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高雄六龜

《我不只是一個人》作品6號:六龜農民產銷班(下)

文/黃志翔 - 14 五月 2010 - 《我不只是一個人》作品6號:六龜農民產銷班(下) 已關閉迴響。

《我不只是一個人》作品6號:六龜農民產銷班(下)

琳瑯滿目的各種農產加工,嚐來總是份外清香,這每一樣,不僅是這群大哥大姐們的求生之藝,還是他們一生的血汗與生命。台灣現有的政經體制無法償還給農民的公道,六龜農友們正用自己的雙手點點滴滴的掙回來。

《我不只是一個人》作品5號:六龜農民產銷班(上)

文/大我文創工作隊 - 28 四月 2010 - 1 篇回應

《我不只是一個人》作品5號:六龜農民產銷班(上)

農民以他們的勞動餵養了這個社會,卻從未獲得等價的回饋。但,這種體制上的積弊卻不曾打敗農民,誠如我們在六龜鄉農民身上看到的,他們永不放棄生存、永不放棄夢想。

我不只是一個人(3)六龜李懷錦的故事

文/大我文創工作隊 - 1 四月 2010 - 2 篇回應

我不只是一個人(3)六龜李懷錦的故事

李懷錦是個知名的陶藝家,八八災後,當多數人忙於自己的家園與生計,他卻暫時拋開陶藝,全力投入六龜鄉的重建工作,就連家計的重担也暫由妻子陳芳蘭女士承担。關於人生、丈夫、父親的責任,李懷錦正在改寫它們的定義。

990304六龜地震

文/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 4 三月 2010 - 990304六龜地震 已關閉迴響。

990304六龜地震

08:18  地牛翻身,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一整個上午,協會人員的心都懸著,祈禱著災情不要擴大,六龜市區的道路,處處可以見掉落的磁磚、水泥塊,好多人家的水塔裂了,水不斷的往下宣洩,帶著相機去視察附近的狀況,拍下照片。

魚,釣竿,魚源─六龜重建啟示

文/章雅喬 - 24 二月 2010 - 13 篇回應

魚,釣竿,魚源─六龜重建啟示

每個人都想多吃魚,但卻很少人發現魚園有損毀,需要精心復育才會回到原來的狀況。面對各社區複雜沉重問題,李懷錦認為,重建工作最重要的還是回到每個人身上,畢竟,災難只是放大了原本潛藏的問題。

新發大橋動工、道路搶通─災難遠離?!

文/宋金山 - 22 二月 2010 - 新發大橋動工、道路搶通─災難遠離?! 已關閉迴響。

新發大橋動工、道路搶通─災難遠離?!

除了災前開工的六龜及災後近半年動土的新發大橋,其他的斷橋音訊藐藐,就連省道台27線的道路也只是在停留在搶通後的情況,不到10公尺寬的路旁堆著高逾二層樓鬆軟土石,接下來的雨季是否將再度釀災?

土石中綻放的山城玫瑰

文/張卉君、林宣佑 - 17 十二月 2009 - 5 篇回應

土石中綻放的山城玫瑰

「悠遊山城」,一個看似普通的大賣場商店,在二零零九年八月八日,災難的第一時間,湧進大批受難民眾、救難隊員、各界志工,成為許多走過莫拉克風災的六龜鄉居民和志工們重要的共同記憶。

六龜:回家的路,鋪上了柏油

文/阿玥 - 6 十二月 2009 - 六龜:回家的路,鋪上了柏油 已關閉迴響。

六龜:回家的路,鋪上了柏油

經過十八羅漢山隧道口段,不禁想和你分享這兒的現況。前些日子風沙漫天的溪底便道,都已鋪了柏油路面,現在騎乘機車的我,無須小心路上的小石滾動而摔車。夜晚回家時,便道不再讓我被無形放大的恐懼所籠罩。

寶來,是否會從此失去光亮?

文/劉秀蘭口述、林于心整理 - 16 十一月 2009 - 2 篇回應

寶來,是否會從此失去光亮?

傍晚的暮色漸暗,我站在協會的門口往外看,放眼望去只有一、兩戶人家的燈是亮著,想起以前只要到了晚上,招牌的霓虹燈、家家戶戶亮起的燈,照得這裡燈火通明,如今大馬路的街燈有的亮有的不亮。我第一次看到這麼淒涼的畫面。

橋─六龜的第二期社區報來囉

文/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 13 十一月 2009 - 1 篇回應

橋─六龜的第二期社區報來囉

橋,牽著我們的情感,牽著我們的夢想,牽著歸鄉的旅人,牽引著我們出外,擁抱這個世界。從「橋」的變化可以看到六龜在災前、受災到重建的種種變化。隨著跨越荖濃溪的橋樑復原展現新貌,我們從中看到了「荖濃溪望」。

六龜的第一份重建報─荖濃溪望

文/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 9 十一月 2009 - 7 篇回應

六龜的第一份重建報─荖濃溪望

因為荖濃溪所帶來的水患,讓六龜鄉受到前所未有的災害,嚴重受損,但是,一向樂觀的六龜鄉民卻以另一個角度來想,這何嘗不是一次重生的機會,所以六龜鄉第一份社區報才會以「老濃溪望」為名稱,我們永遠抱持著對於這塊土地的希望。

困境/契機-六龜新發社區重建觀察

文/溫炳原 - 7 十一月 2009 - 困境/契機-六龜新發社區重建觀察 已關閉迴響。

困境/契機-六龜新發社區重建觀察

位於河階台地的新發社區,災後面對治水議題。身兼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的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表示,地主們都體認到大自然的力量,因此善用「增加河川容量」、「與洪水共存」的改造哲學及行動對策,可讓以國土保育為主的重建,不再只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