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兩年之永久屋政策回顧(7)由盼望到失望:達瓦蘭部落的「永久」屋

本文摘要:從自行擬定「重建計畫綱要」的自信,徒手搬石板建造瑪家農場永久屋的期待,到「溫水煮青蛙」的失望,最終以「垂死前的掙扎」形容搬進瑪家農場前夕的心情,達瓦蘭部落是永久屋政策另一特殊案例。 ( 圖/ 柯亞璇。居民得知永久屋政策後的失望表情。 )

災後兩年之永久屋政策回顧(7)由盼望到失望:達瓦蘭部落的「永久」屋

在本系列前兩篇報導中,我們回顧了高雄那瑪夏、桃源、小林三村在正式入住永久屋前的爭議,與居民爭取自主重建的過程。這些正式入住前的爭議,對居民入住永久屋之後的生活影響甚鉅(請見文末附錄)。

在屏東,原位於三地門的大社(達瓦蘭)部落的遷村過程,則是另外一種特殊的永久屋政策產物。高雄的永久屋政策爭議通常環繞著慈濟基金會獨特的行善風格與建築形式而生,屏東達瓦蘭部落的遷村之路則與高雄迥異。

自主遷村,計畫週詳

達瓦蘭部落的「遷村」討論,早在莫拉克風災來臨之前就開始了。根據部落族人自行研擬的「達瓦蘭重建計畫綱要」中指出:「自日本殖民政權統治後,部落主權和傳統領域土地因『官有林野』調查後開始流失;國民政府接收日本政權遺產,更在部落傳統領域內大量砍伐森林,而有沙溪林道、多納林道等的開闢,使達瓦蘭部落上源的山林開始出現裸露地,而讓部落淪為『安全堪虞』部落。

因此,達瓦蘭部落在民國六十五年便有集體遷村之議,同一時期另有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三地門鄉達來村的遷村。民國七十二年10月8日(三鄉大民字第六號函)中,已確認村民大會通過議決要遷村,但政府並沒有認真對待部落安全問題;遷村計畫後來不了了之,一直被擱置未被處理。」清楚地交代了部落遭近代國家破壞、族人尋求遷村的過程。

也許是因為早已做好遷村準備,達瓦蘭部落與其它莫拉克受災部落相比,顯得「有備而來」。災後不到一個月,達瓦蘭部落尚被安置在屏東內埔龍泉營區時,便將族人集中起來,組成「災難應變共同體」的團隊,希望能迅速展開重建。並於2009年8月22日召開部落會議,決定「接受縣政府建議的瑪家農場做為安置之中繼部落地點,但同時不放棄在傳統領域內找尋適合的土地,作為未來集體遷村的長久居住地。」

達瓦蘭部落族人勒格艾.巴瓦瓦隆在11月21日接受莫拉克新聞網採訪時,這樣形容達瓦蘭部落準備遷村的狀態:「這次我們部落遷村的意見之所以會那麼一致,是因為已經醞釀了10-20年。十幾年前,部落的人就有意見說要遷村,還是很多老人家說沒有問題,可以繼續住。結果經過這一次風災,當天晚上大家就覺得說通通撤,經過老人家、牧師、村長議決,就說要『全村一起撤』,既然遷村,就堅持到底,大家一起行動。希望政府不要限定太多,我們自主性的形成共識,授只要權給我們就可以了。」

但在莫拉克災後「永久屋為主」的政策走向之下,達瓦蘭族人將「瑪家農場永久屋」當成「瑪家農場中繼安置」的意願是否能如願以償?

永久屋做中繼用?原鄉尚能使用?自主重建心願難實現

在「將瑪家農場當作中繼安置」的前提下,達瓦蘭族人在11月21日即快速地開始建造心目中的新家,亦即瑪家農場內的「示範屋」,並擬定「災時住永久屋、平時回原鄉活動」的「生活公約」。

在生活公約規範之下,勒格艾認為「…由部落自己認定『特定區域』,自己約束自己,什麼土地可以作什麼,什麼時候可以上山,什麼時候(雨季)不能上山,正在制訂這些辦法。政府如果要徵收,是不合理的,但是我們知道怎樣管理自己,危險地區我們自己會知道。」宣示族人想以由下而上的自主管理方式,取代「由上而下」被政府劃定特定區域的決心,也回應莫拉克災後外界對「原住民破壞山林」的質疑。

但是,中央的政策並不隨個別部落的努力而改變,行政院「劃定特定區域」現勘小組依然在12月12日來到達瓦蘭舊部落的入口,遭到部落族人的強烈反彈。與其它高雄、屏東的部落一樣,達瓦蘭部落同樣以肉身將部落出入口封死,明確拒絕政府劃定特定區域的政策。

雖然行政院重建會於2010年1月19日前往營區召開說明會,向居民保證「劃定特定區域完全不會影響任何原住民法定權益」,卻不被居民所採信。勒格艾以鄉民代表的身份於說明會上質疑:「…說可以不用被徵收,還能擁有,但是劃定後限制居住權益,等於房屋土地還是不能自由使用。」對中央的解釋提出質疑。

對此,重建會則回應「山下有永久屋、山上又能回去違反公平原則」,認為一戶不能擁有兩屋,是原鄉必須劃定特定區域的理由。

除了原鄉遭到劃定特定區域的憂慮之外,達瓦蘭部落會議決議有245戶需要住進瑪家農場的房屋,地方政府的核配結果卻僅有174戶,使得期待遷村重建部落被迫面對「一分為二」的局面,也使部落族人十分不滿。

在當天的會議中,勒格艾質疑:「按照日前政府對永久屋申請的嚴苛標準,在大社裡具有申請永久屋資格約100戶,在劃定後,不具永久屋資格的人,無法回原部落居住,又沒錢租房子,這些人要去哪裡?」重建會則回應「永久屋資格認定已經相當寬鬆」,並未正面承諾增加部落安置戶數。

2010年1月的說明會,只是族人逐漸明白政府政策與部落共識之間落差的開始。到了4月,族人所盼望的「在瑪家農場進行中繼安置,慢慢到傳統領域中尋找新遷村地點」的夢已經開始幻滅。在災後第一時間就團結自救的達瓦蘭人發現,在政府心目中,「搬進瑪家農場就是遷村完畢」,並沒有要讓族人再「自行尋找遷村地點」的規劃。

搬石板 整裡漂流木

(上)達瓦蘭部落為了自主遷村,作了許多規劃並蒐集石板、木材等素材,可惜最後仍由政府全盤決定。(圖轉載自「原鄉創藝生活重建工作站」)(下)而劃定特定區域,更讓達瓦蘭部落憤而抗爭。

封路抗爭

遷村夢碎,垂死掙扎中入住永久屋

根據莫拉克獨立新聞網2010年4月4日的報導,在尚未遇上八八風災之前,達瓦蘭部落實際上就已自覺所處環境的危險,已經向屏東縣政府提出遷村至「青山」(離部落不遠之處)的計劃,但遲遲未得到政府政面明確的回應。至八八風災重創部落後,達瓦蘭部落的排灣族人在內部達成部落共識,提出一個「整體部落移動遷村」的計劃,再度向屏東縣政府提出,想要遷至「青山」的行動。

但是縣府表示:「你們這樣的整體遷村,還自己選地,並不符合八八條款的規定,用地和誰可以搬去,這是政府安排的,不是你們自己可以決定的」,而政府為達瓦蘭部落安排的,就是原本好茶遷村的預定地─「瑪家農場」,在這27公頃的土地上將同時承載174戶的達瓦蘭部落、霧台鄉好茶村177戶、瑪家鄉瑪家村132戶災民,並需預留北葉部落居民的建屋用地。

至此,部落族人終於明白,漢人口中的「永久屋」,就是要部落「永久」居住於此,別再回到原鄉的意思。

到了7月,達瓦蘭族人仍然居住在龍泉營區中,在劃定特定區域的壓力與核配戶數不足的問題籠罩之下,災後的重建美夢已經陷入膠著。於7月1日接受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訪問,從八八風災發生後就進入部落協助族人的麗菁表示,達瓦蘭族人目前的安置生活困境,就像是沉淪在營區裡,感覺像是被「冷水慢慢煮熟的青蛙。」

直到8月15日,行政院重建會接受莫拉克新聞網訪問時,表示所謂「遷村模式」仍在研究中,尚未確定。雖然公部門這樣的回應是針對高雄那瑪夏等部落而發,但在災後「只劃定特定區域、不研擬遷村政策」的影響所及,達瓦蘭部落也漸漸成為永久屋中的熟青蛙。

到了2010年底,瑪家農場即將完工,政府按照原訂計畫,要求居民簽下「入住永久屋後不得返回原居地」的入住契約,開始入住。達瓦蘭部落雖在12月19日以部落會議形式表決「暫停簽約」,但是根據部落族人自己的說法,這也不過只是「垂死前的掙扎」而已。

當天到場簽約的麗菁不斷地告訴族人:「合約書上面寫的很清楚,一個月內只要入住的人遷了這個合約,就要把戶籍遷入到瑪家農場,也就是說大社部落會變成空城。」,「合約上白紙黑字瑪家農場是「永久屋」不是「中繼屋」。我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事,但是請你們想清楚,沒有白白得來的,想要這個房子就要付出代價。」但終究無法停止簽約流程。

事後,族人伊誕在接受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訪問時指出,雖然部落知道這是一個有問題的合約,但是「我們要簽就一起簽,不要說有人簽有人不簽,以後遇到什麼問題,我們要一起面對。」

另一位入住永久屋的族人阿坊安則表示:「我們家只有我下來拿永久屋,當作颱風來的時候避難用,其他人都回山上去,只有我下來『犧牲』。」阿坊安入住後,將自己領取的瑪家農場永久屋改造為部落孩童課輔班,其它家人則回山上居住。

從自行擬定「重建計畫綱要」的自信,徒手搬石板來建造瑪家農場永久屋的期待,到「溫水煮青蛙」的失望,最終以「垂死前的掙扎」形容自己搬進瑪家農場前夕的心情,達瓦蘭部落的重建故事,同樣是永久屋政策下的另一個特殊的案例。

垂死前掙扎

居民得知永久屋政策確定後失望的表情。

(系列待續)

(閱讀其他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附錄:

災後兩年之永久屋政策回顧(6)分居三地,小林自主重建行路難
災後兩年之永久屋政策回顧(5)我們甚至失去了營區:可以不住永久屋嗎?

2 回應 to “災後兩年之永久屋政策回顧(7)由盼望到失望:達瓦蘭部落的「永久」屋”

  1. Ali 說:

    您好,感謝您對大社的關心報導!
    僅代表原鄉創藝生活重建工作站,
    因為在文中有看見本部落(及部落格)的照片,
    若為引用,可否請註明出處及提供者,非常感謝!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