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即便部落最終確定得要遷村,也得在中繼部落「集體、安居」的基礎上,才能找尋到適合部落定居的安全山林地。重建不只是居住問題,生活與生計重建路途漫長;災後百日,祈願政府與民間更看見部落生活,也祝福部落團結與主體性更加彰顯!( 圖/ )

災後百日,部落家園難覓

莫拉克風災百日,各級政府在「媒體領政」的官僚主義心態下,災後重建課題,早已淹沒在年底選戰喧囂的政治土石流裡。

儘管行政院原民會到處跟各部落開遷居遷村與部落安全勘定說明會,但對原住民災民而言,看不到家園重建的希望,部落振興遙遙無期。於是,災後百日原民怒吼;高雄縣鳳凌廣場,有災民跨夜靜坐的燭光祈福晚會。

高雄縣、屏東縣原住民災民多數仍在營區當閒兵,即便衣食無缺,但除看電視、睡覺打發時間外,卻無所適從、無家可歸;不論返鄉、遷村、生計、文化的重建,對未來多惶惶無助、茫然若失。領租金補貼者則失去「部落」互助系統,多不知道重建資訊;而台東縣大鳥部落仍有災民住帳篷,連「災戶」認定這麼簡單的事情,都還搞不定!

災後一個月當多數原住民災民被安置到營區與公有地房舍後,自馬總統、行政院長及政府機關重建業務相關主管,曾多次到臨時安置中心慰勞災民,但除了口惠不實的空頭支票或虛應其事,並沒有具體可見的重建成果。

舉例而言,光是一句對部落內災民與災戶「從寬認定」的宣稱,落到具體行政作業仍以八月八日「戶籍」在部落內、房屋毀損倒塌的才算數,於是被安全勘定為「危險部落」的完好家屋,可能就不被認定為受災戶。

更甚者,災民們開始擔心被專家只以一次勘查就劃定為「紅色」部落的原鄉,將無法再回去;但未來部落家園何在?生活如何能與土地分離?

需考慮部落主體性

行政機關往往只看見「戶口」和「房屋」大小,而對災戶認定搞不定,卻對部落重建制定「永久屋」政策,甚至慈善團體志工不斷到營區說服災民簽署放棄原居地才配發;顯然,這些都是既看不見「部落」也看不見「生活」的思維,更是對原住民千百年來與山林土地相依存,以維持生計、建構文化的創造性適應機制的無知。

儘管災後重建政策宣稱「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離鄉不離鄰近山林地區」的原則,但目前作法彷彿只剩下無視部落需要的永久屋。然而,永久屋是一種虛假意識和有問題的概念;建築物都有其壽命,哪有什麼「永久」屋?更遑論考慮「部落」耕地、墓園、學校、祭儀空間等生計與教育文化的土地。

災後百日,安置營區缺乏「家庭」單位的私密性,不適合久居,各類社會問題已不斷浮現;各級政府重建委員會成效不彰,殊為可惜。當務之急,應盡速成立各部落重建委員會,回歸部落主體來認定災戶認定戶數,由政府提供部落選定的基地、慈善團體與特別預算提供資源,讓部落先「協力」興建中繼屋、營造中繼部落。

即便部落最終確定得要遷村,也得在中繼部落「集體、安居」的基礎上,才能找尋到適合部落定居的安全山林地。重建不只是居住問題,生活與生計重建路途漫長;災後百日,祈願政府與民間更看見部落生活,也祝福部落團結與主體性更加彰顯!

作者為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及台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系助理教授

(本文原刊載於20091116蘋果日報)

評論機制關閉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