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災後三年,安置是否變專業?(4)居民、政府、NGO都專業─高雄牛稠埔經驗

八八災後,桃源區聯外道路修復進度緩慢,勤和以上四個里,至今只通行便道,每年逢雨必斷、各成孤島。今年豪大雨,市府決定出動直升機,將三百多人撤離下山,安置在鳳山牛稠埔營區的紅十字會避難收容暨備災訓練中心。

桃源區居民有了八八經驗,也習於每年逢雨成孤島,面對撤離已有不一樣的準備。青壯年人留守原鄉,啟動就地互助避災機制,惟將老人家、病患、孕婦、以及為了孩子就學的家長(桃源國中、樟山國小已撤到高雄市區,借校上課),送下山接受安置。

而在民間團體和市政府而言,該「避難收容暨備災訓練中心」,是莫拉克之後,高雄市府和紅十字會基於八八經驗合作興建,剛於去年底完工,目的之一即是為汛期安置做準備。該中心副主任紅十字會李自強說:「這不是營區,這是全台第一個收容中心。」首度啟用收容空間,也盼藉此機會磨和、建置更完善的機制。

牛稠埔營區收容中心的民眾、政府、民間團體,各自汲取莫拉克經驗,彼此合作和互動也有所不同。

依循原本行政體系,統一對口為社會局

走訪區公所在收容中心的臨時辦公室,以議員辦公室人員進駐在此、也在八八之際經歷過撤離安置的布農族人張梅子說

「他們(居民)一下來(安置地點),我們就跟他們說,第一個,有媒體來找你們,一定要很很清楚告訴他們,這不是我們的錯,不是我們願意在這裡,是政府道路工程的問題讓我們在這裡。」

「第二個,不要一直出來說需要什麼物資,因為這個社會局自然會處理,交給社會局就可以。免得外面有些人不了解我們,對我們觀感不好。」

「第三個,我跟區公所說,你們一定要下來,來這裡繼續服務。每棟組合屋,不管選出的鄰長、樓長,一定要跟山上的里長保持聯繫,對口永遠是里長。這樣你們知道山上現在怎麼樣、山上的親人怎麼了,都很清楚,你們也會心安。不要像八八沒有聯繫,互相都不清楚,最後開始有人說,『里長在山上什麼都不管啦』,最後兩邊分山上山下。」

張梅子的話,也顯示桃源區布農族人雖在本次豪雨中,不得不撤離下山,但已有準備,不放棄部落自主。

反映在收容中心的實際管理上,區公所各課室派員進駐收容中心,維持辦公服務。每棟組合屋以里為區分入住,各里推派的意見代表,也多與部落原本意見領袖相同,並與里長、區公所聯繫。維持原本行政系統,民眾、市府與NGO都表贊同。

NGO工作人員表示,八八安置時,要求居民籌組自治會、推選會長,反而疊床架屋;各慈善團體、民間物資沒有統一窗口、蜂擁而入,造成管理、資訊、物資發配的混亂,這次都藉由維持原本行政體系來避免。

中心副主任李自強說:「我們這次不用組自治會,按照原本的系統。社會局下面就是區,區下面是里,紅十字會跟社會局對口,非常清楚。」

而不論NGO工作者、區公所辦公室等各單位也都表示,統一對口惟社會局。「包括善心團體打電話來說要捐物資,我們都說,謝謝你,你有這份愛心,請打電話給社會局,由社會局統籌管理。」現場工作者指出,社會局統籌管理物資,較不會出現八八之際,民間單位各自發放、分發不均、徒惹爭議的情形。社會局目前所發放的,則多為基本生活用品。

曾在八八有遭撤離經驗、這次也到現場當志工的族人Biyun說:「我這次看,是滿成功的。最主要是用行政體系處理,一切都很清楚,人民心裡也比較安定。民間團體也不是不可以進來,但就是希望,等行政上軌道、大家心情安穩了,再慢慢進來,也不要一次同時來很多。」

6月13、14日兩天,撤到收容中心的桃源區族人,經過登記後以家庭為單位,安置在組合屋各個房間。一位族人表示:「先登記再分配,之後會開說明會,都很清楚。比起八八亂安置一通,這次好很多。」房間內如桌椅、盥洗用品、衣架、衣櫃等基本生活物品,也在兩天內到位。三餐暫由社會局以開口合約請廠商送便當來處理。教會陸續與紅十字會協調禮拜空間,居民已可以開始做禮拜。居民表示,基本生活沒有什麼問題,也感謝現場工作人員的付出。

3 [1] 4 [2]

安置期間,民眾白日都在樹下乘涼、散步、聊天打發時間。孩子們打籃球。

2 [3]

收容中心配置圖。

社福團體成立聯合辦公室,磨合收容機制

安置方面,日常生活基本無虞,管理上,依循原有行政體系。6月16日,安置進入第三天,原本在桃源區有駐點服務的社福團體,來到收容中心開會,討論如何共同合作。

桃源區在八八之後,有不少社福團體進駐,行政中心桃源里有「社福一條街」之名。當日聯繫協調會上,有意隨著本次撤離,一同進駐中心服務的團體,如世界展望會、介惠、家扶、勵馨基金會到場參與,惟慈濟基金會沒有列席。工作人員表示:「因為我們這是社福團體會議,他們的性質比較不一樣。」

李自強說,首次啟動收容機制,理想是不論在居民、教會、社福單位,都能夠做到「山上山下模式都是同一套」:「空間無論怎樣安排都會有利弊,心情可以安定最重要。村民照顧村民、教會照顧教會,用宗教的力量安撫人心,用本身在山上就有駐點的社工去輔導。」

他也直言,居民由原本行政、教會體系維持日常生活,比較不成問題,社福團體之間的磨合才是挑戰,「但是一定要磨,這樣以後機制才會出來。」他表示,經過磨合,以後可以把發展出來的收容機制,由不同團體帶到需要的地方運行。「畢竟公家社工也不足,不如NGO社工,平常就在當地駐點,遇到問題都可以個案處理。比如平常這位民眾有氣喘,一看到他就知道怎麼照顧。」

經眾人討論,決定成立社福聯合辦公室,與會團體的工作人員可掛識別證,正式進駐中心辦公服務。至於服務對象,則視在原鄉工作時,各團體駐點區域協調認領。

原本在原鄉服務的社工也提出在安置過程中的觀察。如以往山上病患都前往義大醫院看病,撤到營區後沒有交通工具,需要調查人數、統一協調接送車。老人家在山上飲食清淡簡單,面對早餐提供麵包、飯糰等吃不習慣,常常沒有進食,要另開菜單……等,各NGO一一討論解決方案。

1 [4] 

民眾進駐後,第一次社福團體聯繫協調會。社福團體決議成立聯合辦公室,協調共同工作的模式。

衛生局、社會局協調指揮,仍有不足

首次啟動的正式收容機制,正在一邊磨和、一邊運行。對於部分民間團體與公部門的協調和指揮,現場工作者也指出一些改善空間。

有社工反映,部落老人家習慣在山上的衛生所拿藥,找平常互相認識、了解老人家身體情況的衛生所人員,比較安心。但中心配給衛生所進駐的地方很偏僻,許多族人找不到,都問:「衛生所沒來?」

對此,現場工作人員說明,收容中心最醒目的入口處,本來就規劃給警察局與衛生局:「這兩個最重要,一定要到。可是衛生局沒有進來,慈濟人醫會已經進駐了,衛生所後來跑到角落去了。」

「這個衛生局也有錯。機制啟動了,就應該公家進來服務。就算你沒辦法來,附近的市立醫院也可以調人手來。結果他們說,委託給桃源衛生所。桃源衛生所那時候在山上啊!衛生所後來才下來,慈濟已經在那裏,衛生所就躲到角落去了。其實應該是公家在那裏比較好,現在有時候百姓會反映說:『你開的藥我不敢吃,你不是公家的。』」

工作人員表示,桃源衛生所派人下來,已經由社工安排民眾去拿藥。此外,社工也提出,需要協調衛生局或衛生所,加值夜間班。

另外,該中心規劃可收容人數為368人,但已湧進超過四百人,使得部分民眾需打地鋪,居住空間也較擁擠。

工作人員表示:「規劃的上限是這樣,我們也跟社會局講好不要超收,既然已經知道規劃人數了,就應該執行,結果超收這麼多。這是不是指揮上有一點疏失?」

現在社會局正疏導部分民眾到工兵學校營區,空間較寬敞。但在地族人說:「大部分的人都覺得不想再被搬來搬去。他們想說在這裡擠一點沒關係。」

「其實這裡有一些人,在大愛園區、樂樂段有永久屋,或在鳳山附近有房子,可以不必住在這裡。這跟八八那時候不一樣,沒有管控,每天什麼團體都跑進來發這個發那個。現在是社會局統一發,只發必要的生活物品而已。有家的人先離開,不要讓需要的人,住得那麼擠。」

有的現場工作者也認為:「社會局有疏失。社會局明明知道這個情況,也握有所有大愛園區的名單,應該去清查。社會局不處理,是加重第一線人員的負擔。」

5 [5]

入口處兩處空間,規劃給警察局的由派出所進駐。規劃給衛生局的,卻意外由慈濟人醫會自行進駐。慈濟志工表示,他們與衛生局共用空間,協助衛生局。人醫會的醫生也暫停原本診所工作,熱心前來服務。

(20120609豪雨成災後的完整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閱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