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環境與人

Namasia的災後250天(6)─學校在哪裡?

文/劉瑋婷 - 11 五月 2010 - 4 篇回應

Namasia的災後250天(6)─學校在哪裡?

達卡努娃村長:我這邊學生家長送,經過山背,到舊民權也是山,也是一樣落石啊,學生上下課都是危險,寧可分校嘛,是人多動還是一個老師動?每個人都是父母親寶貝的小孩子,但發生危險時,校長、政府可以賠這麼多嗎?

好茶:我們是滅村,政府卻以「安置」的心態來處理

文/柯亞璇 - 9 五月 2010 - 6 篇回應

好茶:我們是滅村,政府卻以「安置」的心態來處理

一個部落要遷村幾次?魯凱族人的一生又要面對幾次的遷村?歷經各種遷村所挑戰的難題,最後決定在瑪家農場重新生活的好茶村魯凱人,未來還要繼續面對多少的「遷村課題」?一切似乎都是未知數。

歌聲迴盪北大武─ 泰武國小畢業生 傳統歌謠慰祖靈

文/查慧瑛 - 8 五月 2010 - 1 篇回應

歌聲迴盪北大武─ 泰武國小畢業生 傳統歌謠慰祖靈

臨行前,校長提醒「泰武村未來因遷村而遠離北大武的懷抱,但是要告訴祖靈,即使到平地求學,我們還會再回來,不會忘記自己長大的 土地。」查馬克也一再提醒孩子,把歌謠帶回屬於他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事。

Namasia的災後250天(3)─瑪雅村的下一步?

文/劉瑋婷 - 4 五月 2010 - Namasia的災後250天(3)─瑪雅村的下一步? 已關閉迴響。

Namasia的災後250天(3)─瑪雅村的下一步?

瑪雅重建會委員林民傑24日參加南沙魯的立柱儀式時表示,希望南沙魯的朋友能一起幫瑪雅村禱告,林民傑說:「人家(南沙魯)都已經死人了,都還可以留在這邊,我們這邊好好的,竟然…要作個避難屋,卻變成是要遷村。」

森林守護者-魯凱宋家

文/楊俊朗 - 3 五月 2010 - 森林守護者-魯凱宋家 已關閉迴響。

森林守護者-魯凱宋家

除了保護原有的大樹、補種當地原生樹苗外,宋家也積極投入護山的行列,防範獵人入侵宋家私有的生態園區捕魚或打獵,努力維護環境的純淨與生物豐富性,創造一個多采多姿的生態園區。

哀哉,天災人禍杉原灣

文/鐘聖雄 - 2 五月 2010 - 哀哉,天災人禍杉原灣 已關閉迴響。

哀哉,天災人禍杉原灣

杉原灣也有非常多的受災戶,大部分都在風災過後半個月內陸續死去,而且不可能會有中繼安置,因為他們根本不可能離鄉;這些受災戶,就是海洋的珍貴資產 – 珊瑚。

Namasia災後250天(2)南沙魯─在雨中等待救援,在雨中重建家園

文/劉瑋婷 - 29 四月 2010 - 3 篇回應

Namasia災後250天(2)南沙魯─在雨中等待救援,在雨中重建家園

八八水災當時,南沙魯村民在這裡等待救援,該地也是過去民族的舊部落位址,民族部落兩次遷移,後因政府政策搬至目前的位置,水災後,選在這塊祖先的土地重建,族人表示:「可能是上帝希望我們回到祖先的土地上」。

小鬼湖林道守護─阿禮生態旅遊

文/阿禮部落 - 26 四月 2010 - 5 篇回應

小鬼湖林道守護─阿禮生態旅遊

努力了許久,阿禮即將在四月份計畫推出兩天一夜的「阿禮部落人文及生態之深度旅遊」,遊程中包括認識阿禮部落,體驗山林生活,認識部落單純可愛 的老人家,並學習當地魯凱族的風俗文化,我們準備好了,要以山林守護的方式重建家園,邀您一起分享魯凱與山林之美。

民間專家學者探勘結果:寶山38甲公有地可做為居民安遷地

文/鄭淳毅 - 23 四月 2010 - 4 篇回應

民間專家學者探勘結果:寶山38甲公有地可做為居民安遷地

38甲地的新勘查報告出爐,民間專家學者認為這塊地適合安居,為努力多時的寶山村帶來一線希望,尚須寶山重建委員會行文原民會,為村子啟動一連串的機會。村民們期待,這次的轉機,能讓他們看見原鄉重建的希望。

季節性遷移的備戰時刻-社區避災計畫系列紀錄

文/周克任 - 14 四月 2010 - 季節性遷移的備戰時刻-社區避災計畫系列紀錄 已關閉迴響。

季節性遷移的備戰時刻-社區避災計畫系列紀錄

其實大家對於政府效率已沒有太大的信心了,加上處理遷村或永久屋議題,只會丟給大型NGO,不定期成為麻煩製造者,讓災民無以心靈重建還要增加陳情抗爭的疲憊。所以面對汛期,很多人覺得不如自救比較實在。

「造林」不如「護林」─護林政策大突破

文/楊俊朗 - 8 四月 2010 - 9 篇回應

「造林」不如「護林」─護林政策大突破

「護林(限制伐木補償)」政策至此已有一大突破,但是接下來還有更多的細節必須面對,期望能夠多多與原住民朋友交換意 見,合作擬定完善的建議,供水土保持局與林務局施政參考。

誰是山林破壞者?論國土復育政策

文/李根政 - 7 四月 2010 - 1 篇回應

誰是山林破壞者?論國土復育政策

政府是最大的山林破壞者,而且是透過制度、公權力進行有系統的破壞。這些導致今日國土破碎、崩山與土石流災難的因素,必須在時間(土地開拓史);空間(各種開發之規模及區位)下檢視,因時因地有輕重之分,無法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