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告而別─莫拉克風災後的達瓦蘭部落

本文摘要:達瓦蘭部落從前年安置在營區至今已將近40人過世,而平均年齡為四十幾歲的中年人。許多中年人離開部落後就開始生病,這樣的現象讓許多老人家開始恐懼,有很多老人家說部落被咒詛了,因為我們不告而別地離開我們的祖先和土地。 ( 圖/ 龔靖雯。僅剩下四戶選擇在部落原地重建,守護達瓦蘭的傳統。 )

不告而別─莫拉克風災後的達瓦蘭部落

編按:達瓦蘭部落是屏東縣排灣族的古老部落,莫拉克災後幾乎全數遷村,僅剩四戶選擇回鄉重建。本文作者為「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秘書,接續日前刊登之「回大社,重建石板屋,一定要這麼難?」,描述回鄉重建者的處境與心情,以及作為重建工作者觀察到的現象。

─────────────────────────────────────────────

希望孩子過著部落的生活

「麵攤的老闆要請兩個肚子餓的小孩吃飯,一個小孩選擇吃麵,另一個選擇吃飯,之後老闆端湯給吃麵的小孩,然後轉過身對選擇吃飯的小孩說:你吃飽了,可以回家了!我覺得,選擇住永久屋的就是吃麵的人,回原鄉重建的就是吃飯的人。同樣都是餓肚子的人,為甚麼政府給予的照顧不一樣。」達瓦蘭部落的阿坊安以譬喻的方式,控訴政府重建政策對部落族人的不公平,甚至以利誘的方式逼迫族人做出選擇。

達瓦蘭部落是北排灣族的發源地,一個古老的部落。在莫拉克風災後大多數人都搬到山下的永久屋,僅剩四戶沒有選擇永久屋,在去年年底龍泉營區即將關閉前,回到部落開始他們的重建。問到為何選擇回部落重建時,吾東的回答有著濃厚的責任感。

「我從小就是在部落長大的,一直到當兵,工作才離開部落,但這期間都有回部落,真正地選擇要回部落生活是在八八風災發生的前一年。國小的時候部落仍是傳統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大家一起耕種、捕魚,蓋房子,是互相幫助的。小時候部落給我的印象很美好。我這一生所有生活的記憶都在這裡,老人家所留下來的以及努力的東西都在這裡,怎麼能說放就放呢?」常常在與吾東的談話中,只要是談到生活的種種,他都會去提到以前老人家的做法,因為從小看長輩都是這樣做的,自然而然地也會習慣這樣做。

記得第一次跟著吾東沿著屏31線回部落時,在途中他幫忙兩位老人家運木材回部落,下山時在路旁有一個老人的摩托車壞掉,他載著車和老人至山下的機車行。 「部落很需要年輕人,所以才會有青年會,青年會在部落要負擔部落一切的工作,特別是照顧老人家」,曾經身為青年會會長的他如此說。但現在的社會讓大家不得不向外尋求發展,部落許多人都忙於工作,很少關心部落的事務。莫拉克風災後,變成只有少數人在關心這個部落了!

住在達瓦蘭的族人共有四個小孩,回部落也是為了孩子的將來。因為隔壁村德文分校沒有廢校,他們的小朋友都在德文分校就讀。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的全母語環境:父母都跟他們講母語,小孩子跟老人家也都用母語溝通。而年紀最小的孩子更是能流利地說母語。

「我們只是想要過傳統部落的生活,我很清楚國民教育無法讓我在山上生活。從小我父母給我的要傳給我的小孩。很自信地回到部落生活是因為我們還有著跟著長輩去山上的記憶,很清楚山林能給我們的是甚麼。現在的教育讓我們不會去珍惜身邊的東西,如果你真的愛這塊土地,會不惜一切地守護在這裡,但只有老人家還有著這樣的信念。」

image001
吾東他們幫VUVU載木材,正在把木材卸下,整齊堆疊在VUVU家裡.

達瓦蘭老人:因為我們不告而別,部落因此被咒詛了

通往達瓦蘭部落的屏31縣道從今年的四月才開始正式地施工,期間遇到梅雨和颱風,路段更是越補越大洞,常常一場雨就造成崩塌。因為捨不得離開部落大部分的族人,吾東每個禮拜日載著家人到禮納里做禮拜。看著自己的部落逐漸地凋零,對於目前部落的現況,吾東有著很深的感觸。

「跟我同年紀的人(中年人)都在為生活費而忙碌,以前他們雖然在山下工作,但每個禮拜都會回部落,因為他的家還在這裡。現在搬到禮納里後,他們就很少回部落了,更不用說是年輕人!幾乎沒有人回達瓦蘭。回來的都是老人家。」

達瓦蘭部落從前年安置在營區至今已將近40人過世,而平均年齡為四十幾歲的中年人。許多中年人離開部落後就開始生病,這樣的現象讓許多老人家開始恐懼,有很多的vuvu回到部落在工寮工作,吾東問他們為甚麼會回來,為什麼要住在工寮呢? vuvu說:「如果我繼續待在那裡會死掉。如果我們不工作的話,身體會壞掉,部落那麼多人過世,下一個可能會換我,所以我要趕快回來耕種。部落不是不能住嗎?因為我們已經換房子了!」

有很多老人家說部落被咒詛了,因為我們不告而別地離開我們的祖先和土地。依照達瓦蘭的傳統,當要遷村時必須要有儀式清楚地告知祖先,但達瓦蘭並沒有舉行這樣的儀式。

有一次去達瓦蘭時,部落正舉行喪禮。吾東帶著我去喪家的家裡等待山下的族人回部落。「家屋對排灣族人是很重要的,家裡有喪者時,家裡的人要在房子外生火,讓死者的靈魂可以回到家屋。家屋就代表著祖靈的所在地。死者必須要被送回家屋停留再下葬,這時部落的人都會來幫忙,現在為了簡化流程都直接從教會禮拜完後就回部落下葬了!之後部落的人都急急忙忙地下山了!風災至今只有兩個人有回到家屋,其中一個就是拔而熱資的爺爺。」

image003
仍住在達瓦蘭的部落族人。

達瓦蘭,停留在風災的那一天

風災後的達瓦蘭部落除了生活的改變之外,部落也面臨土地被徵收的危機。三地門鄉鄉公所將莎卡蘭溪周遭150公尺的範圍劃為集水區,對族人說:若願意被徵收者則會有補助:ㄧ甲地ㄧ年補助一萬。原先這些都是部落族人的農耕地,但因為土石掩蓋無法繼續耕種,部落族人都選擇被徵收。

「其實我很清楚他們(政府)要做甚麼,」吾東堅定地說。「在我小的時候,林務局開始砍伐部落四周的森林,當時部落的人阻擋甚至叫警察來都沒有用。對面山頭那條林道就是他們開的。風災後部落的人離開了,莎卡蘭溪只有我們部落的土地在這裡,現在又都變成集水區。水終年豐沛又很乾淨,這裡的地形真的很適合做水庫。」

回到部落後的生活,遇到最大的阻礙是採集自然資源。吾東他們在附近的部落做工程,需要用到石板,木材等自然資然,警察和巡山員都會來關切說需要申請否則會被舉發。第一次採集地點是在私人土地上,能順利取得採取許可;但第二次為了要蓋石板屋,依循部落傳統在河川旁的地採集石板,卻因為這塊地為林務局所有,鄉公所,縣政府甚至林務局都不願發採集許可,並規定無法提供做為私人用途(請詳見88news:回大社,重建石板屋,一定要這麼難?) 。

這兩年來我所參與的行動與活動,都是為了爭取原住民的生活權,跟著前輩們漸漸地知道這個政府是怎麼去看待原住民。政府從來不重視原住民,甚至沒有心去瞭解他們的生活,解決原住民問題的辦法都是制訂法條,逼迫原住民去按照政府的規則。例如莫拉克風災重建條例、花東地區發展條例、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

風災過後有許多部落跟達瓦蘭ㄧ樣,離開部落選擇山下的永久屋,跟達瓦蘭一樣都面臨部落消失的問題。老人家跟我說:「雖然我們住在這裡,但我始終感覺不安定,因為這裡是人家的地,不是我的地」。那種對土地的強烈歸屬感,讓人想哭。
錯誤的政策製造了更多的平地原住民,在這裡老人家無法有自信地對他的孫子說部落的故事;中年人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帶孩子回去部落,除非是有事情才會回去;年輕人認為現在的永久屋就是他們的家;小孩子不像在部落一樣,天天說著族語。

達瓦蘭有半數以上的房子都是石板屋,長期沒人住的石板屋會因為潮濕而損壞,石板屋需要有人常回去烤火,把它烘乾,才會持久。但現在有許多的房子都沒人住了,甚至好久沒有生火了!兩年了達瓦蘭就像停留在風災後的那一天,沒有任何地改變。

「我們很感謝有許多物資湧進永久屋,但因為我們擁有的權限太少了,無法去決定任何事務。就像是我們只能學習平地的一技之長,那我們原先屬於部落的一技之長卻被忽略了,部落的年輕人除了唱歌跳舞之外還會打獵嗎?還會生火嗎?知道取水的路嗎?」阿坊安形容目前永久屋的狀況。當這些故事不再被流傳甚至不願被提起時,真的會讓族人忘記了部落,忘記在達瓦蘭的生活,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永久屋的孩子們。

image007
在旁邊看著爸爸劈材的小朋友.

image009
爸爸載著小朋友要去隔壁村的德文國小上課

image005
達瓦蘭部落一景

(作者為「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秘書)

7 回應 to “不告而別─莫拉克風災後的達瓦蘭部落”

  1. vavauni 說:

    看到部落這樣,其實會心痛!
    可是反過來想想
    在遷置的當中,我們很容物陷入政府「推托之詞」
    再來就是「這只是部分人的意見」
    然後「部落化分」裡面、外面或者上面、下面
    不敢說到山下的人就是不愛部落
    因為他們有他們的難處「孩子的就學、父母們的就業問題」
    最後我們就要「服從多數」,
    那請問那剩下來的「尊重少數」人的聲音

    政府聽到了嗎?

    離開部落那麼久
    我真的很怕大家會忘了怎麼做原住民
    最後就要很努力的「學」當原住民
    很可笑~真的很可笑?
    因為我現在就是這樣

    「服重多教」,並不是要忘了聆聽內心真的的自已!
    這樣我們又會再掉進去一次「資本主義」的輪迴.

  2. 番婆 說:

    少數~~如耆老有真知卓見!
    多數~~如群眾常隨波逐流!
    向上提升與向下沉淪~~~~~常常是在上下的關鍵少數變多數!
    部落與台灣~~~同款啦!

  3. 番婆 說:

    不會過著祖先的日子就無法過部落的生活~~~~當然"將做新祖先的"需要有新創的部落生活!
    一定會有的~~~看這篇很叫人哀傷……….

  4. 巫苞 說:

    想過什麼樣生活由我們自己決定,想受什麼樣的教育我們自己選擇,政府的政策好壞由你判斷,原地重建的人家,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這個方式是延續祖先留下來生活尊嚴,和大自然一起呼吸,共舞的生活價值.不需要大社會的可憐和同情,因為他們這樣活著.自在的活著,快樂的活著.

  5. yang 說:

    閱讀完幾篇,心中湧起無奈的漣漪,參雜著不少愧疚…有太多人像我一樣,只過著自己的生活,不懂得關懷原住民朋友.也許自己的能力有限,也許這是時代的悲哀;但是,將心比心,給與完全的尊重,給一條自由的路,支持原住民回到自己的故家,想必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民主.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