶、部落帶下山的月桃葉、苧麻,在經過婦女們的手之後,就能化為美麗的手工藝品。同樣來自佳暮部落的賴明鳳,28坪的永久屋中,一樓的櫥櫃裡滿是她的手工藝創作,櫥櫃前是一張大工作桌,桌上有一具裁縫機,但這台裁縫機的用途卻是用以做家庭代工之用,她說,「沒有辦法啊!賣手工藝品的收入不固定,我們總是需要固定的收入才能過生活嘛!」

IMG_4540 [2]

這樣的情形從長治百合永久屋內,到相隔一條馬路的鐵皮屋空間中,都是普遍可見的情形。這連棟的鐵皮屋空間,承租的同樣是霧台鄉的居民,但因為各種因素,致使他們無法獲配用永久屋,但又不想住在距離部落太遠的地方,於是,園區內、園區外,大家都苦惱著手工藝品的銷路該如何打開。

帶著記者走訪鐵皮屋的賴曉文,點出了目前大家共同面對的難題:「沒有房子的所有權、土地也不是自己的,要想要申請工作室或者是聯合工作室都沒辦法通過。」也因為這項條件限制,使得大家的手工藝品都只能靜靜地掛在櫃子裡、懸在心底。

「我們最擔心的就是銷路、行銷。」賴曉文說著大家的困擾,鮮少有遊客會長治永久屋,連帶使得部落的傳統手工藝就只能等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的訂單。」一位Ina一邊忙著手中的勾線背巾,一邊說「這個一條可以賣幾千塊,但是賣一次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有人來買。」

IMG_4518 [3]

IMG_4543 [4]

部落婦女的手工創作

IMG_451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