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屋政策回顧(10)永久屋基地小學專題─屏東篇(上)

本文摘要:莫拉克風災中受創嚴重的屏東災區小學也有各自有不同的命運,歷經爭取努力,長治百合永久屋終於再次擁有自己的霧台國小,來義永久屋則還再繼續爭取,希望能在新聚落內有一所傳承排灣族文化的小學。 ( 圖/ 何欣潔。在幾經波折之後,長治百合部落終於如願建立霧台分校。 )

永久屋政策回顧(10)永久屋基地小學專題─屏東篇(上)

高雄地區,於莫拉克風災中受創的民族國小與小林國小最後以一廢校(更名為大愛民族小學)、一重建的結局收場,同樣於莫拉克風災中受創嚴重的屏東災區小學也有各自有不同的命運。本文為屏東縣永久屋小學重建整理之(上)。

─────────────────────────────────────────

長治百合部落

安置霧台鄉佳暮、阿禮、吉露、谷川以及三地門的達來、德文部落等地受災區民的長治百合永久屋。災後,為方便學童上下學,霧台國小在北葉國小設置分校,但北葉國小與另一所臨近永久屋基地的三地國小皆屬排灣族的原住民小學,與長治百合永久屋中的孩子族群相異,距離最近的魯凱族青葉國小則與園區有40-50分鐘的車程。

災後第一年,霧台國小的學生總共有38位學生選擇下山在霧台國小的北葉分校寄讀,只有18位學生繼續留在山上的校本部就讀。

2010年7月,位於北葉國小的霧台國小臨時分校遭無預警臨時裁撤,導致長治百合永久屋的學童必須分散至其他平地學校就讀,族人為此提出「保留霧台國小山下校區連署書」,希望能夠讓遷往平地永久屋的學童也能繼續保有「在自己的魯凱族小學就讀」的權利:

「霧台國小的人數在八八水災後已從原本近九十位的學生,下降至五十幾位,如今臨時校區若是廢止,學生預估將僅剩不到三十位,這個數字不僅代表一個學校存廢的危機,更重要的乃是,台灣魯凱族文化保留和傳承的警示,以及霧台鄉魯凱族群自我認同的消弭。

莫拉克風災之後,族人不得已必須搬離與族群魯凱文化息息相關的山林,遷居至平地的永久屋,這已使得族人憂心於魯凱族文化未來的傳承問題,而今我們的孩子又將被打散,與其他族群的學童一起受教育,更讓我們憂心將來魯凱族群文化的認同,該如何繼續建構。」

然而,家長們憂心忡忡的連署,並沒有立即得到善意的回應,霧台國小分校仍然被廢止,遷至永久屋的霧台鄉家長只能選擇將孩子送至其他平地小學,或者冒著風險將孩子送回山上的霧台國小本校就讀。2010年9月,開學第一天到校本部報到的學生從2009年的56位銳減到20多位,其中還包含數位每天早上6點30從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坐校車上安的魯凱族小朋友。當時,霧台國小每天早上6點半派校車至長治永久屋接駁就讀霧台國小本部的小朋友上學,若不每天往返則可選擇住宿,星期一接上山來念書,星期五再送回長治百合永久屋與父母團聚。

對於必須冒險讓孩子通過山路上學,大人們都感到十分憂心與不捨,仍然極力爭取於山下建立霧台國小分校,期望能在專屬於部落的小學中,延續自身的傳統文化,也能兼顧孩子的通勤安全。

擔任霧台國小教務主任的唐仁忠便指出:「路況太不好了,誰願意讓孩子天天冒險上山?」但截至2010年12月,屏東縣教育局對於是否在長治百合設立分校則一度保持保留態度,「教育資源就這些,必須做最佳效益的發揮。」

時任屏東縣教育處國教課長楊英雪認為,學校設立之後的經費均由地方政府買單,因此必須審慎評估長治百合的學童是否有意願留在霧台國小就讀,雖然如此,部落仍不放棄爭取「霧台國小長治分校」的希望。

2011年3月,隨著長治百合第二期工程入住,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已發布電子報指出「大陸善款挹注興建霧台國小分校校舍,將於近期開工」,中央重建會並於四月正式宣布「全力支持霧台國小分校設立」,長治百合永久屋終於再次擁有自己的霧台國小。

霧台國小

在幾經波折之後,長治百合部落終於如願建立霧台分校。

來義部落

同樣位於屏東,由來義村、義林村(包括大後部落)的部分居民、丹林村的第五、六鄰住戶所組成的「新來義永久屋」則尚未像長治百合一樣擁有自己的小學。

莫拉克風災來襲時,靠近河道的來義東部落受災慘重,位在東部落的來義國小內社分校,校舍也遭受到土石衝擊,師生遷往來義國小本校(位於古樓部落)就讀。雖然之後校舍一度修復,但又在次年凡那比颱風再度受災,此後被認定為不安全區。雖然縣府沒有明確宣布廢校,但河道清疏過程中,怪手已將大量土石回填至學校操場,幾乎已掩埋所有建物,居民雖私下表示悲傷與不捨,卻多半認為「廢校」已是官方的最終決策,只是官方遲未明確表達而已。

2012年3月,來義村約有八成村民獲配永久屋,連合其他二村,新來義永久屋安置的住戶也將達三百戶,居民普遍認為應該爭取在新來義部落設立自己的學校管委會主委許蘭花表示:「我們在開第二次住戶大會的時候,在場差不多六百個人都是贊成的(爭取新學校),現在就是做一個問卷,把數據弄出來。」

「目前縣府還沒有同意,他認為我們現在才說要新學校,反映得太慢了,但事實上,縣府之前也沒有很明白說(內社分校)會廢校啊。」縣政府態度的曖昧不明,造成居民爭取建校的進度延後,但居民仍然積極爭取,希望能有專屬於新來義永久屋的小學。

在來義村仍然安置在忠誠營區時,居民便已為了將孩子持續留在能夠傳承排灣文化的學校中煞費苦心。2010年,來義村的居民郭坤旺因為孩子自從搬到忠誠營區之後,每天至少得花一個小時車程到來義國小內社分校上學,曾一度與老婆商量,考慮讓小朋友轉學到平地學校上課。但為了避免內社分校像許多原住民學校,因人數不足慘遭廢校,他最後決定繼續讓孩子就讀山上的學校,希望盡可能讓孩子保留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價值。

到了2012年,來義的家長仍然不改其志,欲正式開始爭取讓孩子在自己部落的學校裡就讀。一位來義的家長在新來義村民大會時表示:「大家當然都是希望,在自己的區域裡有學校念。」

她表示,遷住新來義的家長中,也有不少乾脆將孩子送到附近的國小念書,當初也曾聽聞政府提議將內社分校師生直接併入附近的國小就讀,但此案不了了之,「因為畢竟平地的學校和山上的學校,在教學上還是有差。」莫拉克災後將屆滿三年,在「曖昧地」失去了屬於自己的內社分校之後,新來義永久屋居民仍不放棄爭取小學的希望。

來義國小

來義國小內社分校被拿來當作河床疏濬的土石放置地點,幾近廢校。

4 回應 to “永久屋政策回顧(10)永久屋基地小學專題─屏東篇(上)”

  1. Giyaw 說:

    來義部落那部分的第四行有錯字唷,「古樓部落」才對

  2. 88編輯 說:

    Giyaw:

    謝謝你!我改好囉!

  3. Giyaw 說:

    還有,其實來義本校不在古樓部落唷,是在小丹林村(喜樂發發部落)唷 =)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