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秋收的米貢祭(Mikong),Kanakanav

那瑪夏區多數人口由布農族以及Kanakanav組成,其中,目前族群人口四百多人的Kanakanav多居住在達卡努娃(民生)以及瑪雅(民權)兩村。

十月,秋收之際,Kanakanav的米貢祭(Mikong,小米之意)也在瑪雅里內的Cakuru(聚會所,音為:札格勒)進行著,穿著傳統服飾的Kanakanav族人一大早就將各家族所準備的貢品就定位,抬頭望向Cakuru,族人們稱呼Tama 翁坤的部落耆老,按著扶手,一步一步,緩緩地、堅定地走向Cakuru上,這裡瞧、那裡看,同一時間,在家屋前準備的部落族人們,互相幫彼此整理傳統服飾,長輩低頭在孩子耳際叮嚀著如何將頭飾戴好。

IMG_3937 [1]

Cakuru是Kanakanav的男人聚會所,傳統上禁止女子進入

IMG_3904 [2] IMG_3930 [3]

今年的米貢祭由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高雄市那瑪夏Kanakanav文教發展協進會、曹族文化發展協會三個協會共同舉行,Cina Ali在會場忙碌地穿梭,一邊叮嚀著負責中午風味餐的婦女們要注意食材,一邊轉頭笑著對我說:「唉唷,我今天很忙ㄋㄟ!」

在Kanakanav文化中,歲時祭儀即以傳統主食─「小米」的栽種活動為中心,根據文獻記載,相關的祭儀包含有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拔摘祭以及在粟穗初垂時所舉行的嚇鳥祭,米貢祭主要是為了感謝祖先在這一年對族人們的庇佑,讓大家能有豐收無虞的一年。

當一切就緒後,長老們以Kanakanav語告訴族人們祭儀將要開始,族人們帶著貢品由家屋中魚貫走出,到了Cakuru入口,以族語說出貢品的名字,再將貢品送上聚會所,而這些奉獻給祖先的食物,會再分給族人們食用。

IMG_3963 [4]

IMG_3965 [5]

IMG_3971 [6]

Apu’u告訴我,盤子上看起來像麻糬的食物,Kanakanav語叫做「pepe」(音:ㄅㄟ),是純白的意思,是以生芭蕉、糯米、地瓜所做成的,原以為嚐起來會是甜的,Apu’u笑著說:「但是它吃起來的是沒有味道,不是甜的喔!」。

IMG_3919 [7]
pepe

詢問長期著力於Kanakanav文史的Tama Avia,為何在聚會所上要將貢品黏在柱子上?Tama Avia說,「這是希望我們就能像建築物一樣鞏固、堅毅,也是象徵互助合作的意思!」而我對於pepe雖是用芭蕉做成,卻不會有甜味的疑問,Tama Avia告訴我,一般來說,pepe都是用生芭蕉,可以加上地瓜、芋頭、木薯,「做好之後,放三天還不會壞,而且這種食物對腸胃最好了!」

祭儀的最後一個階段,是所有族人們牽手圍成一圈,再由一位負責祭儀的男子拿起草束,高舉過每一位族人們的頭頂,草束下的Kanakanav族人微蹲身子,手舉起至肩再向天際,象徵祝福之意,也祈求新的開始、新的人生,一旁的部落族人說:「以前到了這個儀式的時候,有的老人家還會掉眼淚!」

IMG_3979 [8]

負責這個儀式的Upa,在會後告訴我,他第一年接下這個工作,「真的很緊張!」他拿起手中的講稿,字字句句都是羅馬拼音而成的族語,他說,因為環境的關係,自己對族語並不精通,所以再接下這個工作之後「就是一直背,很緊張!」

Upa坦言,接下這項工作確實給自己相當大的壓力,必須不斷與長輩們溝通,確認自己所寫下的句子念法沒有錯誤,確認文字內容之後,就是不斷的記憶、背誦,為的是將這個工作作好,他也強調,「會想讓自己的孩子也熟悉這個活動,知道自己的族群文化。」

儀式結束後,主辦單位也準備了風味餐,同時也有傳統競賽,而我則想起了在過程中,部落的長輩對孩子們說:「要看動作,不是只看熱鬧。」

IMG_4070 [9]
kanakanav傳統刺球活動

IMG_4044 [10]

風味餐的餐具是使用竹筒,與會者在餐後還能將餐具帶回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