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甲仙大橋真的好美,她是全台灣最大座的LED燈橋,耗資5.6億,共有代表地方20多種色彩主題,政府留下了這麼美麗的地景給我們,她卻也是個美麗的負擔,區公所每年要多為她支出2百多萬元的電費,我想這是我們的功課吧!地方也必須要自立自強,我們也要虛心的學習著。 ( 圖/ 曾麗雲。夜間的甲仙大橋 )
旗美社大《再見莫拉克》系列(2)串連希望的甲仙大橋
甲仙是隱藏在台灣南部山中的小城鎮。
當你離開高雄市區往甲仙的方向駛來,先是遠離城市的水泥大樓,漸漸聚落越來越小,房子越來越少,村落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山,卻越來越近了,再往前穿過幾個大彎道,聚落越來越密集,路變大了,也變直了,一座雄偉的拱型粉紫色的大橋,充滿了全部的眼簾,這就是美麗又夢幻的「甲仙大橋」。
八八風災時,我回到了我的故鄉,開始了之後3年的重建生涯。我家距離甲仙街上車程3分鐘,因為沒了大橋,必須繞到對面山上的舊時山路,坐著顛簸的小貨車來往,傍晚又必須在大紅綠燈下攔車,晚了攔不到小貨車,恐怕當晚就必須在辦公室過夜。坐在800貨車後面;望著對岸山下那條筆直的道路,一個接著一個村莊,是那麼熟悉卻又陌生,那真的是我居住的地方嗎?那麼美,突然覺得每天2個小時的車程轉眼就過去了。
甲仙大橋是甲仙地區通往城市唯一的聯外道路,甲仙是台20、台21線的交會點,往北台21線通往那瑪夏(一個美麗的原鄉部落);往東台20線通往寶來、台東,甲仙是南橫的起點。橋斷了,人們出不去,物資進不來,山裡面的居民賴以維生的農產品完全無法運輸出去,甲仙大橋何其重要,他牽繫著整個山區的經濟命脈。
民國97年卡玫基颱風帶走了甲仙大橋,感謝政府德政,便橋隨即動工,在災後辛苦一年的居民殷切的等著,期盼即將通車的大橋。無奈98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再一次帶走了即將通車的便橋,居民眼睜睜的看著橋斷裂,看著牽手橋被沖毀,又快速的消失在滾滾的黃泥水中。莫拉克颱風不僅帶走了甲仙大橋,也帶走了甲仙人的希望,除消失了5百多條性命,居民能出去的也都出去了,甲仙的人口數,短短的幾年少了3分之1。
災後的一整年,甲仙儼然是一個大工地,橋下數不清的大型機具,日以繼夜的趕著工,便道也就三天一小改、五天一大改,回家短短的路總是帶著滿滿的、複雜的心情;9點鐘街上就感覺很寂靜,摩托車發動的聲音都擔心會吵醒已經入睡了的人們,路經橋頭我總會回頭往街上看看,記憶中熱鬧擁擠的甲仙街道,都只剩 7-11和全家的燈還亮著。
新建的甲仙大橋當然是街區的大事,大橋左邊的停車場及右邊的攤販區,每天都擠滿了觀看的居民,居民也不是真的關心大橋的結構,但每天看著超大型的聯結車載來一台又一台的巨大鋼構,東一句西一句的討論著施工的進度,也好,總算有一件居民們關注的樂事。
新建好的甲仙大橋,是甲仙人日夜回鄉的象徵標竿(圖/曾麗雲)
媽媽是傳統又純樸的婦女,在災後我們4個兄弟姐妹都回到了甲仙,她倒是開心了;但早出晚歸的我們卻又變成了她的另一個負擔,媽媽總是嘮叨著:「別人的孩子都6點就回家,為什麼我家的孩子總是要到三更半夜?」唸著唸著我們都疲乏了,反正她本來就是愛唸,終於有一次她說出了心裡的話:「這兩年,那個大橋下面流過了幾百條人命,妳一個女人家,可不可以不要再這麼晚回家?」原來這才是媽媽心裡真正的擔心,我告訴媽媽:「我們都那麼大了,不會有事的,而且我們在做的是正氣凜然的事,邪毒不侵的。然,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是很怕的,阿母,你不要再嚇我了。」
終於,10個月後,大橋通車了,這真的是甲仙超級無敵的大喜事,是每一個居民都熱烈期待的。橋通了,希望也來了;在通橋典禮上地方陣頭發生了集體的磨擦,大田里歷史悠久的八家將,及關山里災後積極復興的宋江獅陣陣頭,因為地方民俗信仰不同,兩陣頭都極力搶著要為通橋「壓煞」,地方人士在事前未能妥善協調,造成在典禮上演出了這一段衝突,所幸居民都是友善的,未讓憾事發生,這也是精采的插曲之一。
甲仙大橋真的好美,她是全台灣最大座的LED燈橋,耗資5.6億,共有代表地方20多種色彩主題,政府留下了這麼美麗的地景給我們,她卻也是個美麗的負擔,區公所每年要多為她支出2百多萬元的電費,我想這是我們的功課吧!地方也必須要自立自強,我們也要虛心的學習著。
今年由甲仙民間社團組成的甲仙埔團隊,申請了2012蛻變甲仙的色彩改造計畫,塗刷的標的就選在大橋邊的堤防,我們期待當人們進入甲仙大橋,就明顯可以看到這巨大的,溫暖又鮮明的色塊,這是在地居民合作團結的精采,甲仙大橋連接著對外的交通,連接著人與人、心與心的距離,在這裡有這麼一群人努力的在思考,努力的在嘗試著,期待創造著各種可能的發生。
關於作者曾麗雲
文/許蓓璉(旗美社大重建站專員)
誰說,「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難收回」?
麗雲,身為甲仙的女兒,因為98年8月莫拉克颱風重創故鄉,災後,毫不猶豫放棄業務員高薪的工作,從北部回到甲仙協助重建的工作,從農事教育、環境、生態議題到防避災等,都可以看到她參與其中,尤其每次颱風天、梅雨季節下暴雨,麗雲總是主動巡視社區狀況、偵測雨量,關注溪水暴漲、土石流情形等,提高警覺並隨時回報。
在重建過程中,面對接踵而來的繁雜工作內容,及從工作、學習中獲得的感想,麗雲發覺「紀錄」的重要性,雖然對自己的文字沒有自信,但仍不斷嘗試寫出來,也主動學習攝影的技巧,成為公視PeoPo公民記者並樂在其中。透過鏡頭記錄事情發生的過程,常常需捨去睡眠時間或在辦公室過夜,專心地整理、剪輯影片,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地發生的小故事、大新聞。
雖然麗雲在社區工作上沒有太多相關的經驗,但家人在甲仙地方上的耕耘,加上自己一股腦投入的熱情和求知的慾望,讓麗雲即使遭遇許多挫敗、哭過無數次,也不輕易放棄,堅持繼續走下去。
山區下暴雨時,楠梓仙溪的滾滾河水。
2010年6月甲仙大橋通車典禮,各陣頭競相鬥鬧熱。
甲仙民間社團共同申請經費,號召甲仙人一同塗刷堤防,展現團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