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大愛生活(33)老師的心聲─民族大愛國小重建過程見聞

高雄市那瑪夏區民族國小,莫拉克災後,重建延宕兩年半至今,日前(1月16日)終於在大愛園區內,宣告新校舍落成移交 [1],並更名為「杉林區民族大愛國民小學」。

學校重建過程中,屢次傳出爭議。包括援建單位改為慈濟基金會、校名變更爭議、學校設計規劃多次反覆變更。在資訊不透明之下,園區居民和家長則多數不清楚規畫和興建進度,外界也對學校爭議霧裡看花。

在新校舍落成移交之際,一位民族國小將離任的教職員,在離任前夕,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敘述他在學校重建過程的所見所聞。為尊重受訪者意見,避免受訪者本人困擾,以匿名刊出,請讀者見諒。

援建單位突然變更為慈濟基金會

民族國小在受災後,本來由台達電認養重建。民國98年9月21日,災後一個月,校方北上與台達電舉行認養簽約儀式。但後來重建無動靜、援建單位變更為慈濟基金會、並直到災後兩年才宣告動土。前任校長周秀梅在99年7月受訪 [2]時表示:「我們以為很快就會蓋好,怎麼知道會到現在。」

關於這其中的變化,該教職員表示:「其他的原因,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時候,就是有變化的時候。本來說是台達電要蓋嘛,也都簽約了。但是後來就有爭議說,慈濟想要蓋學校。所以那時候就一直有開會,找學校去,行政院重建會的人也來。一直談不攏。縣政府又說是慈濟要蓋,但是又說慈濟只要蓋教室的部分。重建會的人還跟高雄縣政府說,那你們就去協調嘛,讓慈濟去蓋教室,台達電蓋其他的設施。不過結果就是慈濟要蓋,都交給慈濟。那個時候,差不多是99年1月。」

「也許就是慈濟蓋了大愛園區,他想自己蓋國小吧。那個時候,政府的人也有去找台達電拜訪,就是說不好意思這樣,因為本來說好是台達電要蓋的。」

慈濟給了我們地板、牆壁、屋頂

「但是慈濟蓋的,基本上就是只有教室。簡單的來講,就是教室、操場、籃球場、警衛室這幾樣,其他的,都還是納稅人的錢啦。慈濟給了我們地板、牆壁、屋頂,其他的,還是教育部要出錢。當然慈濟那邊是說,因為其他的設施他們當初沒有規劃,所以沒有預算去做。」

「可是其實他們的規劃呢,也沒有照著規劃圖去做。就是做一做,又改一改。像左邊那一排的教室,之前本來是有二樓的,後來不知道是什麼沒談好,就變成一樓了。設計圖上本來就有兩樓,柱子也都已經蓋上去了,但後來不知道是怎麼樣,就是二樓變一樓。」

小學的規劃設計過程一直沒有對園區居民、部落族人公開,但期間屢傳設計有爭議,不符學校需求,且反覆生變。(學校規劃設計問題,請點選這裡 [3]閱讀)該名教職員也證實,確實慈濟的規劃設計,一直有爭議。

1 [4]

上圖為興建完成後的校舍,對照原校園示意圖(下),左排教室二樓變一樓。(下圖來源為民族大愛國小網站。)

2 [5]

「他們也沒有規劃廚房。但是學校不能沒有廚房啊,所以校長有去跟他們談。後來他們就說沒有空間,一定要廚房的話,就把廚房放在學校中央。就是在我們教室不是ㄇ字型的嗎?四周是教室,就放在教室正中央的空地。那如果這樣蓋的話,我們學生一到中午就可能不用上課了,一直聞到飯菜。廚房不可能在那裏嘛!談到最後,現在就是沒有廚房了。那應該怎麼辦?可能會去跟杉林國中談,跟他們共用廚房吧。」

「還有教室也是這樣。他們預計蓋十間教室,那我們校長有去爭取說,還要兩間資源教室,因為有的課會用到。後來他們說,那可以,就蓋十二間,可是空間沒有變。就是把原本十間教室的空間,蓋成十二間,所以我們的教室都縮小了。」

「管線的部分也沒有做,是教育部的錢去做。因為他們設計的管線,不符合學校的需求。因為學校的線路是很多的,跟一般住家不一樣,他們沒有把這個設計進去。但是如果跟他們去談,就好像……他們會覺得我們很麻煩一樣,怎麼一直有意見。所以乾脆就是另外跟教育部找經費去發包。」

「我們也沒有保健室。保健室以後就是用辦公室去隔,學校另外再去找錢去隔出來這樣。但是要怎麼隔呢?也很麻煩。因為它窗在這裡、門又在那裏,要怎麼隔才好?又不能隔太大,不然辦公室會變小。也沒有校長室,校長室可能就不隔了,在辦公室用櫃子什麼堆一堆,象徵性的隔一下就好。」

「所以說,很麻煩的在這裡,因為他沒有全部做好,又不是一體規劃。在他做的架構上要再去修改,有很多困難。」

沒有溝通。很多家長不知道在蓋學校。

「有時候我們看別的(認養災校重建的)NGO,民權國小也好,泰武國小也好,不管蓋得怎麼樣是一回事,但至少他們是可以談的。他們會跟家長、跟學校談一談,有什麼需求?希望蓋成什麼樣子?但是慈濟不談。」

「大部分的家長其實都搞不清楚。像我前幾天跟一個家長聊天,我說學校要落成了。那個家長說:『啊?學校要落成囉?在哪裡?』我說:『不是一直在蓋嘛,你沒有看到?』原來我們家長以為那裏是在蓋靜思堂,因為跟他們那個靜思堂(指大愛園區旁的佛堂兼活動中心)長得很像嘛。所以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那裏是在蓋學校。」

「溝通上,也沒有什麼溝通。很少有機會是說,學校、教育局還是教育處、慈濟,一起坐下來開會這樣。通常都是慈濟直接去上面(政府單位)講,叫上面去跟校長講,也許他們覺得這樣比較快吧。我們教室也都沒有黑板,什麼設備都沒有,那時候慈濟是說不會有黑板。所以學校自己寫了一個計畫,去申請教學設備,包括黑板、課桌椅之類。結果計畫送上去,過了,錢也要下來了,慈濟又去跟上面講說,他們想要辦一個黑板的捐贈儀式。教育局的人又來跟校長講。校長叫我們老師表決,舉手說要不要接受這個黑板?我們都舉手說不要,因為錢已經下來了嘛!很多的溝通就是這樣子。」

「然後他們在學校挖了一個滯洪池,反正就是一個坑,不知道是什麼,他們好像是說那是滯洪池。但是學校附近已經有滯洪池了,不知道那個是幹嘛的。又在校園裏面,學生跑來跑去,會危險。所以之後應該還要找經費發包,把土方回填,把那個池子填起來。」

「所以就是這樣,很困難,因為不是一體完成,要在他們的設計上去改。然後就是很消耗學校的能量。比如我們校長上任以來,可能七八成的時間都在處理這一類的問題。」

4 [6]

校園中間的滯洪池。

我們一直搞不懂的是,當初高雄縣政府為什麼會答應?

「我們一直搞不懂的是,當初高雄縣政府為什麼會答應?因為之前台達電是已經簽約說要蓋了,而且他們那時候說的經費是一點五億起跳,保證做到好,也來跟學校有開一些說明會。但是慈濟只要蓋校舍,其他的沒有要蓋,還要再花政府的錢去蓋好,為什麼高雄縣政府要答應呢?」

「我們都在想,別人的學校要落成了,好像很開心,但是我們好像就是開心不起來,烏雲罩頂的感覺。雖然大家會說,還是要抱著感謝的心,可是怎麼說呢……如果這是沒有人要做的事情,你來幫忙做了,那真的是要感謝。可是這是本來有人要做,你來搶著做,又只做一半,還要別人收尾,這真的很難說出感謝的心情。」

「給我們的感覺,就是說,他不是真的想要蓋這個學校。他是想要這個名字。他把教室蓋上去,就是把它的符號放上去,那個外觀很有他們的特色嘛。但是一個學校該是怎麼樣的,他沒有心去做。」

關於校名爭議

「但是名稱上,他們是很在意的,他們是想要把『大愛』兩個字放上去。但是我們的村民也沒在怕,後來投票也是投出『民族國小』。」

民族國小在大愛園區重建後,是否要更名?一直有爭議,99年12月,第一次投票民族國小是否更名時,大愛園區C區的南沙魯居民投出了維持原校名的決議。不過後來因為大愛園區有聲音,認為該校是園區居民的共同學校,應該讓全部居民一起投票,最後二次投票選出「大愛國小」之名。(校名變更爭議,請點選這裡 [7]閱讀)但此後校名爭議並未稍歇,最後終於定名「民族大愛國小」。

不過該名教職員認為,慈濟仍相當注重名稱。「像學校的入口意象,那也是後來學校發包工程做的,就是『民族大愛國民小學』。慈濟也要來說,他們想加上『慈濟大愛園區民族大愛國民小學』這樣。不過因為這個不是慈濟的錢,是學校發包的,後來沒有加上去。」

民族國小的「質變」

從民族國小到民族大愛國小,經過了校名爭議,也象徵學校在體質上的變化。民族國小是布農族小學,與所在南沙魯部落關係緊密,一同成長。不過決定在大愛園區重建後,定位為大愛園區居民共有的學校,實際上,也將廣納園區內的原民、漢人子弟,成為一所新興的學校。

除了慈濟在規劃上的爭議之外,該名教職員也認為,重建至今,民族國小確實已經改變。「其實這個學校,已經產生質變了。我們都知道,它不會再是以前的民族國小。我們都心知肚明。民族這兩個字,對南沙魯來說是很有感情,但對大愛園區其他的居民來說,什麼都不是。」

「現在這個校長他是原住民,他有這個理念,也知道說這個學校的本質特色是這樣。但是後來的校長就不一定。因為他跟山上沒有關係。以後新來的老師,跟舊的也沒有關係了。雖然現在是說會以『原住民特色學校』的方式去發展,但是將來漢人的學生也會越來越多。所以這個學校變成什麼形式?就是看以後的校長的風格。但它也不是民族國小了,過去的民族國小已經沒有了。」

「雖然真的會很不捨,但是,怎麼說呢……也不要太去覺得什麼……它就是一個變化的過程,事情本來就是不斷的在改變。」

5 [8]

(上)校園旁的空地,準備施作教師宿舍和活動中心。據悉活動中心也在原規劃之內,但後來刪除。目前改由教育部撥款施作。(下)高雄市府去年八月的重建聯繫會報會議紀錄。國小宿舍、活動中心、教學設備等經費由教育部及教育局負責。

6 [9]

3 [10]

校舍落成移交,但教育部補助的管線配置工程仍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