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永久屋政策回顧系列(16)嘉蘭永久屋(上):從八八山寨到馬蘭榮家

編按:本文為永久屋政策回顧系列文章 [1],描述永久屋之政策形成過程中的現象,並非目前最新情況,請讀者留意。閱讀其他系列請點選這裡。 [1]

────────────────────────────────────────────────────

嘉蘭部落,位於台東太麻里鄉。沿著台九線前進,轉進山區道路,途經介達、正興等村落,就會抵達位於太麻里溪畔的嘉蘭部落。事實上,根據族人所述,在莫拉克災前,被統稱為「嘉蘭部落」的村子裡其實有七個部落,其中有四個部落、50餘戶臨溪而居的居民在風災中因溪水暴漲而失去家園。

「居住在河邊、這次受災的比較多是排灣族,住在上面、安全地帶的比較多是魯凱族。」嘉蘭魯凱族居民歐美惠解釋:「排灣族跟魯凱族是在不同時期搬進嘉蘭的,後來,大家彼此之間文化會互相影響,變得跟彼此有一點像了。」

在莫拉克風災中,嘉蘭部落得到核配永久屋的居民,除了在風災中失去家園的居民之外,還有因災後河道變更、重劃河川治理線而被徵收土地的居民。「我的房子其實是好的,不過因為有河川治理線的問題,所以我也要搬去永久屋。」

與其他部落原鄉與永久屋車程動輒一兩小時相較,嘉蘭村永久屋只是將居民遷離危險溪畔,建築仍位於原本的部落之內,原應是最符合「離災不離村」的典範,然而在災後安置、興建永久屋的過程中,仍因「八八山寨遭遷至馬蘭榮家」、「東側永久屋強拆民宅」等事件而留下了撕裂與遺憾的痕跡。

八八山寨:災後獨立國,重建部落主體

在莫拉克風災中,台東太麻里以南的數個部落皆因橋梁中斷而與外界失聯,國家與慈善資源一時之間難以進入此地。但是,「孤島」困境並沒有讓部落因此陷入危機,反而讓部落快速建立自身組織、分配救災工作,重拾部落共同生活的慣習。嘉蘭部落於災後分為兩地安置,一處在部落內的活動中心,一處在介達國小教室內。

原本收容所區分男女房舍,但是受災居民反應災後大家都心慌,不想再和家人分離,協商後才以家庭為單位,住進收容中心。」根據知名部落客Munch的紀錄,2009年8月的嘉蘭部落因無法忍受災後男女分置、家庭分散的痛苦,選擇協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安置。

然而,隨著8月的結束,介達國小恢復上課,也讓居於教室內的災民不得不移至國小活動中心安置。居民在國小活動中心搭起帳篷,自稱「八八山寨」,並組成「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88水災自救自律管理委員會」進行分工,設有主任委員、執行秘書、伙食、場地、衛生、資源、教育、權益關懷等小組,設有組長與工作規則,保持災後部落正常運作。

「那時候大家都說我們表現得很好,好像一個獨立國一樣。既然遇到了這麼大的災難,很多人心裡想的,就是不要再分你我,我們是一個部落的,要一起站起來。」不只一位嘉蘭村民在事後回憶中指出,從八八水災到八八山寨的路途中,嘉蘭部落的團結、分工、互助與自律,不但令外人驚訝,也讓他們自己感到驕傲。「因為我們不要分開啊,不管怎麼樣都要在一起。」

但是,這樣互相扶持、「獨立建國」的八八山寨時期,在總統馬英九三度來到山寨訪視之後,被迫畫下句點。2009年10月3日,適逢漢人的中秋佳節,同時有芭瑪及米勒兩個秋颱近逼台灣,總統馬英九與總統府副秘書長賴峰偉來到嘉蘭探視災民,試圖了解安置於介達國小收容所的嘉蘭災民的心聲,聽取防災簡報,並因雙颱將近,試圖勸導八八山寨的災民安遷至馬蘭榮家。

「每一個颱風,都應把它當作『莫拉克』來處理!」總統馬英九宣示了防災避災的決心,希望災民配合遷離,副祕書長賴峰偉也幫腔:「總統想要愛你們,你就讓他愛一下嘛!不要說總統很愛你們,你們都不給他愛……」

八八山寨 [2] 八八山寨2 [3]

嘉蘭部落的自主中繼照顧模式。

被愛的代價:被迫遷的中秋節

但是,由高雄杉林大愛村至台東嘉蘭部落的經驗可知,被愛總是需要付出代價。10月3日下午,總統離開之後,鄉公所開始強制驅離八八山寨,並派遣國軍卡車,要直接將居民送往馬蘭榮家安置,短命的八八山寨於此告終。

「那天下午,總統走了以後,鄉長和邱課長即強制疏散大家(災民),事實上大家並不願意遷離介達收容中心,大家就僵在那裏,鄉長持續催促大家離開,被叫來搬 運行李的阿兵哥的卡車也幾輛停在那邊等,僵持了一兩個小時,整個氣氛,就好像我們很厚臉皮、不知羞恥硬要留在那裡,突然有個人說:『好啦!走啦走啦!』, 大家一哄而散,整個搬遷非常快速,那個當下,我頭腦一片空白,不知道有哪裡可以去…我們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有親戚可以依親,要在太麻里也找不到可以塞下一家六口的套房…只好來到馬蘭榮家…」災民謝大姊回憶。

嘉蘭自救重建委員會副主任宋仙璋則表示「住在這邊(馬蘭榮家)還可以接受,之前在自救會很忙碌了,現在有時間可以沉澱、思考一下也不錯,現在辦公室移到嘉蘭村,那邊的同胞還是會持續運作…但是,比較失落的是,好不容易凝聚在一起的部落力量,現在解散了,也看不到每天的,同胞的笑臉與哭臉…,其實還是之前那樣比較好。」

「中秋節把我們趕走真的有些不適當,我們爸爸節已經錯過了,現在連中秋節都不給我們過…為什麼一定要趕走我們?因為我們待在那裏若是出了什麼事,鄉公所就要負責啊,而我們進來馬蘭榮家又會有績效,也不會被人家說是蚊子館。」災民高大哥表示:

「住在這邊(馬蘭榮家),上班真的很不方便,本來工作在太麻里的人,就必須這樣兩頭跑,很累,雖然有專車可以接送,但還是得配合他們專車的時間…另外,像是有些人在嘉蘭村有養豬雞牛的,住在這邊根本沒有辦法照顧,像是我自己養的雞,就被流浪狗吃到只剩一隻…。」

就讀嘉蘭國國小的災民陳小弟則說:「比較喜歡之前那裡,因為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聊天、玩耍。」同樣就讀嘉蘭國小的災民盧小弟也說:「之前那裡比較好,這邊沒有朋友,而且在之前那裡還可以參加貝司特劇團(當地教會活動)」

宋仙璋 [4]

嘉蘭自救重建委員會副主任宋仙璋

雖然許多居民對遷至馬蘭榮家表示不習慣、離村太遠、上班不便,但是,仍有部分居民認為馬蘭榮家是一個較好的安置處所。就讀大王國中的災民宋小弟:「挺喜歡這裡的,因為以前收容所的地方有點不衛生…。」長期關心災民的衛生所鍾大哥也說:「原本來這裡還有點擔心,想說需不需要來這裡消毒,不過看到這裡的衛生條件就放心了。」

總體而言,較有條件的居民早在八八山寨被迫解散之前,決定在外租屋或依親,最後選擇入住馬蘭榮家的災民,大多數是因為無家可歸,才不得已選擇此處。正如謝大姐所言,他們是「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有親戚可以依親,要在太麻里也找不到可以塞下一家六口的套房…只好來到馬蘭榮家。」

於八八山寨被迫遷入馬蘭榮家後,災後長期駐點台東的工作者楊念湘觀察指出:「看起來,整個政體的權責分工、規避責任,迫使災民必須向孩子一樣依賴政府的安排與救助(進去馬蘭榮家),災民的自主性、在地自救的主體性(嘉蘭八八山寨-介達國小收容所)似乎是被整個政體所否定的。」直接指出馬總統的善意與部落自主重建議程之間的落差。

嘉蘭自救會的幹部也表示:「如果災民凝聚出了自救與團結的能力,覺得可以承受風災所帶來的傷害,那外界是不是應該可以在尊重他們的意願、協助他們?」因為過往長期在漢文明傷害下而長期失落的部落主體性,好不容易在這次災害後回復了一點,大家都努力重建傳統文化與集體自救本能。如果外界過於固執而不適當的「善意」,可能會摧毀了這個「原住民主體性」的幼苗,反而造成二次傷害。(系列待續)

八八山寨分工 [5]

八八山寨自擬的分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