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生活系列(24)沒有廚房的民族大愛小學

本文摘要:「大愛園區一定會蓋國小」,是政府與援建單位慈濟基金會信誓旦旦的承諾。但一年多來,小學空有興建承諾,沒有興建事實。絕大多數的居民和家長,沒看過這所小學的設計藍圖,也沒有相關單位說明。動土後才發現,學校的規劃沒有廚房,也沒有圍牆。 ( 圖/ 鄭淳毅。規劃設計過程不公開的民族大愛國小,居民只能在動工之際,一窺未來可能的樣貌。 )

大愛生活系列(24)沒有廚房的民族大愛小學

「我們從還沒住進來,就聽說會有國小。一直等一直等,等到終於真的蓋了,我們才相信說,原來真的要蓋。」一位居住在大愛園區C區的家長如此表示。

那瑪夏區南沙魯部落的民族國小,在八八風災遭沖毀後,與台達電簽約,確定由台達電認養重建工作。但後來,因為多數南沙魯族人遷住大愛園區,國小隨著南沙魯遷建,改由慈濟援建。但小學的曲折重建路,卻才剛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園區一直紛傳「慈濟可能不會蓋國小」的流言。

如今,小學終於在居民入住園區一年多以後,正式開工,並改名為「民族大愛國小」。市府教育局也在動土後兩個月,終於到園區和家長們開就學說明會,說明學校興建進度。但一所國小的興建,何以如此曲折?規劃過程始終不明朗的「民族大愛國小」,將成為怎樣一所學校呢?

沒有圍牆、也沒有廚房的小學?

「大愛園區一定會蓋國小」,是政府與援建單位慈濟基金會信誓旦旦的承諾。但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小學空有興建承諾,沒有興建事實。絕大多數的園區居民和家長,都沒看過這所小學的設計藍圖,也沒有相關單位就此來向大家說明。僅有第一批入住的南沙魯家長,表示曾經在入住園區前,看過慈濟提供的學校藍圖。其中一位家長表示:「那時候什麼都有,也有托兒所。怎麼知道,現在刪掉那麼多。」

學校真正的規劃,一直以來沒有向居民公開,導致流言紛傳,說慈濟可能會刪除許多設施。一直到5月21日,動土兩個月後,教育局向園區居民開學校說明會,還臨場確認:「慈濟本來有說要幫忙蓋活動中心,現在沒有了。這個部分由教育部來處理。」學校規劃設計與慈濟談不攏,被居民認為是建校時程拖延許久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也是到了正式開工後,家長們才知道,學校硬體建設中,舉凡教師宿舍、活動中心、廚房、托兒所、水電管線及教學所需設備,這些全校師生未來在校園內教學及生活的必要設施,皆不在慈濟的設計藍圖之內。而最讓家長擔心的是,慈濟甚至沒有為學校建造圍牆。許多家長不約而同指出,大愛園區居民組成複雜,且為開放空間,任何人都可隨意進出,沒有圍牆,等於連學生安全都沒有保障。

對此,教育局國小科行政人員說明:「圍牆是因為慈濟希望做成綠籬,不要用傳統圍牆。但是綠籬要用到的樹,慈濟希望我們去跟農業局要,所以我們乾脆決定,圍牆等學校蓋好後,由教育局一併處理就好。」

該行政人員也證實,慈濟援建的部分,主要在於教室、操場(包括籃球場)、圖書館,其餘的各種設施,將由教育部另行撥款補助興建。「目前確定(補助興建)的有教室宿舍。另外教育部撥了 兩千萬的預算作教學設備,活動中心就會從兩千萬裏面去做調整。慈濟會幫我們預留(水電)管線的空間,教育局再去做管線。托兒所的部分,是社會局在管的,教育局會再去跟社會局說……」

一位來自南沙魯、住在C區的家長表示,最初看到國小藍圖的時候,「裏面是什麼(設施)都有的。既然是學校,就要比照學校的模式來蓋,刪掉這麼多,家長怎麼放心?」

規劃設計過程,家長被排除在外?

至於原先的「藍圖」,為何會遭到許多刪減?

學校各種硬體設施,遭刪除的原因不一。如圍牆,是因為慈濟希望蓋成綠籬,但未提供綠籬的樹材,所以最後由教育局自行處理。又如沒有廚房,市府教育局曾表示,雖有爭取過廚房,但因為園區附近就是杉林國中,所以最後決定,未來小學將與杉林國中共用廚房。

但家長們得知沒有圍牆,直接的反應便認為園區組成複雜,且為開放空間,沒有圍牆是安全上的極大疑慮。而小學將與杉林國中共用廚房,一位來自六龜、居住在A區的媽媽,也提出疑問:「小學生和國中生吃的東西不一樣,作息也不一樣,怎麼共用呢?」

這些規劃上的疑義,牽涉學童的安全、教育、生活,從學生父母親的切身角度出發,其考慮便與援建單位或政府的設想完全不同。但所有的規劃設計,則在沒有和家長公開說明、討論的情況下,已經定案。

2

規劃設計過程不公開的民族大愛國小,居民只能在動工之際,一窺未來可能的樣貌。

「上不了檯面」的規劃案?

事實上,慈濟的規劃方案,從一開始,就只有少數C區家長,即是最早入住永久屋的南沙魯居民,看到過藍圖。一位C區家長表示:「(慈濟的藍圖)因為宗教色彩比較多,我們希望活潑一點,但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聽進去。我看他們之後的圖也沒什麼改變。」該名家長同時指出,他也曾看過校方提出的另一套規劃案。

當初大愛園區要蓋國小,本來定義為「民族國小遷校」。但隨著永久屋入住標準放寬,園區居民組成日漸複雜,來自桃源、六龜、甲仙各地,原住民和漢人皆有。因此校方曾提出將「多元文化」納入學校設計的構想。該家長表示:「校方的這個設計,是比較像個學校。」整體看來校園較為活潑,兼顧各族群的特色。然而,他認為,這個規劃案未被採納,是因為:「校方的規劃,是比較像學校。但是影響力,是慈濟比較大。」

一名高雄市重建會官員曾在受訪時,間接證實這名家長的說法。他私下表示:「校方有校方的堅持,但是(慈濟的)規劃師也有規劃師的堅持。外觀上,因為委託慈濟來蓋,就很難實行多元文化(的設計)。」而因為援建單位為慈濟基金會,最後採用慈濟的設計。

然而,不管是哪一套設計,似乎都沒有「上檯面公開」過,只有少部分居民知其大概。尤其是居住在A、B兩區,較晚入住園區的家長,都表示從來不知道任何規劃設計,也沒有參與過相關說明會,完全無從了解「學校可能會是什麼樣子」。

園區內的資訊羅生門

一位居住在A區,來自甲仙的漢人居民說:「我們不受重視。政府會比較重視那邊原住民的意見啦!」他認為,大家無從得知有關學校的資訊,是因為政府只重視和原住民居民溝通。而這也是許多居民的共同看法。

他也表示,如果是以校方的「多元文化」概念去設計學校,「這個是可以接受啦!」這樣的設計,也會讓其他各區的居民較有參與感,覺得這所學校不只是「民族村(南沙魯)的學校」,但問題是,從沒有看見過任何設計圖,也沒參加過任何相關說明會。

由於小學在最初被定義為「民族國小遷建」,有關小學的事情,縣/市政府常主要針對C區居民,意即南沙魯(民族)居民報告,導致其他區居民認為政府獨厚南沙魯。其實,居住C區的南沙魯居民,除了部分家長看過最初的藍圖之外,對於學校細部規劃有何變動刪減?過去一年來為何遲遲不能興建?也並不知情。

有不少居民都指出,當時小學遲不動工,大家都不明所以,詢問政府和慈濟,「理由都很多啦!不是校名還沒定,就是說要再人數調查。」沒有定下校名,以及未確認有意願入學的學生人數,導致小學沒有辦法動工的說法,廣在園區流傳。甚而有居民認為,是南沙魯居民過度堅持「民族國小」校名,導致「慈濟不高興」所以不能興建……等等。

事實則是,3/12學校動土典禮上,校名也還沒定案;動土後,又再度進行了學生人數確認,在此之前,也早有政府、慈濟、校方各單位一再進行學生人數調查。校名與人數問題,似乎都並非學校遲遲不動工的原因。

原因是什麼?只能任由揣測。家長引頸期盼學校興建,但規劃、進度等各種訊息卻不透明、不流通,導致流言紛傳。園區內居民來自各地區不同族群,共同生活本就需經歷磨合過程,這些流言揣測,讓各區間的矛盾又悄悄發酵。

民族國小一位教職員曾經擔憂的指出,學校興建的變數,以及資訊的不透明,讓校方落入困難處境。「我們擔心的,是以後如何面對家長?因為學校是屬於所有人的學校,現在造成不諒解,以後的辦學可能會有困難。對學生、對學校也不是好事。」

現在只能期待,隨著學校的動土,矛盾能逐漸緩解。

從「民族國小」到「民族大愛國小」

回首一年多以來,等待著小學興建的過程。在5/21市府說明會上,一位南沙魯居民表示:「我們之前是說遷村,所以這裡有民族國小。現在我們慢慢變成不是遷村,是遷移了,所以希望這裡是新的園區共有的學校。將來五年、十年,山上安全了回到山上,也想說,是不是能把民族國小重建在山上。」

對此,教育局也回應:「的確,我們剛開始接到的訊息,也是說民族國小遷校,不過,現在才了解到有不同的需求……將來如果回到山上的人增加,學童有達到一定數目,也可以評估山上國小興建可能。」對於究竟「民族國小」是遷校是建校?會否回到山上重建?教育局留下彈性空間。

當初,政府以遷村之議,倉促將大半個南沙魯部落,遷住大愛園區,與「遷村」綁在一起的,是民族國小的遷建。然而,隨著各地各族群的居民入住園區,形勢變化,則非政府當初倉促定下政策時,始料所及。

園區內的國小,已不再是民族國小,如今定名為「民族大愛國小」,是經過多次協調的結果。面對這樣的改變,南沙魯居民雖在情感上難免不捨,也終於決定接受。

家長累了,孩子想走路上學

一所小學的興建,不僅僅是硬體建設。民族大愛國小一年多來的興建曲折,正反映了大愛園區內長久以來的,永久屋與遷村(居)政策、居民與政府、慈濟三者間的溝通關係、不同族群被共置一地後的相互磨合……各種面向的問題。

在這樣的過程裡,教育的主體「孩子」,則成為最無法被聽見的聲音。一名C區居民表示,民族國小低年級的孩子,曾向他表示:「不想再坐交通車上學了。以前在山上的時候,我們走路就可以到學校。我也想要走路去上學。」

曾經的校名爭議,已經以「民族大愛」之名落幕。規劃上的缺失,家長們靜待教育局處理,並未強烈質疑。5月21日的說明會上,家長們提出最後的堅持,是希望學校正式完工、通過安檢後再讓孩子入學。希望不要因為當初宣布今年九月入學,為求重建成績,讓孩子有可能在尚未施工完成的學校念書。對此,市府已表示贊同。

一位居民表示:「因為大家真的都累了。現在大家想的是,你趕快幫我把基本的教室、籃球場那些蓋好就好。沒有的部分以後再補。現在只要把學校先蓋起來就好。」園區居民們現在只希望學校塵埃落定後,已經寄人籬下、舟車勞頓近兩年的孩子,有個安穩求學的場所。

1
定名為民族大愛國小後,教育局對於山上是否將再重建民族國小,保持彈性空間。未來入學的學籍與學區問題,教育局以「居住事實」的方式處理。意即園區內學童只要憑在園區內的「居住事實」,就可入學就讀,避開「是否要遷戶籍」的敏感爭議。

3 回應 to “大愛生活系列(24)沒有廚房的民族大愛小學”

  1. 共用廚房? 說:

    慈濟要給也給的不乾不脆,只想要留名而不顧實際的需求!
    反正最後提到學校就會說是大愛捐建的,雖然只給了半套!
    共用廚房?是不是還要共聘廚工、午餐秘書、菜商?
    連設計規劃都不公開、不瞭解居民的需求,
    真的只是要用"境教"來"淨化"大家的心靈吧!

  2. 正港南沙魯人 說:

    看到這篇文章
    所紕漏的只是冰山一角
    心中憤慨
    久未平息
    慈x在裡面的惡霸表現
    與政府單位的黑暗行為
    已是罄竹難書
    不知從何說起

    人家是採最有利標
    我們的高雄縣政府是採最無利標(為何如此,心知肚明)
    後來的高雄市也別把責任閃到一邊涼快
    陳x跟楊xx也是一丘之貉
    原高雄縣與高雄市在這議題上也是半斤八兩
    三方共同合作,
    一個怪叔叔
    一個怪阿姨
    一個怪慈機(慈善機構)
    建立一個怪怪的學校

    我們還能怎麼辦
    只能怪怪的接受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