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民權

Namasia的災後250天(1) 瑪雅村的重建路

文/劉瑋婷 - 26 四月 2010 - Namasia的災後250天(1) 瑪雅村的重建路 已關閉迴響。

Namasia的災後250天(1) 瑪雅村的重建路

那瑪夏鄉瑪雅村過去的部落位置是在舊民權平台上,民國60年左右,配合政府開通台21線,村民集體遷至現址,莫拉克災後,瑪雅村被戡定安全堪虞,日前決定回舊平台進行「自力造屋」,援建的單位是紅十字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

卡在縣府的那瑪夏避難屋

文/輔大生命力新聞網記者許珈菁,區煦俐 - 17 三月 2010 - 3 篇回應

卡在縣府的那瑪夏避難屋

最近開始漂一些雨了,我們很擔心,現在都三月了,六月雨季就要來了。政府的錢都投入到大愛屋,好像我們這些回原鄉的就不是人,只會跟我們說雨季要來很危險,但避難屋卻還沒有下落。

那瑪夏的避難屋興建─持續膠著

文/輔大生命力新聞網記者許珈菁,區煦俐 - 27 二月 2010 - 2 篇回應

那瑪夏的避難屋興建─持續膠著

10 號時世界展望會再度向縣長提出了避難屋初步的構想和屋型,縣長楊秋興卻覺得屋型與永久屋相似,認為既然是避難屋,就應該只是暫時的,而不是蓋得像永久屋一樣,好像怕會有選擇永久屋的村民反悔改住避難屋。

大愛落成系列 (3) 山下有大愛,山上自己來?

文/鄭淳毅,鐘聖雄,許珈菁 - 10 二月 2010 - 8 篇回應

大愛落成系列 (3) 山下有大愛,山上自己來?

縣府對返鄉者提供協助有限,加上大愛村傳出續建二期工程消息,不少災民認為,縣長希望返鄉者知難而退,重新遷居山下。居民表示,選擇在山上的人,始終為了土地、文化、生活努力,「我們不是少數,對政府沒有期待,只希望社會大眾知道我們的心聲。」

瑪雅村重建進度─避難屋有望!

文/韃虎.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 - 1 二月 2010 - 瑪雅村重建進度─避難屋有望! 已關閉迴響。

瑪雅村重建進度─避難屋有望!

那瑪夏鄉瑪雅(民權)村民離開營區回家後,為了準備汛期的避難措施,大家努力的尋找避難或中繼安置的方式。現在決議將由地方居民提供土地,政府統籌公共工程,汛期時成為大家的避難屋。

「121齊步走」之後的瑪雅(民權)村現況與期望

文/韃虎.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 - 23 一月 2010 - 4 篇回應

「121齊步走」之後的瑪雅(民權)村現況與期望

那瑪夏鄉瑪雅村暫住營區安置之民眾已遷回家鄉,部落居民認為,只要政府將台21線道路問題徹底解決改善,鄉民出入及農產或貨物進出方便,災區重建就會有開始、有希望,不然一切都是空談,災民永遠無法自己站起來。

那瑪夏民權村的孩子,必須在土石流警戒區內復學?

文/南方部落重建聯盟 - 20 一月 2010 - 15 篇回應

那瑪夏民權村的孩子,必須在土石流警戒區內復學?

高雄縣教育處不理會家長希望學生續留山下就學之意見,社會處不願協助家長臨時安置的需求,勉強民權國小在紅色警戒區的三民國中復課,卻沒有官員能保證開學後能達到安全標準,學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瑪雅、達卡努瓦村民共識:我們拒絕劃定、諮商

文/鄭淳毅 - 11 一月 2010 - 3 篇回應

瑪雅、達卡努瓦村民共識:我們拒絕劃定、諮商

針對瑪雅、達卡努瓦村的「劃設特定區域會議」,居民要求如實傳達會議記錄:一、每位原居住者意願都應予尊重。二、瑪雅重建委員會、村長、鄉長均表示反對劃定特定區域。三、民生村長受村民委託代表全村反對劃定特定區域。

那瑪夏返鄉路,準備好了嗎?

文/攝影:鄭淳毅 - 9 一月 2010 - 4 篇回應

那瑪夏返鄉路,準備好了嗎?

目前部分村民已先回山上整理家園,留在營區的多為配合孩子就學的家長,及身有病痛需醫療照顧的老人家。村民們最關心的是回鄉後的道路不便,及醫療、就學、永久屋申請、回鄉就業等,對返鄉之路顯得疑慮重重。

返鄉後,民權村的小孩在那裡上學?

文/鄭淳毅 - 8 一月 2010 - 4 篇回應

返鄉後,民權村的小孩在那裡上學?

民權國小本身的土石堆了三層樓高尚未清,無法原地復校,但縣府決定1月21日為返鄉日,回山上後,孩子要再哪理念書?如果學校留在山下,但是政府始終不願意興建中繼屋,這些家長該怎麼辦?

留在山上是災民,住在營區是難民

文/柳琬玲 - 19 十一月 2009 - 1 篇回應

留在山上是災民,住在營區是難民

高雄縣政府最近打算終止部分的營區安置,引發災民反彈,因為回家的路尚未通,族人對訪鄉後的生活與看病照顧等問題感到憂心,而且明年雨季來臨是否又要到處搬遷?因此最近營區流行一句話:「留在山上的是災民,住在營區的是難民」。

那瑪夏大逃亡─奔逃的部落人生

文/munch - 1 十一月 2009 - 1 篇回應

那瑪夏大逃亡─奔逃的部落人生

跑回山區的那瑪夏大逃亡,不斷展開,政府該悟澈,山下無能遷村安置,就該將重心移回山上,開始去規劃協助山區的部落,找到安全的居住位置,進行永續和諧的山居型式,讓原住民不只是文化的代表,更是自然生活的世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