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新聞所災後書寫行動:日照大峽谷─八八風災後來義重建路

本文摘要:部落災後的真實狀況讓我們真實感受災難的威力與重建的重要。兩年了,通往部落唯一的聯外道路仍遍布砂石,車子行駛於上必須放輕油門,這時終於明白記錄重建的意義──災區居民的生活必需被真實呈現。 ( 圖/ 臺大新聞所。傳說來義部落是太陽的子民,災後依舊照耀大地的太陽,宛若族人奮力重建的精神。 )

台大新聞所災後書寫行動:日照大峽谷─八八風災後來義重建路

 

往返台北與來義三年,台大新聞所的災後行動

到來義村已經三年了,三年中無數次台北與屏東的往返,我們總是不斷地想:災後重建的行動會為部落帶來什麼?為災難、台灣社會留下什麼?每一次田野調查這些問題都在每個人的心中發酵,行動中我們用採訪行動尋找答案。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洪貞玲希望八八風災的重建經驗能夠被保留,以易讀易懂的方式被記錄,用重建主角的角度說出富有生命力的重建故事,讓每個故事成為往後的經驗。基於這樣的理念,她從民國九十八年開始帶著研究生到屏東原住民部落田調,將每次的田野寫成新聞稿;甚至開設「災難新聞」課程,教導學生撰寫重建專書。

記錄,不只是採訪與寫作,它更具有歷史詮釋的功能。在田野之前,我們為預先規畫的主題找資料、小組討論、大班討論,藉由歷史資料,事先理解來義村的過去與現在,試圖為田野調查勾勒初步的輪廓。

實際到部落,部落災後的真實狀況才讓我們真實感受災難的威力與重建的重要。兩年了,通往部落唯一的聯外道路仍遍布砂石,車子行駛於上必須放輕油門,任由身子隨著顛坡的道路搖晃。對我們而言,它是田調的經驗;對族人而言,它卻是每天上演的真實人生。這時,終於明白記錄重建的意義──災區居民的生活必需被真實呈現。

image003

災後三年,來義部落的道路仍舊崎嶇難行,但卻是族人每天的生活之道。(攝/台大新聞所學生陳義宗)

三年的田野,試著理解族人面臨的抉擇與困境

一開始,我們走在部落裡,對一切都感到好奇,族人也對這群「入侵者」困惑不已。我們想知道災後數百多個日子裡,村民是怎麼生活的;怎麼討論未來;怎麼面對遭到毀壞的自然環境。但是,誰會告訴心裡面真正的聲音?他們會不會覺得被打擾?

我們和鄉公所、村辦公室連繫,也拜訪生活重建中心。讓地方組織知道有一群人想理解部落災後狀況,這是第一步。第一步很重要,卻也必須踏得很輕,不能直指村民內心的焦慮、矛盾,只能從重建的實際狀況著手。

每一次的採訪,我們試圖建立與受訪居民的信任關係,有些居民在第一次、第二次時拒談災後部落狀況、人際討論的過程,但是第三次、第四次,他們開始在採訪時主動說出幾個重要的關鍵字「沮喪」、「為難」、「矛盾」……,這些詞看起來只是一些寫作上的詞彙,但對我們與受訪者而言卻是互動關係建立的起點。因為相信,所以情緒性的表達開始多了;因為相信,採訪跳脫了手中的訪問大綱。

漸漸熟悉後,訪談尺寸的拿捏更形重要,重建涉及部落內部人際間的互動,居民因為受災程度不同、角色立場相異有了各自的考量,過程中難免有誤解與衝突,身為外來者的我們該如何處理這個議題?這些互動上的衝突對重建記錄的意義是什麼?它絕不是我們要苛責部落失和的證據,它是部落重建困境的寫照。

除了注意訪談尺寸和人際互動外,考驗我們的還有原漢文化之間的差異,當我們以「外來者」又是「漢人」的身分,記錄部落災後重建時,該如何避免陷入過於主觀的思考邏輯,而又能真正地去明白族人在重建所面臨的抉擇與困境呢?

蒐集文史資料時,耆老們總是有很多話想說,而我們也很想聽,可是礙於我們無法以族語言談,我們也失去親自與耆老溝通的機會。然而為什麼同一塊土地上的人們,會走到無法彼此親自溝通的地步?我看著有些耆老很努力地以漢字書寫,保留部落歷史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他們的問題,如果我們願意多瞭解他們的故事,我知道他們會很樂意和我們分享。

田野後,我們帶著各自的收穫與問題回到課堂上,我們陳述自己的問題,詮釋採訪所得的訊息;也為同學的問題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法,也將各自的資訊統整、理解。每一次的討論都是一場激烈的腦力激盪,每個人都要為問題找解決方法,十個腦袋就有十個方法,即使不是每個都可行,卻都提醒我們必須不斷嘗試,不斷挖掘。

翻著《日照大峽谷》,一篇一篇都是居民慷慨的人生故事,這之中當然也有採訪者的身影,有些明顯,有些偷偷躲在角落,但是這些身影都是經過重重的思索才以現在的形式現身,也許並不完美,但希望都能盡可能接近真實的寫出來義村民的重建困境,為下一次的災難點一盞指引的重建光。

新書介紹 《日照大峽谷──八八風災後的來義重建路》

臺大新聞所關鍵報告系列,繼《大武山的歌聲》後,第二本記錄臺灣社會重大變遷的專書。

image005

來義部落遭逢2009年莫拉克風災、2010年凡那比風災侵襲後,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族人,家園嚴重毀損;而部落裡的國小也因被土石掩埋,在不得已的情況,只好讓年幼孩童至其他學校就讀。風災後來義部落族人,面臨留在「原鄉重建」或「遷居重建」的二選一處境,不斷地在生命安全、經濟負擔、文化土地的考量中徘迴,對他們而言,災後需要面對的不僅是一棟房子,還有心靈恢復、環境適應等等諸多問題。

然而風災沖走的不僅是房子,還有聞名遐邇的「來義大峽谷」,大量土石崩落之後,族人再也無法見到碧綠的潺潺流水,同時也失去賴以維生的農地,這些都是曾經存在的家園記憶,而今再也無法見到。

此外原本就已岌岌可危的原民文化:石板屋、木雕、巫師祭儀、古謠傳唱、獵人,這些隨著台灣社會變遷,而漸漸在來義部落消逝的傳統文化,將面臨更加嚴峻地考驗。

臺大新聞所師生從三年前,開始陸續進入來義部落進行田野調查,分別從「風災‧遷村」、「家園‧記憶」、「文化‧傳承」、「未來‧新生」等四個層面,探討災後原鄉、永久屋、文化、產業生計等重建議題。

主編/洪貞玲 審訂/梁玉芳 文編/馮小非

作者暨攝影群/李依頻、林巧璉、林玲瑩、吳思旻、洪琇茜、唐玉卿、梁德珊、陳義宗、陳熙文、廖士翔

銷售處:臺大出版中心

定價:300元

未來還會上架到其他書店,詳情請見以下網址:

http://indcacrc.blogspot.tw/p/hot.html

活動預告

2012/8/12(日) 13:30-16:00p.m 來義新書發表座談會(新來義部落活動中心)

2012/9/21(五) 14:00p.m 臺大新書發表座談會(臺大新聞所視聽103室)

 

image001

傳說來義部落是太陽的子民,災後依舊照耀大地的太陽,宛若族人奮力重建的精神。(攝/臺大新聞所)

2 回應 to “台大新聞所災後書寫行動:日照大峽谷─八八風災後來義重建路”

  1. 目珠 說:

    我比較想知道,部落的人對於這本書的出版或整個台大新聞所團隊蹲點的過程,有什麼看法和意見?因為還沒看到書,所以不知道內容方向,但是災後有很多團隊進入災區,做訪調、紀錄,然後把這些東西帶走,卻沒有回饋給社區的人,有時候只是在消耗社區而已,不知道台大的訪調團隊是否有將帶回學校議題討論的結果或建議,讓部落的主事者知道?或是協助引進資源?
    紀錄很重要,但仍然期許是對受訪者有正面影響的產出。辛苦了!

  2. 洪貞玲 說:

    謝謝目珠的回應。

    台大新聞所團隊已經在8/12 回到部落辦新書發表會,向部落的朋友報告這個出版成果,也得到很多肯定。確實就像你說的,有些團隊進入災區之後,沒有把成果回饋部落,因此造成很多疑慮。我們或許沒辦法協助部落進行實質重建,但是用心紀錄、把部落重建的過程留下來,把居民的心聲說出來,讓社會有機會看到、聽到,期待可以引發更多省思。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