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大愛落成系列 (4) 回不去的小林,是否有機會完整重現?

大愛園區今日(2月11日)即將落成,部分那瑪夏鄉、桃源鄉等居民已可入住。莫拉克風災遭滅村的小林村多數居民卻仍未拿到房屋毀損證明,加上重建預定地未定,重建小林村的願望遙不可及。

過去完整的小林村,大約可分為「村南」(1-4鄰)、「五里埔」(5-8鄰)、「村北」(9-19鄰) 三大主要聚落,其中小林村9至19鄰 (「村北」區域),是莫拉克風災被重創、滅村之地。風災後,小林居民都想重建家園,但因情感與現實條件,分別選擇在「五里埔」與「不知道之地」重建。

「不知道之地」不是真的名為「不知道」,而是至今為止,政府並未提供除了「五里埔」與「杉林月眉農場」之外的選擇。

希望在五里埔之外重建的居民,曾想在目前慈濟大愛村的基地─月眉農場,重建原汁原味的小林聚落, 但重建基金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表示,和慈濟溝通後,慈濟強調:「為了不要讓災民有『差別之心』,除非興建和其他災民相同的房屋與聚落形式,否則無法提供協助,也無法將土地提供給小林人自己興建。」

w980813災後的小林聚落CIMG9133 [1]
小林9-18鄰的聚落,已成為河床再也無法回復(上, 攝影/許淑卿),小林人想要將記憶中的家園完整重建(下圖),讓小林的後代能有機會「住在阿公阿媽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高雄市建築師公會/ 提供)。
base-1 [2]

記憶中的長街,是所有小林人的回憶

小林村民宋燕誠,和不論要到五里埔重建與否的村民們,一起住在離大愛村約一公里左右,由紅十字會提供的組合屋。目前小林村剩下的居民共248戶,已有30戶要入住大愛、70戶決定到五里埔定居,剩下約150戶則想另覓土地,「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由。」宋燕誠說。

起初,小林村民都想在同一處重建家園。宋燕誠指出,雖他在外地工作,但每周都會回家;回家除到溪裡釣魚、到山上玩耍,就是在街上和親友聊天,「小林村這條長街,是所有小林村民的記憶。」

小林村民,和其他地區的受災戶有著不同的需求。對小林村民而言,除急迫的「居住空間」外,還有如何恢復「聚落」與「文化」的問題。宋燕誠不否認,小林重建議題至今,似乎讓外人覺得要求「太多、太過份」。但宋燕誠強調,她們有非滅村者所不能體會的堅持。

宋燕誠說:「我們在災害發生時來不及回去。所以非常想要重建小林。」在旗山從事勞動工作的宋燕誠,是因在小林村無法謀生才外出,而這幾乎是所有小林村青年一代的宿命。

外出的年輕人,童年或唸書都在小林,對她們而言,「不管多不如意,只要回到小林村就什麼都不用煩惱。」那條長街上,彷彿每個人都是親戚,自家沒煮飯?只要帶筷子就有得吃。

小林村的建築有三合院、一般樓房、土角厝等形式,構成輕鬆閒適等寬闊居住空間。以宋燕誠的家為例,至少有兩棟房子連排,還有圍牆種花、種菜;後山則種水果、養雞…「我們水果也沒在分誰種的,很一家的感覺。」

但大愛村的房子跟房子距離僅三米。打開窗就直面鄰居,沒有任何可種菜的空間。許多居民更直言:「慈濟蓋的房子根本像宿舍。」小林村民強調,自己沒有非要慈濟援助,只希望獲得一片空間。

2010-02-03 [3]
(上) 為了不讓災民產生分別心,大愛村從房舍到聚落形式,都是一致的元素(攝影/蘇福男).(下) 小林人期待重建的,是記憶中熟悉的生活場景,也許不若大愛村的整齊美麗,但是充滿了濃濃的記憶(翻拍自「新小林社區」影片 [4]。)
Untitled-5 [5]

image [6]
(上) 在慈濟大愛園區中,豎立的是大愛橋 (攝影/范月華)。
(下) 在小林人重建聚落的設計圖上,放了一座居民討論出來的吊橋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 提供)。
base-3 [7]

我們沒有別的故鄉可以回去,只能親手創造

高雄縣建築師公會估算,以小林村民想像的自力重建預算,僅約2百萬。「如果要蓋好一點、錢不夠,我們貸款也願意,我們沒有要佔人家便宜啊。」

宋燕誠說,小林村民希望能有10公頃的土地讓小林的街景重現,「五里埔雖有廟埕,也有重建,但五里埔的基地是扇形的,和小林村還是不同;更何況,五里埔只能住約80戶。若硬要住在五里埔,就會啟動強制徵收手段。」

「五里埔的廟埕跟硬體建築,那是較形式的文化的重建,但重現小林街景對我們來說,是唯一的回憶!別的災民還能回鄉去看,我們有地方可以回去嗎?」

選擇住在五里埔的居民,有的是還有地、不願放棄;住進大愛村的30戶居民,則是因災後至今,全台灣都知道被滅村的她們遲遲未能拿到房屋毀損證明,為了擔心將來無屋可住,所以選擇立刻就可遷入的大愛村。

「而想重建卻不願住在五里埔的我們,只不過無法承受每天起來看到遺址,就忍不住想像土石如何淹沒家人而已啊!」宋燕誠說,莫拉克風災在父親節來襲,許多人都失去了長輩和幼兒。35歲的他,痛失大哥、大嫂與母親,大嫂腹中還有七個月大的胎兒。「我們出去打拚是想讓家人好過,但家人都沒了,真的會想:『那我出去是幹嘛?』」

小林村民劉國顯表示,居民都很想重建小林村、活在小林村、發展產業。宋燕誠表示強調:「我們想要自己在這邊生存。和倖存 的家人一起生活、不想再分開!」小林村民們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將在外地的工作辭掉、把重心擺在重建,但重建之路,遙不可及。

Untitled-4 [8]
(上,翻拍自「新小林社區」影片 [4]) 小林人期待能把小林重建起來,掛上「小林村」的牌子,而非成為大愛園區中的幾棟房舍 (下,攝影/鐘聖雄)。

IMG_7686 [9]

請社會成全,讓我們早日重建完整的小林

小林村民不解,月眉農場的地是國有地,為何慈濟可以如所有權人那樣發言?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說,政府不是不能夠介入,「但我們要尊重慈濟啊。小林村的人不願意讓慈濟蓋同樣形式的房屋,人家當然不願意。」小林村民不解,月眉農場不是公有地嗎?為何要為了「尊重慈濟」而強制徵收他人土地?

陳振川補充,只要小林村的人可以找到地,政府也願意徵收讓她們重建;再不然,就去五里埔。但高雄縣政府卻小林村民表示:「不會有任何土地提供給你們的。而且慈濟一定要住滿。」陳振川透露,若災民不願到五里埔、也不選大愛村,當重建條例三年援助期限一到,災民就得自己想辦法。

八日當天,高雄縣政府與慈濟基金會簽約,慈濟基金會執行長林碧玉對「為何不願和災民共享月眉農場這塊國有地」的提問,面帶微笑回答、但僅一句話:「我只跟真的災民說話。」就立刻走開。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隨後表示,有很多小林村民要住進大愛村,關於小林村抗拒永久屋的消息,「都是媒體亂報導」。何日生強調,慈濟很願意跟居民溝通。但當問及何日生是否和住在小林新村的居民談過,他坦承「從來沒去過」。

而目前已簽署入住意願書的30戶小林村民,並未被安排在第一期完工的永久屋。何日生表示,慈濟已預留一塊地給小林村,預計可興建160戶的永久屋。何日生說,會持續與還未遷住大愛村的小林人溝通。記者追問,若溝通後居民就是希望自力興建與目前永久屋不同格式的房子是否可行?何日生並未正面回應,只說:「要看她們是多數還是少數。」

宋燕誠感嘆,「一個人走到這、只剩記憶、只剩我一人獨活,如果這樣還不算災民,我也不知道怎麼說。」小林居民透露,「從以前到現在,我們去跟慈濟溝通,他們都很強硬。」宋燕誠轉述,慈濟對於小林村民想要保留回憶與文化的回應是:「文化是因為有人才有文化,只要住進大愛村後自然就會有文化。」

「我們真的是整個小林都不見,有些災民還有故鄉能回去看,我們真的都看不見,只想重建回來而已。我們要求真的不多。可不可以,不要跟我們計較這些…」宋燕誠強調,重現小林文化不能只有人,也需要空間,希望社會和慈濟成全,讓小林村能早日重建。

image [10]

35歲的宋燕誠(上,攝影/鐘聖雄),於風災中痛失大哥、大嫂與母親,大嫂腹中還有七個月大的胎兒。他辭去外面工作回到家鄉,期盼有一天能讓小林回到記憶中的模樣(下,翻拍自「新小林社區」影片 [4]。)

Untitled-6 [11]

大愛落成系列(6) 愛的代價? [12]