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武國小遷校─如何顧及學童適應與文化傳承?

本文摘要:一到兩年後,泰武國小將在平和與武潭村之間的台糖用地重建。當泰武國小的設施一件件移出,孩子們的心仍留在山上時,如何在安全校舍、保存文化、孩子願望三者間作出抉擇、取得平衡,值得思考。( 圖/ 姜兆宇,泰武國小的學生。 )

泰武國小遷校─如何顧及學童適應與文化傳承?

行腳國境之南,屏東北大武山裡,泰武國小在海拔750公尺處落地生根,師生人數不到百人,雖小,力量卻無比巨大。排灣族的血液中,流竄著木雕、刺繡的藝術天賦;山裡氤氳的霧氣,浸潤著古調,今年6月,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的嘹亮歌聲從台灣傳到歐洲,孩子們的純真天籟讓無數人既震撼,又感動。

但是,八八風災之後,泰武國小受到重創,豪雨所帶來的地層滑動,讓建築物嚴重受損,原先以水泥填補的裂縫痕跡還在,新的裂縫又蔓延成網,寬度超過一公分。

遷校,成了不得已的決定。趕在開學前,泰武國小遷到了山腳下、原先閒置的武潭國小佳平分校,白底紅字的「泰武國民小學臨時校區」終於高高掛起,正式復學──然而,一連串的抉擇背後,是問題的結束,或是新問題的開端?

捨近求遠? 臨時校區一變再變

風災過後,泰武國小面臨遷校的兩難,要遷往5公里路程的佳興村泰武國小佳興分校?或是10公里遠、山腳下的佳平村武潭國小佳平分校?最終,泰武國小在武潭國小佳平分校的閒置校舍復校。

從佳興到佳平,捨近求遠背後的原因,不只是縣長的決策,而是泰武與佳興兩個部落之間的角力。泰武國小教導主任陳長士分析,泰武是北排灣,而佳興則屬於中排灣,一隻攀木蜥蜴在泰武叫kinararei,跑到佳興就叫kinaruyoung。日本統治時代,瓦魯斯溪南岸的佳興部落被迫遷到瓦魯斯溪北岸、泰武的獵區之內,兩個部落就此鑄下了歷史心結。

泰武國小裡,來自泰武村的學生是佳興村的三倍;一位佳興村的家長曾私下抱怨,泰武村的家長很強勢,臨時校區才會寧可設在佳平,不願設在佳興。

「這些頭頭、地方仕紳要先退出。」一位泰武國小的老師認為,泰武村的家長其實並不強勢,是「上面的人」很強勢;雖然,泰武國小的老師曾提出「遷往佳興」的建議,但泰武村的家長們因為訊息缺乏,最後只能聽平常部落裡面講話大聲的人。

image001
(上)八八風災後,泰武國小因為走山而嚴重損毀。

(下)泰武國小目前暫時落腳於佳平村的武潭國小佳平分校。

image003

準備好了? 臨時校區問題浮現

為了維護孩子的受教權益,風災過後,部落幾乎全體動起來幫忙遷校。

「那時候真的很累。」泰武國小一年級導師楊惠芳透露,為了開學,三天之內要把學校整理乾淨,除了老師之外,泰武村、佳興村,甚至是佳平村民都捲起袖子幫忙,開貨車上山,把泰武國小的桌椅搬下來。

上課將近三個月後,楊惠芳說,泰武國小的同學一直很想回去,他們並不喜歡臨時校區。

問題一:住宿舍 生活步調待調整

來自台北的家扶基金會社工林宗翰說,當學童離開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心理上總會覺得:自己是不是離鄉背井?何況,泰武國小在山下設立臨時校區後,不僅空間變小,學生人數也增加20多人,生活步調、節奏無法恢復到以前。

林宗翰觀察,泰武的孩子們在寫作業時,要擠在小小的空間裡面寫;住宿生洗澡也要輪流洗,生活作息的時間因此拖長。目前家扶基金會的計畫是:再增設一間宿舍,讓男、女同學能各住一間宿舍,生活空間變大,時間也能更妥善利用。

問題二:風災補助多 學生不減反增

風災之前,泰武國小的國小部學生人數是43人,幼稚園是15人;遷至佳平後,國小部學生人數增加至62個人,幼稚園也增至20個人。

泰武國小四年級導師、同時協助校方教務工作的呂志鴻坦言,學生人數爆增三分之一,除了有部份家長希望孩子在此得到部落經驗;也有家長是為了風災後的補助,把孩子從潮州遷回來。

面對這個問題,無論是風災前、風災後就讀泰武國小的學生,只要提出補助申請,校方全部送件,最後,球又踢給提供資源的單位。

問題三:文化傳承 恐難以為繼

有別於漢人社會,每一個原住民部落都是一個「王國」,界線森嚴之外,原住民也習於在自己的土地上召喚祖靈。

在泰武國小任教排灣族母語的邱宵鳳指出,每一個部落的故事都是獨特的,每一首歌謠也是獨特的,甚至連原住民名字的傳遞方式也有一定的脈絡,假如政府遷校以後,忽略部落的分野,對原住民的文化傳承影響將非常巨大!

「當孩子們不在自己的部落裡面,是否還能夠勇敢地唱自己的歌?」邱宵鳳憂心地說。

一到兩年後,泰武國小將在平和村與武潭村之間的台糖用地重建。當泰武國小的教具、設備、遊樂設施一件件移出,孩子們的心仍留在山上時,如何在安全校舍、保存文化、孩子願望三者間作出抉擇、取得平衡,仍然值得細細思考。

image005
學童們正比手畫腳,高唱母語歌曲,而這樣的歌聲,是否能永遠迴盪?

(作者為台大新聞研究所同學,義務協助報導)

一篇回應 to “泰武國小遷校─如何顧及學童適應與文化傳承?”

  1. E-leng 說:

    我是泰武村的村民 無意間發現這篇報導
    這篇是我看過的文章報導中 最真實最貼近部落人民的心聲的一篇
    其中提及的困難阻擾 才是村民真正面對的問題
    包括:
    1.泰武村的家長其實並不強勢,是「上面的人」很強勢(這些人在過去讀過比較多的書,講的話也比較有份量,但面對村民的需求,又不是全盤了解),武村的家長們因為訊息缺乏,最後只能聽平常部落裡面講話大聲的人。

    2.有別於漢人社會,每一個原住民部落都是一個「王國」,界線森嚴之外,原住民也習於在自己的土地上召喚祖靈。
    在泰武國小任教排灣族母語的邱宵鳳指出,每一個部落的故事都是獨特的,每一首歌謠也是獨特的,甚至連原住民名字的傳遞方式也有一定的脈絡,假如政府遷校以後,忽略部落的分野,對原住民的文化傳承影響將非常巨大!

    3.泰武國小教導主任陳長士分析,泰武是北排灣,而佳興則屬於中排灣,一隻攀木蜥蜴在泰武叫kinararei,跑到佳興就叫kinaruyoung。日本統治時代,瓦魯斯溪南岸的佳興部落被迫遷到瓦魯斯溪北岸、泰武的獵區之內,兩個部落就此鑄下了歷史心結。

    八八風災災後處理到現在…
    還是有很多很多地方 沒有被政府所注意到
    或是動工到現在還沒有完成

    泰武村是被決定是需要遷移的村莊
    南島語族從六~七千年前來到台灣島
    文化 傳統 語言 雖有變遷 但始終住於山區
    現在部落將要遷移到台糖用地

    泰武村的未來…
    會像當初的平埔族一樣嗎? 走上漢化一路…
    生活環境改變 文化風俗必將走上轉變
    沒有了文化的我們
    只是批著原住民的外表 卻是擁有著漢人的想法及生活

    而族人大都是生活困苦的人
    誰會想到"文化傳承"
    對於我們原住民 那只是一部分簡單平凡的生活
    在水生火熱的貧困生活 只要混口飯吃就好…

    很謝謝台大新聞研究所同學 義務報導這篇文章
    讓我知道 原來在遠遠的地方
    有不同的人關心的相同的問題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