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日常生活

以社造協助重建─六龜社區志工隊長李婉玲專訪

文/生命力新聞網林宣佑 - 27 十月 2009 - 2 篇回應

以社造協助重建─六龜社區志工隊長李婉玲專訪

八八水災重創六龜地區,但災區災民的生活狀況情形外界鮮少瞭解,以下由生命力新聞網的記者,電訪六龜寶來社區的志工隊隊長李婉玲,受訪者致力於社區總體營造與關懷弱勢的社區工作,八八水災後投入救災行列,現為關懷重建協會的成員之一。

六龜寶來國中1027復學

文/蘇福男 - 27 十月 2009 - 六龜寶來國中1027復學 已關閉迴響。

六龜寶來國中1027復學

六龜的寶來國中於10月27日復學,先前安置於天台山,雖為佛門淨地,為歡送師生們,佛寺特地請人辦葷宴,慶祝孩子回校,十分貼心。

往部落的路會怎麼修?交通部災區公路搶通概況及復建規劃

文/交通部公佈訊息 - 22 十月 2009 - 3 篇回應

往部落的路會怎麼修?交通部災區公路搶通概況及復建規劃

往部落的主要道路究竟會不會修,會修到什麼程度呢?交通部公布了時程規劃,有「暫時搶通」以及「未來復健」的不同等級與時間表,請要選擇回部落或需要中繼安置的朋友,多多留意盡量互相轉告。

人要像荖濃溪的魚─桃源鄉復興村民謝清蘭專訪

文/康椒媛 - 21 十月 2009 - 18 篇回應

人要像荖濃溪的魚─桃源鄉復興村民謝清蘭專訪

不要說我們想回家而已,魚也會想家,風災後,山上荖濃溪的魚被沖到下游去,最近水清的時候,看見他們逆游上來,有的一直沿著荖濃溪跳上去。我都告訴我的孩子,人的生活不要像葉子掉到水裡,隨波逐流,要像荖濃溪的魚,逆游而上,面對原來的生活。

力促以災民為主體的重建政策–專訪海棠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陸宛蘋

文/江妙瑩,轉載自「網氏女性電子報」第304期 - 20 十月 2009 - 1 篇回應

力促以災民為主體的重建政策–專訪海棠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陸宛蘋

她認為,在國土重規劃過程中,政府應提供多元選擇;如果族人能夠接受不便利的交通,不寄望政府開山路,依然可以重回安全的祖靈之地,延續部落文化、農作產業,「像司馬庫斯一樣,僅容許小型巴士通行,卻讓部落文化有了永續發展的契機,不也是一種選項?」

桃源鄉建山、興中國小 欣喜復學

文/丁治綱、王勇超,轉載自2009年10月20日蘋果日報 - 20 十月 2009 - 2 篇回應

桃源鄉建山、興中國小 欣喜復學

高縣八八水災後首批返鄉復學學校、桃源鄉建山與興中國小,昨上午分別舉辦復學典禮,師生在久違的校園內舉行祈福儀式並高唱原住民歌曲,興中國小家長會和部落長輩還以山豬全餐招待師生與來賓。

就這樣回家了?桃源鄉建山村返鄉記

文/康椒媛 - 19 十月 2009 - 10 篇回應

就這樣回家了?桃源鄉建山村返鄉記

筆直地爬上一條長坡道,轉個彎,來到建山村,所見住屋大致完好,後山有大片土石崩落,顯見是危險地區。電力已經恢復,打開水龍頭沒有水,村人說:「沒有電還好,沒有水要吃什麼?也不能打掃。回來要幹什麼?」

首座八八風災組合屋在阿里山

文/寶智華,轉載自蘋果日報20091019 - 19 十月 2009 - 首座八八風災組合屋在阿里山 已關閉迴響。

首座八八風災組合屋在阿里山

全國首座八八風災組合屋社區,昨在阿里山樂野村鄒族文化區廣場揭牌啟用,鄒族取名為「樂野八八新舍」鄒族的長老、頭目則在入厝前,依古禮持芒草到各戶驅邪祈福。受災戶說:想到不必再寄人籬下,心裡真的很感動。

霧台:希望能有中繼屋

文/Laucu Druluan - 17 十月 2009 - 2 篇回應

霧台:希望能有中繼屋

霧台戶政事務所專員杜梅霞表示,目前安置中心表面上看似沒事,但是其實已經發生許多問題,包括個人生活區域的隱私,村民就業狀況,社區機能的萎縮等等,實在沒有辦法想像再過一陣子會發生什麼情況。

嘉蘭的中繼屋遇到什麼問題呢?

文/楊念湘 - 9 十月 2009 - 2 篇回應

嘉蘭的中繼屋遇到什麼問題呢?

原本預計要在九月底蓋好的嘉蘭中繼屋,因各種原因,必須延遲到十一月中旬才能讓災民入住。導致因芭瑪颱風而被強制驅離介達收容所的災民,與親友分離、流離失所、難以忍受,甚至還有其他慈善團體抨擊世界展望會施工不力。以下為台灣世界展望會東區辦事處陳雅玲主任的親自說明。

如果能先有中繼安置─民權村民葛芳蓉專訪

文/康椒媛 - 9 十月 2009 - 3 篇回應

如果能先有中繼安置─民權村民葛芳蓉專訪

對葛芳蓉來說,她贊成集體遷村,因為「各別搬遷」對老人家不好,「你要叫他去哪裡?」但是在民權村內有幾種不同的意見,有人想回去,有人想住永久屋,於是大家就處於等待的狀態,包含安全會議初勘、怎麼復勘「我們都在等那些消息,等鄉公所與我們開會說明。」在這段等待的期間,她希望能讓大家有中繼屋,「感覺自己在家裡一樣,自己有一個家。」可以好好地緩和情緒,慢慢的討論意見,從生活裡重新開始,也才能好好的想未來。

嘉蘭居民,搬進馬蘭榮家之後

文/楊念湘 - 8 十月 2009 - 1 篇回應

嘉蘭居民,搬進馬蘭榮家之後

同時也是災民的嘉蘭自救重建委員會副主任宋仙璋說:

「住在這邊還可以接受,之前在自救會很忙碌了,現在有時間可以沉澱、思考一下也不錯,現在辦公室移到嘉蘭村,那邊的同胞還是會持續運作…但是,比較失落的是,好不容易凝聚在一起的部落力量,現在解散了,也看不到每天的,同胞的笑臉與哭臉…,其實還是之前那樣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