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依標籤) 世界展望會

魯凱族人的「生活重建」之路?

文/柯亞璇 - 9 七月 2010 - 魯凱族人的「生活重建」之路? 已關閉迴響。

魯凱族人的「生活重建」之路?

雖然設有生活重建中心,但是魯凱族人擠在暫時安置的小小空間內,沒有隱密的私人生活空間,所有的生活問題變成「不能公開的秘密」,對於傳統社會階級嚴謹的魯凱族人,又如何在這樣緊張的生活氛圍中「重建」生活?

「滅村重建」與「公平性」如何兼顧?620瑪家農場會議整理

文/柯亞璇 - 23 六月 2010 - 14 篇回應

「滅村重建」與「公平性」如何兼顧?620瑪家農場會議整理

針對屏東原鄉災區重建面臨的課題,孫大川表示從寬的程度,只要「不破壞公平性」。會中屏東縣長曹啟鴻更表示,「交由整體部落來討論,因為裡頭有很多公平性上的討論要由部落的智慧去決定。」

八八零工專案,讓族人的生活「零」顧慮?

文/柯亞璇 - 16 六月 2010 - 2 篇回應

八八零工專案,讓族人的生活「零」顧慮?

八八零工專案的確解決了部落裡部分失業或是弱勢家庭的族人。但就另一方面來看,電腦的篩選機制對部落工作機會公平與否的問題,出現了「當機」的現象。更間接的開始影響了族人對工作態度的選擇立場。

魯凱族人回「家」的路,「談」何容易?

文/柯亞璇 - 12 六月 2010 - 3 篇回應

魯凱族人回「家」的路,「談」何容易?

謝英俊建築團隊的設計師洪明裕提到,規劃過程最重要的就是,「建築的過程,是我出一部分力,你出一部份力,才是完整的。設計者不要妄想蓋的東西,就是族人百分之百想要的。」

魯凱重建,第二次由重建會召開的溝通大會

文/柯亞璇 - 9 六月 2010 - 17 篇回應

魯凱重建,第二次由重建會召開的溝通大會

為了解決目前屏東縣魯凱族人重建遇到的各項問題,重建會於6月8日再次召開會議,與部落的族人面對面溝通。當天會議並邀請各部會以及三大NGO的代表到現場與族人共同討論目前重建所遇到的各項難題。

嘉蘭─政府到底在急什麼?

文/楊念湘/愛鄉‧巴伐伐勇 合撰 - 27 五月 2010 - 1 篇回應

嘉蘭─政府到底在急什麼?

居民再次強調,重建特別條例明明有三年,嘉蘭中繼屋也能入住兩年,政府是否能給災民夠充裕的時間,一步步推行重建,而非讓人質疑是否為了表面上的政績,強行急就章做「表面功夫」,讓災民進入另外一種人為的「天災」。

生活重建中心系列(2)世展會-培力地方,跨界合作(下)

文/劉瑋婷 - 22 五月 2010 - 10 篇回應

生活重建中心系列(2)世展會-培力地方,跨界合作(下)

我們覺得整個那瑪夏鄉重建的過程,真的是政府拖慢了那個腳步。你看甲仙以下,都在疏濬,旗山已經快做得差不多了,可是那瑪夏鄉上面那些土石都沒有在清,整個腳步是滿慢的,你數那瑪夏鄉境內有幾台怪手就知道了。

生活重建中心系列(2)世展會-培力地方,跨界合作(上)

文/劉瑋婷 - 21 五月 2010 - 3 篇回應

生活重建中心系列(2)世展會-培力地方,跨界合作(上)

陳維智認為,這次的風災出現一個很弔詭的現象,「政府好像躲到民間機構後面,安置災民,幫災民做重建的應該是政府的責任,為什麼他們會躲在NGO的後面?」

78天須完成319戶─瑪家農場永久屋的時間壓力

文/柯亞璇 - 15 五月 2010 - 9 篇回應

78天須完成319戶─瑪家農場永久屋的時間壓力

78天完成319戶的永久屋,平均一天要蓋完4~5戶的永久屋,負責現場的陳組長表示,政府要求7月底完工,不僅壓迫到當初規劃團隊與NGO讓部落參與協力造屋的美意,也壓破了族人參與過程的「空間」。

牡丹鄉永久屋重建工程開工!

文/世界展望會 - 11 四月 2010 - 牡丹鄉永久屋重建工程開工! 已關閉迴響。

牡丹鄉永久屋重建工程開工!

世展會長杜明翰說,「重建工作真正的主人是部落居民」,讓居民住得舒適長久,必須考量文化傳承、環境保護、減災與防災等,展望會要和部落居民一起重建新部落,一起邁向新生活。

總統要看到八月八日完工,是否看到了災民的無奈?

文/柯亞璇 - 4 四月 2010 - 13 篇回應

總統要看到八月八日完工,是否看到了災民的無奈?

瑪家農場永久屋日前已開工,屏東達瓦蘭部落重建看似有進度,但因核准永久屋的戶數,與實際部落戶數差異甚大,部落將被拆成兩半,加上政府要求7月底一定要完工,部落也無法繼續再猶豫,族人對未來憂心忡忡。

那瑪夏的避難屋興建─持續膠著

文/輔大生命力新聞網記者許珈菁,區煦俐 - 27 二月 2010 - 2 篇回應

那瑪夏的避難屋興建─持續膠著

10 號時世界展望會再度向縣長提出了避難屋初步的構想和屋型,縣長楊秋興卻覺得屋型與永久屋相似,認為既然是避難屋,就應該只是暫時的,而不是蓋得像永久屋一樣,好像怕會有選擇永久屋的村民反悔改住避難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