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水庫徵收之後,中間路部落嚐試復耕陸稻

本文摘要:族人表示,部落本來就有很好的地,一直荒廢,其實在八八之前,早就想要成立產銷班, 重新耕作農田,「可是沒有錢哪,政府不支持。」沒想到是在莫拉克之後,得到「產業重建」的經費補助,才讓復耕的想法得以跨出第一步。 ( 圖/ 鄭淳毅。今年一月,在「示範區」的第一次插秧。 )

牡丹水庫徵收之後,中間路部落嚐試復耕陸稻

牡丹鄉的中間路部落,八八之後因永久屋核配資格與遷村問題,爭議重重,至今未歇。但與此同時,莫拉克災後重建也是轉機。中間路部落想要嘗試復耕農田已久,但一直沒有相關單位輔導支持,莫拉克之後,部落取得「產業重建」善款的補助,讓多年來復耕農田的心願得以跨出第一步(永久屋爭議,請點選這裡閱讀)。

良田成荒廢:從「皇太子米」到牡丹水庫

中間路在八八之後成立產銷班,獲得「產業重建」善款的補助,承租了四甲左右的土地,開始召集石門一帶的族人,種植多種作物當作示範及試驗的田區,希望找出適合的作物,未來讓部落族人有機會逐步回到土地上耕作。

其實,牡丹鄉一帶地理環境特殊,雖然座落山間,卻擁有不少平坦土地,加上豐富的水源,造就耕作水田的條件。住在石門村茄芝路、為產銷班送寫計畫書的族人陳樹林說,早在日本時代,這附近就種出了品質很好的水稻,還曾經進貢給日本的皇太子,而獲得「皇太子米」之譽。中間路部落的先人過往數度遷徙,也是為了尋找良田,最後選擇在此落腳。

不過,民國七十多年開始,牡丹水庫決定在此興建,徵收大片土地。年長一輩的族人,都還記得當初為了興建水庫而徵收農地的情景。

中間路部落的趙美英回憶:「以前我們都種水稻,後來水庫蓋了,不知道為什麼河好像就變得很低了,都沒有水。所以這個水庫對我們是不是說很好?我也不知道。以前開會(協調會)的時候我有講,我說不要給我們錢,讓我們以地易地嘛。只有地上物補償給我們就好,土地就拿別的地換給我們嘛!錢一下子就花光了,原住民不是很會管理金錢,你要叫我們拿錢去投資,不太可能,但是只要有土地,手肯做,就不會餓死。但是沒有人要聽這些話。」

牡丹水庫在民國八十四年正式宣告完工啟用。隨著水庫興建,以及休耕補助政策的推行,土地或被徵收,或休耕閒置,石門一帶滿山水田的景致就成為過往記憶了。

5

牡丹水庫的興建,改變了石門一帶遍山水田的風貌。

期盼復耕已久,族人:政府不要一直鼓勵休耕,要鼓勵轉作

石門村茄芝路的族人陳樹林說:「我們有很優秀的水田,因為這個水庫,還有補助的政策,良田變成荒廢。」他指出,水庫徵收土地讓許多人家一夕得到大筆金錢,但最後也沒有讓生活過得更好;政府不斷鼓勵休耕,讓農田荒廢,年輕人外流謀生,老人家靠補助生活,讓人看了心裡難過。

「明明有地,沒有人去種。你們當記者的,要寫就要寫說,政府不要一直鼓勵休耕,要鼓勵轉作。休耕才有錢拿,轉作沒有錢,那誰要做呢?政府應該是要鼓勵人民去賺錢、去自立更生啊,為什麼一直鼓勵拿補助?你看我們這裡,休耕補助啦、造林補助啦、禁伐補助啦,補來補去,老人家靠補助生活,連有的年輕人也想靠補助生活。」

陳樹林也指出,休耕補助雖然鼓勵休耕,但規定不能夠荒廢長草,每半年查估一次,沒有荒廢才發給補助款。但砍草需要人力成本,多數居民每年以大量農藥除草,變成變相的鼓勵人民去破壞土地。

陳樹林並提及,他認為世界性的缺糧現象已經形成了,政府還是一直鼓勵休耕,八八之後,他看到很多原鄉,因為路斷掉就沒有糧食,「這就是荒廢了在地的糧食生產。」他說:「以前的老人家,怎麼會缺糧?種了東西,他有一個倉庫,儲糧至少半年以上,不管是芋頭乾也好,是樹豆也好,他一定會儲糧的,碰到路沒有了也不怕。」

不僅是陳樹林,中茄社區(由石門村中間路、茄芝路的部落組成)的其他族人也表示,部落本來就有很好的地,一直荒廢,其實在八八之前,早就想要成立產銷班,重新耕作農田,「可是沒有錢哪,政府不支持。」沒想到是在莫拉克之後,得到「產業重建」的經費補助,才讓復耕的想法得以跨出第一步。

3

今年一月,在「示範區」的第一次插秧。

復耕跨出第一步

產業重建的善款只有五十萬,耕作所需的人力,以及許多材料、設備,族人一邊做一邊設法張羅。而這次種植陸稻(旱稻),也是一位族人輾轉從台東的部落幫忙找來的。中間路的鄰長、也是產銷班班長的楊秋雄也表示,人力也是一大問題。他們一直很希望找過去種植水稻、有耕作經驗的老人家來幫忙,「但是老人家一下子說這裡痛、一下子又腰痠,他們常常不來。」部落的年輕人口外流,在示範農田剛起步之下,也很難找到外面的年輕人回來工作。

雖然產銷班剛起步,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但也有族人已經很期待未來繼續留在產銷班。一位中間路族人董美秀說:「我聽說有這個產銷班的時候,我就跟鄰長說我要做。做長期的,這樣比較好。」

董美秀說,自己十多年前帶著孩子回到部落,一直靠打臨工生活,有什麼就做什麼。她在恆春做了一段時間的看護,去年年底辭職,回來加入產銷班。除了因為覺得「我年紀有了,(往返恆春)油費又很多」之外,她說:「我在那裏做看護,壓力重,每天都有監視器。年紀有了,一整天下來很辛苦,到處是監視器,坐一下、休息一下也不行。」比起外面的工作,回來從事農耕比較自在。

她說:「做農也辛苦,但是我不覺得辛苦,我覺得很快樂耶,可以休息啊!」她回憶起自己的青春時光,一直到念高中,家裡都還在種田,放了假還得回家幫忙下田。「很快樂耶,我們中間路這麼小的部落,就有七八個都是同學,我們都七八個一起玩哪,工作哪。」

今年一月初,族人在承租來做為「示範區」的四甲土地上,首次種下自己培苗的陸稻,日後也將陸續種下小米、紅藜等六種作物。參與勞動的長輩們架勢熟練,顯然都還保有著年輕時下田耕作的身體記憶。楊秋雄說:「現在先試試看,看哪一種最適合,希望以後可以擴展。」中間路的農田復耕,在莫拉克災後的「產業重建」之下,跨出了第一步。

2

今年一月,在「示範區」的第一次插秧。

1

自己育苗的陸稻。陸稻的種子也是一位族人輾轉從台東的部落幫忙找來了。找來種子的族人說:「原住民要種的東西,還是要從原住民的山上去找啦。如果去平地找的話,比較種不起來,會不適合啦!」

4

大人在工作,孩子們在田邊等,由小姐姐帶著更小的妹妹們。

2 回應 to “牡丹水庫徵收之後,中間路部落嚐試復耕陸稻”

  1. 陳志漢 說:

    接著..小米的種子將會跟著撒下…

  2. 阿里巴巴 說:

    我就是在本站看到中間路 上次去牡丹時住牡丹山莊 還跑去中間路部落看看
    感覺蠻冷清的"普羅旺斯"木屋 幸好現在也有耕地可種了才不會無聊
    牡丹水庫那個亂石砌成的壩體看起來有壓迫感 亂恐怖的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