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村也要保存文化技藝-來義部落江新昌

本文摘要:從讀書就離開部落,前幾年回到來義村,江新昌對原民文化保存的使命感卻非常強烈,擔心部落的文化斷層,也擔心語言的消失。年輕的一輩卻不喜歡學習族語,在族語使用上也不太理解用法,常常讓他聽 得啼笑皆非。 ( 圖/ 吳思旻.部落木雕人才流失,是文化傳承的隱憂。 )

遷村也要保存文化技藝-來義部落江新昌

編按:

本文為台大新聞所學生至來義進行的系列採訪報導,本網將依序陸續刊出。

————————————————————————————————–
「老人家說,山上虎頭蜂少的時候,那一年的颱風就會比較多」,江新昌說起莫拉克和納凡比風災那一年,山上幾乎沒有虎頭蜂,「你看,結果那麼嚴重」。

家住西部落的江新昌,家中沒有受到風災嚴重的破壞與摧毀,但談起來義村東部落的災情,仍不免心疼。河流暴漲,土石崩塌,他指著一棟外觀全新卻傾斜的房子,「那戶人家才剛蓋好房子,現在也不能住了」。在莫拉克和凡那比連續的侵襲之下,東部落如今仍充滿了泥濘和土石,砂石車與怪手進進出出,空氣中灰土塵飛揚,昔日吸引眾多觀光人潮的吊橋與大峽谷,皆以沉睡在土堆之下。

江新昌說,過去部落老人常常說,河流會回到他原本的家,面對來義村連續遭風災侵襲,河流壓過河床,衝進河邊居民的家裡,他語重心長的說,「河流回家了」。

image005 image003
(圖/吳思旻。左:土石淹進二樓民宅裡,怵目驚心。 右:沉睡在土堆下的河流,只剩下橋頂。)

因為安全考量簽下永久屋

現任來義鄉山林巡守隊隊長的江新昌,很喜歡在部落裡的生活,離山上近,空氣品質好,生活空間寬廣,年輕時候離開部落到都市工作,生活不適應,空氣品質差,他說他不喜歡坐電梯住高樓層,「離地面太遠了」。

然而,在凡那比風災過後,江新昌毅然決然簽下第二期永久屋,大自然的不穩定性,是他做決定的最大考量。「不想搬啊,但真的太危險了」,去過來義村河流的上游,江新昌發現上游的土石鬆軟,禁不起一再的豪大雨沖刷以及風災的破壞,很擔心土石會再一次的崩塌,影響到家人的安全。「政府願意給我們,我們就收吧」,再一次的展現他隨遇而安的特質。

接下來,由慈濟援建的第二期永久屋即將完工,江新昌非常感謝慈濟來自各國的捐款,認為居民應該更懂得惜福,未來若慈濟有需要協助,他都願意盡自己的力量幫忙,表達自己對慈濟的感恩。

image007
(圖/吳思旻。即將完工的慈濟永久屋。)

對部落文化流失的擔憂

從讀書就離開部落,前幾年回到來義村,長期在外的江新昌,對原民文化保存的使命感卻非常強烈,擔心部落的文化斷層,也擔心語言的消失。許多部落裡傳統的手工技藝正逐漸流失,如編竹籃,現在只剩下一兩個人懂得編;而語言是一個族群的命脈,年輕的一輩卻不喜歡學習族語,在族語使用上也不太理解用法,常常讓他聽得啼笑皆非。

站在來義村集會所前,他仰頭望著集會所樑柱上的雕刻,用感慨的口氣,敘述著對未來部落文化的擔憂。提到木雕人才的凋零,他認為雕刻是辛苦的工作,再加上部落缺乏經費培養年經人學習木雕,要真正的振興木雕文化,是非常困難的。

語氣中諸多對文化流失的無奈,卻似乎擊敗不了他想保存部落傳統技藝的心情,他說:「沒關係,只要有心,就不會有問題」。

面對連續的風災侵襲,站在來義村的這塊土地上,江新昌談起部落生活眼神中始終充滿故事,懷抱著對部落的情感與不捨。他依然用原住民一貫樂觀且中氣十足的口吻,表達出在災難過後,只要身體健康,生活就可以持續下去,「人沒事就好,人還活著、安全就好」。

image001

(上)江新昌談起來義村東部落災情,心疼的表情油然而生。(下)來義村集會所樑柱上的雕刻。攝影/吳思旻。
image009

一篇回應 to “遷村也要保存文化技藝-來義部落江新昌”

  1. 康椒媛 說:

    內文錯別字或建議

    本文摘要:常常讓他聽 得(聽得,多了半格空白)啼笑皆非。

    第三段:皆以(已)沉睡在土堆之下。

    最後一段:江新昌談起部落生活(,)眼神中始終充滿故事,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