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黑珍珠、石斑、太陽能板─屏東沿海平原的災後產業重建

災後蓮霧復育情形—砍掉重練、原株復育或轉作其他水果

林邊、佳冬、枋寮地區原為良田,但後因地層下陷、土質改變,故改作適合生長在富涵「鈉」的土地上,體積不大但甜度高的「黑珍珠」便是在鹼性黏土中才能種出的品種。雖然蓮霧的生長過程需要大量水分,但若遭逢莫拉克風災時林邊溪潰堤的情形,大多數蓮霧園還是難逃被大水沖起的河床泥沙淹沒的命運。

林邊地區蓮霧種植面積約600公頃,八八水災受創嚴重的有200公頃、400公頃部分受損。部分受損的區域,農民大多採原株復育的方式,清除淤泥後直接在原株施加肥料,蓮霧收成大致正常;另一種受災較嚴重的區域,農人則選擇重新來過,將田裡所有的土都翻過一次,讓土充分在陽光下曝曬,並重新植株,但重新植株的蓮霧大概要花上三年的時間,蓮霧樹才會重新長成原來的規模,並結果收穫。

復耕補助第一年只補助6.9萬元,第2及第3年補助2.5萬元,但是復耕成本約30至40萬不等,對於原株復育的農人來說,等待的時間也是一個需要考量的重要成本,這段時間要靠原本的積蓄或是兼差打工才可支持度過,於是也有人選擇放棄蓮霧而改種收穫快速的水果。例如在佳冬一帶,淹水後有些土地改種香蕉,因為香蕉不僅收成得快,而且當年價格很好,所以也有可能因為今年香蕉產量大增而間接導致今年蕉價大跌。

IMG_1344 [1]IMG_0565 [2]
蓮霧園復耕的情形

從草蝦發跡的養殖王國發展史

林邊、佳冬、枋寮這三個地區的養殖面積共約700公頃,養殖業最害怕的情形就是寒流過境,魚蝦凍死或暴斃,屏南沿海地區最適合養殖漁業的原因便是氣候終年高溫,無寒害,是全台灣氣候變化最穩定的地方。

林邊在日治時代即有虱目魚的養殖,五零年代時則流行養殖鰻魚,在六零年代時引進草蝦,當時養殖草蝦的高利潤使許多農民將耕地轉作養殖,但在十年後發生草蝦病變,遂使許多業者改養殖海水魚以適應時局。養殖業者指出這次轉型乃因草蝦屬節肢動物,而節肢動物的免疫系統屬開放性,對於病變沒有辦法記憶,故很容易染病死亡,脊椎動物的免疫系統有記憶性,會產生抗體,所以轉型成功的就改養魚。石斑就在那時漸漸流行起來。

在林邊佳冬養魚的多為本地人,枋寮轉型較晚,故本地人多轉讓土地,故枋寮多為來自嘉義、台南、高雄的外地人。

台灣有全亞洲最完整的養殖產業鏈

「石斑」其實分許多種,龍膽石斑、土斑仔、老虎斑、龍虎斑。最有名的則是要養三年的龍膽石斑,一般石斑養到15公分就可以賣了,長成約一年的時間,龍膽石斑之所以養三年是因為牠的成長速度較快,養第一年的時候牠跟一般石斑沒有太大差別,但是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時候,會長得特別快,而其他石斑過兩、三年的身長和斤重並沒有太大差別,所以龍膽石斑要養成三年再賣較有經濟效益。龍虎斑是龍膽石斑和老虎斑的新混種,價格非常好,一斤可以賣到460元。石斑類的魚,有百分之八十外銷中國,百分之二十才銷售香港和台灣。

業者除養石斑外,還會搭配養殖其他海水魚,例如紅魚、紅杉、午仔魚、樹葉仔等等,也都是市價不錯且受消費者喜愛的魚種。

雖然現今有些養殖業者也轉往海南島或越南等日照時間更長的地方投資養殖業,但台灣仍有優勢的原因是擁有全亞洲最完整的養殖產業鏈,從種魚培育、魚苗繁殖,到最大宗的成魚養殖。種魚培育是養殖業中最花錢的的階段,種魚培育的目的是要能將野生魚種馴化成可孵出魚卵的種魚,台灣的養殖技術已很高明,但像鰻魚到現在仍無法做出種魚,只能去捕撈野生的鰻魚苗來養。

IMG_0203 [3]
枋寮地區的養殖魚池

災後的養殖漁業變化

莫拉克風災時,林邊、佳冬、北枋寮地區的魚塭重創,故重災區漁民改養一年內可收穫的魚種,希望可以迅速回本,尤其放棄養殖三年才收穫的龍膽石斑。未受風災影響的南枋寮地區,養石斑的數量增加,而莫拉克當年及隔年的石斑價格一度攀升至320元一斤的天價。

另一現象是,災後一年有許多復養的魚大量死亡,歸咎原因為氾濫後的土質太營養,容易滋生有機物質,有機物質導致細菌增多,則魚就容易感染生病。

養水種電是少數 多數農漁民選擇重新養殖或耕種

「養水種電」以受災的蓮霧園農地及無養殖登記證生產戶為最優先,所以不應只稱為「養水」種電,「養地」種電也行。目前總計有170名農、漁民參加,林邊、佳冬地區共不到百分之七的魚池和蓮霧園改種電,比例不高。養水種電計畫更由於於去年底,爆發躉購費率由「簽約日」公告費率改為「完工日」公告費率的爭議,可能造成每度電價格從12.9元降為7.3元,引發申請計畫的地主和廠商雙方不滿,

此計畫一度停擺,最後在今年3月定案,其中5.6元差額由廠商自行吸收,為此,負責光林段優和塭岸段的阿波羅新能源公司退出,縣府三次招商仍流標。(更詳細的資訊請查閱本網養水種電的相關報導介紹)目前各區皆未開始正式發電,大部分區域皆仍在趕工或試運轉階段。

林邊佳冬地區養水種電專案負責人陳登泰粗估,參與計畫的地主,一分地一年可收入五至六萬元不等。這樣的數字和種植蓮霧或養殖石斑的收入相比當然差距很大,所以大部分養殖業者和蓮霧農大多抱持觀望心態,寧可重新來過,因為利潤實在太低。所以參與種電計畫者,通常是原本就休耕的農地和養殖虧本或無心繼續養殖的業者,若有本錢和能力的農、漁民則都會選擇復育、復養。

也有些農民憂心,雖然養水種電是與業者簽訂長期合作的合約,但是政府補助計畫到明年為止,明年之後是否還會繼續正常營運仍是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另外,當初申請計畫時,農地皆會經過「地目變更」的手續,有居民認為,也許很多地主是在等待農地的地目改變後,未來將可有更進一步的開發行為。

IMG_1324 [4] IMG_1333 [5]
養殖漁區的種電,將水泥柱立於水中(或填完土的池中),柱上架設太陽能板

IMG_1339 [6] IMG_1340 [7]
蓮霧園區的種電情形

IMG_1336 [8]
此為佳冬鄉塭豐段,威昇公司所架設,建物屋頂為太陽能板。據傳建物內部擬發展為水耕植物栽種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