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向小人物致敬(6)陳建宇:我一直想回來林邊

莫拉克風災後,林邊的養殖漁業飽受重創,許多人的畢生心血全付諸流水,甚至也有不少人因此放棄這項產業。陳建宇的父親長年在石斑魚養殖產業裡耕耘,風災時,家中的石斑魚養殖在一夕之間全部歸零,災後,陳建宇與弟弟、妹妹一起回到家鄉,學環工的陳建宇以及學生物相關的弟弟將在學術領域裡學習的帶回林邊與實務面相結合,學企管的陳怡如也放棄在台北的工作回到父親身邊。

陳建宇提到,其實自己一直想回到故鄉,不單單只是因為風災的因素,在八八風災前,就有這樣的想法,「其實很早之前就有做準備,以前我們家是做漁網,之後開始養魚,一直以來都是跟這個產業有關的。」

回憶剛開始投入養殖漁業,陳建宇坦言,常會與父親有意見相左的時候,「在技術細節上,我們會有摩擦,因為我父親他會覺得他過去的經驗是這樣,我們就會拿出我們的發現跟他溝通。」陳怡如接著道,「我們就是在這當中取得一個平衡點。」

災後,在林邊陸續出現養殖業者外移的現象,陳建宇表示,雖然還是會擔心淹水,但自己與家人都不曾想過要放棄在林邊的養殖漁業,「我父親覺得生產端是不能中斷的,有生產才會有發展。」

在整個養殖漁業的產業結構上,陳建宇提到,通路商在制定價格的情形依然存在其中,連帶使得終日在魚塭邊耕耘、守候的生產者卻沒辦法獲得應有的利潤。在這樣的前提下,陳建宇與弟弟決定從自己的所學開始做起,「水產都是食用居多,因此我們更應該要重視品質,我們堅持不用藥物繁殖,這幾年下來我們也取得了生產履歷、產地認證,現在就等政府把證書核發下來。」陳建宇提到,做這樣的改變,無非就是希望能夠形成一定的規模,進而自己面對市場,毋須仰賴中盤商。

IMG_3154 [1]

陳建宇

除此之外,陳建宇與手足也與日本進行技術合作,將底池活化增氧設備引進林邊,再因地制宜進行部分的設備修改,「傳統的水車大概是750瓦到800瓦,新型的就只需要250瓦,在功率上就有很大的差別。」同時,也可以省下三分之一的電費。

在推行水產品上,陳怡如提出自己的觀察,「現在最大的瓶頸是,在通路端有點不好推廣。我們在北京會比較好推速凍魚的觀念,那邊運輸不方便,成本提升很多,魚到那邊都變很瘦,那邊餐廳對這個的接受度比較高。」

另一個生產者的無奈則來自於如他們以不用藥、健康方式養殖,但到了市場,卻發現傳統養殖方法以及新型態的養殖,其水產品的價格卻是相同的,陳怡如說,「這會讓生產者覺得,那為什麼我還要花這麼多時間、成本去做這些?」

就整體結構上,政府能夠有哪些作為?陳建宇表示,「我覺得政府該做的是去加強所有的認證,可能就是生產端這一塊,可能一些軟體的部分。」他提到,產銷履歷是漁業署對水產品的初步認證,更進階的認證制度曾仍待政府規劃建立。

IMG_3160 [2]

傳統水車與新型底池活化增氧設備

在八八風災後,如陳建宇家透過貸款等方式重新復養的生產者不在少數,但陳怡如就指出,許多災後重建的貸款雖然陸續提出,但其通過的門檻過高,造成「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窘境。

指著外面的魚塭,陳建宇與陳怡如都表示,一尾石斑魚從魚卵到可以出售,需要14~16個月的時間,陳建宇說,「這期間只有投,沒有出。」意即在這段期間,生產者是必須不斷付出成本,但卻沒有收入,若沒有資金周轉,恐怕會使得許多生產者無力負擔。

許多人都會認為石斑魚養殖業者必定有相當的經濟能力與基礎,但在這段過程中,金錢的投資是相當龐大的支出,走在魚塭之間,陳建宇與陳怡如兄妹倆提到,一家人在災後已經投入了三四千萬的資金在復養的工作上,「其實這個工作沒有想像中的這麼簡單。」

但在林邊,還有一群年輕人願意在烈日下守著魚塭,繼續將這項產業發揚光大。

IMG_3159 [3]

與日本合作引進台灣的新型底池活化增氧設備,目前還是靠台電的電力運作,未來增設太陽能板之後,部分電力就能由太陽能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